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的作用意义影响发展及过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1 20:01:53
三国鼎立的作用意义影响发展及过程三国鼎立的作用意义影响发展及过程三国鼎立的作用意义影响发展及过程在汉、唐盛世之间出现的“三国鼎立”,并非表层意义上的鼎足而立,亦非简单的割据分裂.一、“三国鼎立”的实质

三国鼎立的作用意义影响发展及过程
三国鼎立的作用意义影响发展及过程

三国鼎立的作用意义影响发展及过程
在汉、唐盛世之间出现的“ 三国鼎立”,并非表层意义上的鼎足而立,亦非简单的割据分裂.
一、“ 三国鼎立”的实质
赤壁之战前,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孙权既不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又不愿“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诸葛亮舌战群儒,详细分析了联刘抗曹必胜,并劝孙权“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孙权与鲁肃、周瑜商讨再三,决定联刘抗曹.孙刘联盟开始建立.
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盟初显威力,大败曹军,迫使曹操由攻势转入守势.孙刘借机发展各自的势力.刘备占益州,夺汉中,奠定了蜀汉的规模.孙权在江淮扩张势力,占领岭南,又招抚了占据广、交的士燮兄弟,做好了建吴的准备.
关羽在荆州地区的发展,引起东吴不安.吕蒙袭杀关羽,占据荆州.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孙刘联盟亦宣告破裂.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以给关羽报仇为名大举进犯东吴,孙刘关系恶化为战争状态.夷陵一战,刘备大败并死于白帝城.
刘备死后,孙刘联盟必须恢复,才能共拒曹魏.诸葛亮鉴于后主幼弱,恐孙权“有异计”,立即派邓芝“修好于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邓芝晓以厉害:“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你若归顺于魏,大则要你入朝,小则以你的太子为质,若不听从,必然派兵进攻,蜀也会乘机顺流东下.如此,江南之地非你所有.孙权醒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于蜀.蜀复令芝重往”.孙刘联盟重新建立.此后,蜀又派费祎、陈震前往.孙权与陈震“开坛歃盟”.从此,孙刘联盟确定不移,一直到蜀亡为止.
孙刘联盟对蜀、吴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其一,孙刘联盟可以合蜀、吴之力与曹魏对抗,增强了反曹魏的力量,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其二,孙刘联盟可以使蜀、吴不必顾虑对方,为各自内修政理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其三,孙刘联盟有利于蜀、吴相互交流,互通有无,满足各自需求,促进双方发展.联盟建立后,双方聘使经常相互往来,互致方物;民间交往之盛自不待言.
其四,孙刘联盟有重要的军事作用,迫使曹魏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对蜀而言,联盟为其北伐解除了“东顾之忧”,使曹魏“河南之众,不得尽西”.对吴亦然.吴可无西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南.例如,建兴六年(228年)十二月,吴魏交兵,诸葛亮乘机率数万军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陈仓(宝鸡东),从西面进攻曹魏.再如,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进攻曹魏,四月至郿,在五丈原扎营,与魏军对抗.五月,孙权率十万人由巢湖进攻合肥新城.蜀吴互相配合,迫使曹魏两线奔波.
在“三国鼎立”的四十多年间,孙刘联盟除在夷陵之战前后极短时间遭到过破坏外,一直得以持续保持.也正因为蜀吴共同抗击曹魏,才使“三国鼎立”延续达四十余年之久.因此,“三国鼎立”的实质并非简单的三足鼎立,而是孙刘联盟作为一方而与曹魏一方的对抗.
二、形成“三国鼎立”的条件
以中原地区为主体的北方,与以巴蜀、江南地区为主体的南方,在地理、经济、政治等方面势均力敌的对抗,是形成“三国鼎立”的条件.
(一) 地理条件:“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魏则拥有广大的中原,地理上恰好为山水相依的南方对抗苍莽广袤的北方.
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吴军习于水上作战,而曹魏中原兵不习水战.吴扬长避短,利用长江天险和强大水军,就可以有效地阻止曹魏的进攻.赤壁之战已经证明了长江天险是保护孙吴的一道天然屏障.后来,曹魏多年不能举兵伐吴,其中一条原因就是魏军不能轻易越过长江天险.西晋灭吴时,也是先占领长江上游,强大的王浚水师顺江而下,与吴平分长江天险才完成.
蜀与吴以长江为纽带得以紧密联系,互相依托,互相支援.蜀还有崇山之阻,进可攻,退可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建兴六年,马谡失街亭,魏军攻汉中,诸葛亮派军扼险拒守,魏军寸步难行.延熙七年(244年),曹爽“率步骑十余万”,走傥骆攻汉中,“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蜀将王平凭守骆谷口的“兴势围”(关隘),挡住了十余万曹军.
九州之地,魏有其七,地域广大,边境重要关隘要冲均派兵把守,灭蜀吴不易,守则有余.强大的曹魏,虽独霸中原,却在四十余年间,只能对南方的蜀、吴徒作虎视之势.
(二)经济条件:曹魏经济与蜀吴经济相均衡,即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方经济与以江南、巴蜀地区为中心的南方经济相均衡.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成了军阀混战的厮杀场,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辽阔的北方地区变成了一片荆棘丛生的荒原.为了改变残破的局面,曹魏采取了一些措施恢复发展经济.至曹魏后期,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洛阳由“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变成了“其民四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商贾胡貊,天下四方会利之所聚”的繁荣都市.从皖北到洛阳一带,“ 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成为人口稠密的富庶区.
东汉末年,中原军阀混战,江南相对安定,北方人民大量从中原流迁到蜀、荆、江淮一带.南迁人民不仅带来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和江南人民一道劳作,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垦田面积显著增加,建康“其四野则 无数,膏腴兼倍”.鲁肃称荆州“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业之资也.”周瑜也指出:江东富饶,足以自立,“今将军承父兄余资,兼六郡之众,兵众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东吴的治铸业、盐业、丝织业、造船业都很发达.
益州本来就“民殷国富”,“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国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史称“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成都平原“沟洫脉散,疆理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盐、铁、织锦业很发达.
总之,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方经济,由于遭受东汉末年混战的多次破坏,尽管曹魏后期有所恢复和发展,但经济的正常发展受到了抑制;以江南、巴蜀地区为中心的南方经济却有了巨大的发展,北、南方经济力量基本上达到了平衡.这正是三国鼎立的经济原因.
(三)政治条件: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方人口及地主集团,与以江南、巴蜀地区为中心的南方人口及地主集团势均力敌.
曹魏得到中原豪强地主的支持,东吴以长江南北的豪强地主为支柱,蜀汉得到荆益地主阶级的支持.南、北方是否有对抗的条件呢?下面看两组数据:蜀亡时(263年)有人口94万,魏有443万,吴亡时(280年)有人口230万.嘉靖本《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前有三国志宗僚一栏,开列三方人物477人,蜀汉104人,孙吴131人,曹魏242人.蜀、吴一方共有人口320多万,曹魏一方有443万.可见,无论是杰出人物(主要是地主阶级及其幕僚),还是人口,都大体相当,这是蜀吴联盟得以与曹魏对抗的政治基础.
三、“ 三国鼎立”的作用
“ 三国鼎立”是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走向西晋,即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为中国封建社会最终走向盛唐的顶峰,奠定了第一级稳固的阶梯(两晋及南北朝则可视为第二级、第三级历史阶梯).
其一,“ 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历史从分裂走向统一.
东汉末年,封建军阀割据一方,全国处于分裂 混乱的状态.经过多年的征战兼并,曹魏逐渐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其中,197年,大败袁术于蕲县;198年,攻徐州,杀吕布,又打败张绣、刘表联军;199年,张绣投降;200年,先在下邳击溃刘备势力,后在官渡大败袁绍主力;随后几年,兼并幽、冀、青、并四州.至208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后来又统一了关陇地区.曹操统一北方,避免了群雄割据.他曾自负地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确,曹操统一北方,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孙策打败扬州的割据势力,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孙权代继孙策后,继续经营江南,在江淮扩张势力,夺荆州,占岭南,招抚广、交,统一了江南.
刘备进军西蜀,占益州,夺汉中,南抚吴越,西和诸夷,统一了巴蜀地区.
“三国鼎立”,使全国由分裂割据逐步向统一发展.后来,西晋继承了曹魏的衣钵,通过两次大兼并战争,灭蜀平吴,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因此,“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历史的倒退.
其二,“三国鼎立”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孙刘联盟与曹魏势均力敌,彼此都不敢轻举妄动.诸葛亮五出歧山,战斗范围很小.此外,交战范围仅局限于彼此交界之处,于广大地区损益不大.相对稳定的环境,为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三,“三国鼎立” 有助于激发三国间的竞争意识,促使各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恢复和发展各自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曹操依靠豪强大族统一北方后,力矫汉末弊政,推行打击豪强大族的政策,以抑制大族势力的发展,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他颁布“唯才是举”令,一大批有才能的中小地主被吸收入曹魏政权,有利于革新吏治,使政治比较清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曹魏实行军屯、民屯,取得了积极效果:在许昌附近募民屯田,一年得谷百万斛;邓艾在淮河流域屯田,每年得谷五百万斛.地方官大力招徕流民,使其重返生产一线.如张既为京兆尹时,“招怀流民,兴复县邑”;苏则为金城太守时,“与民分粮而食,旬月之间,流民皆归,得数千家”;扬州刺史刘馥由于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为了把自耕农束缚在土地上,地方官大多注意劝课生产.如河东太守杜畿“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颜斐为京兆太守时,令百姓“整阡陌,树桑果”,闲月上山伐取木材做车,又令百姓养猪狗;郑浑为魏郡太守时,“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榆皆成藩,五果丰实”.这些政策,对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促进农业生产,还修建了许多水利灌溉工程,如在合肥修芍陂、茹陂、七门、吴塘诸堰,其中七门堰可溉田1500顷,芍陂可溉田至数万顷;在淮颍地区,“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在关中开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三千余顷;在河北疏导高梁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这些水利工程对促进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针对“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士人每专权自恣”,诸葛亮采取了信赏必罚的法治手段,打击控制专权自恣的益州地主,政治比较清明.诸葛亮南抚夷越,西和诸戎,成功地安定了西南少数民族,并使其成为蜀汉的重要力量之一.为了保障成都平原的灌溉,诸葛亮派一千二百丁护理都江堰.蜀设司金中郎将、司盐校尉等官职,加强管理盐、铁、织锦等手工业,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为了增加劳动力,东吴强迫山越人离开山区,迁到平原,“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又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管理民屯生产.为了增加军粮,实行军屯,还设司盐校尉、司盐都尉,管理盐业生产;另设典船校尉、典船
都尉,管理造船.东吴的冶铸业、盐业、丝织业、造船业都很发达.
综上所述,“ 三国鼎立”是三国各方势力面对东汉末期的烂摊子奋发有为,重新收拾旧山河,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从而在汉、唐盛世之间,起到承先启后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