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8 19:01:35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解析】   【笑】写出了喻皓认为这件事很简单,从侧面突出了喻皓本领的高超.以及对匠师无能的嘲笑.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怕别人知道他的无能,表现出他的难堪和良苦用心,还从侧面描写出了他的要面子.【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钱镠于公元895年建国,至其孙钱弘归降宋朝.吴越国境包括今江苏、浙江、福建部分地区.  【两浙】即两浙路,治所在今杭州,包括今上海、浙江全部及江苏东南部地区.  【弥束】紧密约束.  【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  【胠箧】箱子.胠箧,音qūqiè.  词解   (1)据:统治,割据   (2)于:在   (3)方:才   (4)级:层   (5)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6)患:嫌,担心(苏教版上的课本注释中有这两种意思,根据语境,应该是“嫌”的意思)   (7)其:这个   (8)匠:工匠   (9)师:师傅   (10)云:说   (11)布:铺排   (12)故:所以   (13)如此:这样   (14)乃:当“于是,就”讲   (15)初:从前,当初   (16)密:秘密    (17)使:派   (18)之:的   (19)贻:赠给   (20)以:用   (21)之:的   (22)此:这,指塔动之因   (23)耳:无实意   (24)但:只   (25)讫:终了,完毕   (26)实:使……结实,使动用法   (27)钉:用钉子钉   (28)之:木板   (29)如:遵照   (30)塔:塔身   (31) 遂:于是,就   (32)盖:因为   (33)弥:紧密   (34)履:走,踩踏   (35)相:相互   〔36〕持:支撑
作品译文
  钱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这座塔晃动.工匠师傅说:“还没有铺好瓦片,上面轻,所以像这样.”于是就用瓦片铺盖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她,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做,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技艺精熟.
主题
  本文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了结构整体性,一解决木塔不稳定的问题,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本文叙述了梵天寺木塔由“动”到“定”的过程,揭示了木塔“定”的缘由,即“六幕相持,自不能动”.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巧妙的建设建筑结构与超高的工艺水平.  文章叙述描写也颇显功力,从而增强全文的感染力.如以“患其塔动”,“而动如初”为下文的“塔遂定”作铺垫;又如“赂以金钗”的细节描写,“皓笑曰”的语言描写都十分生动得当,与说明的内容丝丝相扣.
作品分层
  本文共分三层,如下:  第一层: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讲了:建塔过程中塔身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凭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第二层: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讲了: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方法,解决了塔身不稳定问题.  第三层: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讲了: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也体现了喻皓建筑工艺水平的高超.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

全部展开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词解   
(1)据:统治,割据   
(2)于:在   
(3)方:才   
(4)级:层   
(5)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6)患:嫌,担心(苏教版上的课本注释中有这两种意思,根据语境,应该是“嫌”的意思)   (7)其:这个   
(8)匠:工匠   
(9)师:师傅   
(10)云:说   
(11)布:铺排   
(12)故:所以   
(13)如此:这样   
(14)乃:当“于是,就”讲   
(15)初:从前,当初   
(16)密:秘密    
(17)使:派   
(18)之:的   
(19)贻:赠给   
(20)以:用   
(21)之:的   
(22)此:这,指塔动之因   
(23)耳:无实意   
(24)但:只   
(25)讫:终了,完毕   
(26)实:使……结实,使动用法   
(27)钉:用钉子钉   
(28)之:木板   
(29)如:遵照   
(30)塔:塔身   
(31) 遂:于是,就   
(32)盖:因为   
(33)弥:紧密   
(34)履:走,踩踏   
(35)相:相互   
〔36〕持:支撑

收起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译文
  钱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

全部展开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译文
  钱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这座塔晃动。工匠师傅说:“还没有铺好瓦片,上面轻,所以像这样。”于是就用瓦片铺盖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她,打听解决木塔晃动的办法。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做,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技艺精熟。

收起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解析】   【笑】写出了喻皓认为这件事很简单,从侧面突出...

全部展开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解析】   【笑】写出了喻皓认为这件事很简单,从侧面突出了喻皓本领的高超。以及对匠师无能的嘲笑。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怕别人知道他的无能,表现出他的难堪和良苦用心,还从侧面描写出了他的要面子。 【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钱镠于公元895年建国,至其孙钱弘归降宋朝。吴越国境包括今江苏、浙江、福建部分地区。   【两浙】即两浙路,治所在今杭州,包括今上海、浙江全部及江苏东南部地区。   【弥束】紧密约束。   【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   【胠箧】箱子。胠箧,音qūqiè。   词解   (1)据:统治,割据   (2)于:在   (3)方:才   (4)级:层   (5)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6)患:嫌,担心(苏教版上的课本注释中有这两种意思,根据语境,应该是“嫌”的意思)   (7)其:这个   (8)匠:工匠   (9)师:师傅   (10)云:说   (11)布:铺排   (12)故:所以   (13)如此:这样   (14)乃:当“于是,就”讲   (15)初:从前,当初   (16)密:秘密    (17)使:派   (18)之:的   (19)贻:赠给   (20)以:用   (21)之:的   (22)此:这,指塔动之因   (23)耳:无实意   (24)但:只   (25)讫:终了,完毕   (26)实:使……结实,使动用法   (27)钉:用钉子钉   (28)之:木板   (29)如:遵照   (30)塔:塔身   (31) 遂:于是,就   (32)盖:因为   (33)弥:紧密   (34)履:走,踩踏   (35)相:相互   〔36〕持:支撑
作品译文
  钱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这座塔晃动。工匠师傅说:“还没有铺好瓦片,上面轻,所以像这样。”于是就用瓦片铺盖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她,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做,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技艺精熟。
主题
  本文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了结构整体性,一解决木塔不稳定的问题,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本文叙述了梵天寺木塔由“动”到“定”的过程,揭示了木塔“定”的缘由,即“六幕相持,自不能动”。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巧妙的建设建筑结构与超高的工艺水平。   文章叙述描写也颇显功力,从而增强全文的感染力。如以“患其塔动”,“而动如初”为下文的“塔遂定”作铺垫;又如“赂以金钗”的细节描写,“皓笑曰”的语言描写都十分生动得当,与说明的内容丝丝相扣。
作品分层
  本文共分三层,如下:   第一层: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讲了:建塔过程中塔身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凭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第二层: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讲了: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方法,解决了塔身不稳定问题。   第三层: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讲了: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也体现了喻皓建筑工艺水平的高超。

收起

《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精析
以虫治虫
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及时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

全部展开

《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精析
以虫治虫
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及时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当它遇见子方虫时“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岁以大穰”,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这里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这一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篇末点出“傍不肯”的名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梵天寺木塔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塔身不稳的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而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耳”短短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二<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狗蝎(xiē) 喙(huì) 蔽(bì) 钳(qián) 旬(xún)
穰(ráng) 梵(fàn) 浙(zhè) 皓(hào) 钗(chāi)
讫(qì) 弥(mí) 胠箧(qū)
三<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四<形似字组词
1.浙江—逐渐 2.梵文—焚烧 3.遂心—追逐
4.贻赠—怡然自乐 5.步履—覆盖 6.长喙—缘故
7.穰草—土壤 8.皓首—白雪皑皑 9.皆是—主旨
五<一词多义
六<疑难字词
1.以虫治虫
界:地域,范围。
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
狗蝎(xiē):即蠼螋(qú sōu),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
喙(huì):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
蔽地:遍地。蔽,遮盖。
则:连词,相当于“就”。
以钳搏之:用钳跟子方虫搏斗。
悉为两段: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悉,都,全。为,成为。
旬日:十天。
皆尽:指子方虫全部被消灭。
大穰(ráng):庄稼大丰收
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
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
谓:称,叫。
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意谓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傍,即旁。
2.梵天寺木塔
两浙: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茅山山脉以东地区。
梵(fàn)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
钱氏:指五代时割据浙江的吴越王钱镠(liú)及其子孙。
方两三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
钱帅:指钱俶(929~988),入宋后封吴越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
患:担忧。
喻皓:北宋建筑家。浙东人,曾任杭州都料匠。擅长营造,尤善建塔。
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
初:从前,当初。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密:暗中,秘密地。
使:派。
贻(yí)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贻:赠给。以,用,把。金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
问:询问,打听。
此易耳:这很容易啊。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易:容易。耳:语气词,可不译。
但:只。
讫(qì):终了,完毕。
便实钉之:用钉子钉牢。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如其言:遵照他的话。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
遂:于是,就。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
弥束:更加紧密相束。
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
胠箧(qū qiè):从旁边打开箱子,这里指箱子。
履(lǚ):走,踩踏。
持:支撑。
自:自然,当然。
伏:通“服”,佩服。
精练:精熟。
七<特殊句式
1.省略句
遇子方虫。——(其)遇子方虫。
岁以大穰。——岁以(之)大穰。
未布瓦。——(塔)未布瓦。
而动如初。——而(塔)动如初。
无可奈何。——(匠师)无可奈何。
则不动矣。——则(塔)不动矣。
2.倒装句
贻以金钗。——以金钗贻。
3.被动句
悉为(被)两段。
八<相关文学常识
沈括(约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 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上挥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为补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熙宁八年(1075)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契丹图抄》奏上。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市区),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见及,无不详为记录。又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传本附入苏轼所作医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
九<背景知识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本二十六卷又《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因写于润州(今江苏省镇江)梦溪园而得名。成书于11世纪末。分故事<辨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杂志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业<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等。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于李顺领导农民起义也有所反映,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的弊害,都有较翔实记载。今人有《梦溪笔谈校证》。
十<写作特色
1.文字简洁生动。
《以虫治虫》只用了70个字就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及时而生,迅速彻底地消灭了虫害,保证了农业大丰收的情况。《梵天寺木塔》仅用130个字就清楚地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
2.详略得当。
《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文章的中心。
十一<课后习题解答
(一)“傍不肯”的形状像蝼蛄(俗名土狗子),它的嘴上长有钳状的东西。它碰到子方虫,就用大钳子跟它搏斗,并用大钳子把它夹成两段。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如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啄食树洞里的害虫,保护树木等。
(二)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布瓦,上轻”,可布瓦后,塔“动如初”,说明匠师的认识未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匠师当然很难堪。但为了向钱镠交代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的问题。“密使其妻”写出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三)1.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2.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塔身)就不动了。 3.人们都佩服他的高明。
(四)略。

收起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