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C=m/MV进行分析,以下操作对配制出的溶液浓度有什么影响(填偏高or偏低)?1.试剂、砝码的左右位置颠倒(使用了砝码).2.调整天平零点时,游码放在刻度线的右端.3.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6:31:15
根据C=m/MV进行分析,以下操作对配制出的溶液浓度有什么影响(填偏高or偏低)?1.试剂、砝码的左右位置颠倒(使用了砝码).2.调整天平零点时,游码放在刻度线的右端.3.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仰
根据C=m/MV进行分析,以下操作对配制出的溶液浓度有什么影响(填偏高or偏低)?
1.试剂、砝码的左右位置颠倒(使用了砝码).
2.调整天平零点时,游码放在刻度线的右端.
3.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读数.
4.称量含结晶水的溶质时,溶质已风化.
5.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6.溶解固体溶质或稀释溶液时,未冷却至室温即转入容量瓶进行定容.
7.没有洗涤烧杯内壁.
8.定容摇匀后,又加水.
9.容量瓶水洗后未干燥.
麻烦说得详细些哈,
根据C=m/MV进行分析,以下操作对配制出的溶液浓度有什么影响(填偏高or偏低)?1.试剂、砝码的左右位置颠倒(使用了砝码).2.调整天平零点时,游码放在刻度线的右端.3.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仰
1.试剂、砝码的左右位置颠倒(使用了砝码).是称试剂?如果是称溶质则是偏小,因为你的游码算在物体上了,使称的物体实际质量减小,如果是溶剂在问我
2.偏小,因为游码在右端,为使天平平衡,你左端就要偏重,在称量时,就会使称取得量偏小
3.偏大,这个是角度问题,量取食仰视会使量的液体偏少,进而溶度增大
4.偏大,因为计算时已经考虑了水的量,现在水少了,会使溶度变大
5.偏小,定容时俯视会使加的水增加,溶度偏小
6.偏小,容量瓶有热胀冷缩的效果,热的就加,等冷了以后就会使水的量偏多,进而溶度偏小
7.偏小,烧杯中还有一定量的溶质
8.偏小,这个就不用解释了吧
9.无影响
这里只能说的这样啦,要是不懂的还可以再问我
1.偏高:由于物码倒置,称重的质量m变大,由C=m/MV得,C偏高。
2.偏低:称重的质量偏大,而实际质量小,由C=m/MV得,m变小,C偏低。
3.偏低:仰视读数,量得的体积变大,由C=m/MV得,V变大,C偏低。
4.偏高:风化时结晶水减少,溶质所占比例增大,即m增大,由C=m/MV得,C偏高。
5.偏高:定溶时俯视刻度线,所加的水减少,即V减少,由C=m/MV...
全部展开
1.偏高:由于物码倒置,称重的质量m变大,由C=m/MV得,C偏高。
2.偏低:称重的质量偏大,而实际质量小,由C=m/MV得,m变小,C偏低。
3.偏低:仰视读数,量得的体积变大,由C=m/MV得,V变大,C偏低。
4.偏高:风化时结晶水减少,溶质所占比例增大,即m增大,由C=m/MV得,C偏高。
5.偏高:定溶时俯视刻度线,所加的水减少,即V减少,由C=m/MV得,C偏高。
6.偏低:热的溶液导入容量瓶后,容量瓶体积增大,加的水增多,即V增大,由C=m/MV得,C偏低。
7.偏低:未洗涤烧杯内壁,导致部分溶液(高于所配置的浓度)流失,相当于减少了溶质,由C=m/MV得,C偏低。
8.偏低:定容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由于部分溶液附着于容量瓶内壁,再加水,导致溶液被稀释,C偏低。
9.不变:容量瓶水洗后未干燥,不会影响溶液浓度。因为在溶液配制的最后,都要加水顶融,未干燥的容量瓶只影响了最后加水的量,不影响浓度。
完毕,好累呀!!!加分呀??!!
收起
[编辑本段]1.理论:
c=n/v (mol/L)
[编辑本段]2.专用仪器:
容量瓶,托盘天平(带砝码),移液管,烧杯,量筒,玻璃棒和胶头滴管。
[编辑本段]3.操作步骤:
1.计算:n=m/M , c=n/v , p=m/v
例:实验室用密度为1.18g/mL,质量分数为36.5%,浓盐酸配制250ml,0.3mol/L的盐酸溶液...
全部展开
[编辑本段]1.理论:
c=n/v (mol/L)
[编辑本段]2.专用仪器:
容量瓶,托盘天平(带砝码),移液管,烧杯,量筒,玻璃棒和胶头滴管。
[编辑本段]3.操作步骤:
1.计算:n=m/M , c=n/v , p=m/v
例:实验室用密度为1.18g/mL,质量分数为36.5%,浓盐酸配制250ml,0.3mol/L的盐酸溶液。
v=m/p=(0.25*0.3*36.5)/(36.5%*1.18)
2.称量或量取:固体试剂用托盘天平或电子天平称量,液体试剂用量筒。
3.溶应在烧杯中溶解,待冷却后转入容量瓶中。
4.转移:由于容量瓶的颈较细,为了避免液体洒在外面,用玻璃棒引流。
5.洗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2到3次,洗涤液全部转入到容量瓶中。
6.定容: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在距离刻度2到3cm时,改用胶头滴管加之刻度线。
[编辑本段]4.影响配制溶液:
1.称量时引起误差。
2.未将烧杯洗涤,使溶液的物质量减少,导致溶液浓度偏低。
3.转移时不小心溅出溶液,导致浓度偏低。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