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09:16:4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啥(一)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法、墨等思想流派;“争鸣”指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啥
(一)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法、墨等思想流派;“争鸣”指争论和辩难.“百
  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展开辩论.他们争相发表见解,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
  (1)形成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④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
  (2)重要意义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新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②“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儒家
  (1)孔子
  地位:春秋晚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观点:①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强调“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他所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要求“正名”,体现了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③主张“德治”.提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焉用杀”).④教育:首创私学,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态度要老实,学思结合,温故知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培养学生.⑤文化成就:整理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后人称为“六经”.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影响: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孔子被推崇为“圣人”、“万世师表”,受后人景仰.
  (2)孟子
  地位: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被称为“亚圣”.
  主要观点:①发挥孔子“德治”思想,提倡“仁政”(政治思想的核心).②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倡导“养浩然之正气”.
  (3)荀子
  地位: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主要观点: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③治国上: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④伦理关系上:主张“性恶论”.⑤君民关系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成为有作为的帝王和政治家的座右铭.
  3、道家
  (1)老子
  地位:春秋晚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主要观点:①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②辩证法(思想精华):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这些转化都是无条件的.③政治: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④对社会发展持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
  地位: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然洒脱乐在其中.
  主要观点:①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②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③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不应破坏自然生成的东西.
  影响:①他的寓言、散文蕴含深刻的哲理和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②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4、墨家
  墨子: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观点:①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反对掠夺战争.②主张“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③主张“尚贤”,重视人才,讲究实际功利.④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提出判断知识的三条标准,即“三表法”)和逻辑学(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上.影响:①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墨家学派具有“赴汤蹈火”的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5、法家
  韩非: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集大成者,主要观点:①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将法家理论系统化.②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奖励耕战.③主张变法革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主张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和知识的真伪,对中国古代的认识论作出了贡献.影响: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对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重大作用.在西汉以后一千多年中与儒家思想相表里,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汉武帝时期,经济上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上需要进一步巩固大一统国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2、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主张:①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③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④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主张.
  特点:新儒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学说.根本目的:通过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影响: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国家统一;②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③限制君主的权利,有利于君主实行“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3、创办太学
  过程: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太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职.
  影响:①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状况,非贵族官僚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到政府任官;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方学校;③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④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了文化的传播;⑤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敢于批判时政,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汉武帝令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这一措施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三)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
  1、背景
  ①汉末:儒学权威性被严重削弱.②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③唐朝:皇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治.佛教、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韩愈和李翱将背离儒家传统的佛、道视为“夷狄之教”,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④北宋: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士大夫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2、含义
  宋代形成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汲取了佛、道中的有益内容,完成了更加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形成新儒学.他们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新”在何处?).
  3、代表人物
  (1)程颢、程颐兄弟(北宋)
  思想主张:①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理学的核心思想).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也,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③发挥“仁”的学说.认为天理的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把仁、义、礼、智、信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2)朱熹(南宋)
  思想主张:①“理气论”.认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主张先理后气,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也是天理的反应,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去人欲.②修养论.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仁”是爱心和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应强烈的有社会责任感.③政治理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④为“四书”做注解.《四书章句集解》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成为理学的经典.
  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3)陆王心学
  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开创者,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就是进行内心反省(“发明本心”),要扫除“物欲”.
  王守仁(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①他的“心学”更多的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属主观唯心论宇宙观,认为人心是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②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强调了自我主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影响:①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②宋明理学从哲学方面发展了儒学,为专制等级制度制造理论依据,从而成为官方哲学.③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影响 
  ①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三纲五常”作为天理得到强化,在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和创造力方面,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②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人性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四)明清时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
  1、背景
  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社会进步;经济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上,理学走向“极端”,引发人们的思考与批判.
  2、“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
  思想观点:①挑战正统思想:针对“存天理、去人欲”,提出“吃饭穿衣,既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②否认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反对以“圣人”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③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③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自由,强调人正常的私欲.
  影响: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他是明清时期最具个性的思想家(出身伊斯兰教世家,自幼受传统四次束缚较少).
  3、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①强烈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提出君臣平等和限制君权的主张,认为要“公其是非于学校”,学校成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②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反映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他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①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关注国计民生.写出《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实用性著作.②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③提出“保天下者”,匹夫有责.
  王夫之: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主张:①认为“气”是物质实体,反对“天命论”,主张物质第一性,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②政治上,提出“循天下之公”,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三人共同点:①政治上:都参加过抗清斗争;都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②经济上:都重视工商业发展,主张经世致用.③思想上:批判传统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和经世致用等思想,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影响
  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②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③在君主专制强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重视.
  三、重要问题解析
  1、儒家思想演变历程和规律
  (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在此氛围中产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2)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发展:宋代出现新儒学体系理学.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心学”体系,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4)质疑和批判:明朝后期,李贽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5)演变规律:①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③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
  思想的统一性和凝聚性,正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所在,也是推动中国统一的主要动力.儒家思想的坚忍包容、延绵不息,造就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形象;礼让为先、睦邻友好、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也使中国在外交活动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形成了健康和谐的周边关系.
  2、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1)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它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2)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在日本、韩国,在东南亚、欧洲影响巨大,对中国“软实力”的增强,对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继承精华,剔除糟粕,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尊老敬贤、见利思义的做人准则.
  3、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为何没有形成西欧启蒙运动的影响
  (1)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没能形成完整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