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如何运行的,用现在最流行的理论解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23:49:05
宇宙是如何运行的,用现在最流行的理论解说宇宙是如何运行的,用现在最流行的理论解说宇宙是如何运行的,用现在最流行的理论解说恒星世界在暴力中诞生,也在暴力中消亡.恒星运动推动了宇宙的运转,也是生命的起源.

宇宙是如何运行的,用现在最流行的理论解说
宇宙是如何运行的,用现在最流行的理论解说

宇宙是如何运行的,用现在最流行的理论解说
恒星世界在暴力中诞生,也在暴力中消亡.恒星运动推动了宇宙的运转,也是生命的起源.银河系有2000亿个恒星,太阳是银河系中亿万恒星中的一个,有46亿年的历史,直径为160万公里,在银河系及宇宙中,太阳的体积微不足道.海山二恒星比太阳大800万倍.参宿四恒星比海山二还大300倍,参宿四恒星也不是最大的恒星,有个VY恒星大的惊人,比太阳大10亿倍,直径相当于整个银河系. 恒星由宇宙尘埃、气体和星云等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组成.
星云是恒星的摇篮.宇宙初期有数百亿个尘埃星云,如马头星云、鹰状星云、草帽星云等.
2004年天文学家曾发射“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观测新恒星的诞生过程.宇宙早期太空中弥漫着无数的氢气团,物质密度大的地方其温度就高,密度小的地方温度就低.冷热氢气团久而久之就形成旋涡,而且是越转越快.在引力的作用下,氢气团的密度越来越高,吸入气团内的物质越来越多,大约经过50万年的漫长过程,气团中心的温度达到了1500万℃,氢气原子之间发生聚合变成氦,释放巨大的能量而且发光,就这样氢原子在引力作用下升温、高压和极大密度下,发生核聚变反应,释放巨大无比的聚变能,从而诞生了宇宙的第一颗恒星,质量越大的恒星聚变速度越大越快.宇宙从恒星诞生的那天起开始从黑暗走向光明,而且越来越璀璨夺目.宇宙中有数十亿、百亿、千亿、千万亿颗恒星,直至形成现在的宇宙.
恒星中的能量从哪里来?上个世纪20年代,人们一直不解.直至天才科学家爱因斯坦发现了质能守恒定律,即E=mc²,人们才从愚昧中走出来.
根据爱因斯坦质能转换定律,科学家发明了原子弹、氢弹.共同认识到太阳内部在分秒之间进行核聚变,从诞生那天起,50亿年来一直未停止过.
为模拟太阳中心核聚变现场,天文学家在伦敦建了一个托卡马克实验室,设计出一个重3.6吨的仪器,用电流将氢原子加热到3亿℃,这时两个互相排斥的氢原子极不稳定,两个氢原子以1600公里∕秒的速度,在杂乱运动中聚合,产生氦和释放能量,这就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太阳不一下子爆炸成尘埃呢?坚持了近50亿年,而且还要继续下去?这个问题提得好.主要原因是太阳的质量太大,犹如一层厚厚的壳,将太阳中心的聚变能约束住,炸不飞太阳.
太阳直径有140万公里,核聚变发生在太阳中心的几十公里区域内,巨大的引力使太阳中心具备核聚变条件(氢原子、1500万℃高温、高压)每分每秒发生核聚变,释放巨大的能量,科学家做过测算,每次聚变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10亿倍.爆炸力方向与引力相反,互相抵消.几十亿年来,太阳内部的聚变反作用力与向心引力就这样互相较劲消耗着,哪一方都没有退却,势均力敌,达到平衡.
太阳中心的核聚变产生能量和光子,光子在太阳内部开始漫长的旅行.据测算,要几百、几千、几十万年,光子才可能到达恒星光球表面.太阳光子到表面需要160万年,海山二到达地球是8000年前的光,参宿四的光是500年前发出的.光子向太阳表面前进时,路上要与其他粒子撞击数十亿次,经常改变方向,这就是光子为什么那么慢,到达太阳光球表面的原因.
光子到达光球表面立刻加热表面物质,使其温度从1万℃迅速升高到1000万℃,形成闭合磁力线,携带大量高强度粒子流向太空喷发,磁力线互相交汇撞击,在太阳表面形成一股破坏力极强的太阳风.
科学家在实验室摸拟了太阳表面的闭合磁力线爆发情况,强度虽小,但原理相同.
恒星质量虽然很大,它能够诞生,也不可能永远生存下去,一定要走向消亡,这是无法违背的自然规律.
恒星的消亡是内部的聚变原料消耗殆尽,爆炸力量越来越弱,最后因燃料耗尽而终止,在爆炸力与引力的角斗中,引力最终取得全面的胜利.科学家测算,太阳每秒消耗6亿吨氢燃料,大约70亿年后太阳中心将停止热核反应.但外层空间受温度影响迅速膨胀,由现在的140万公里,扩大到1亿公里,成为一颗红巨星.水星、金星将被红巨星太阳吞噬,地球也难幸免,高温将使地球海水全部蒸发掉,大气被吸走,地球完全可能被撕碎,或者被吞噬,成为红巨星太阳的一部分.
红巨星太阳内部也不安静,氦原子聚变仍在继续,变成氧燃烧,最后变成炽热无比碳核白矮星.体积与地球相仿,但密度是地球的100万倍.1立方厘米的白矮星放在地球表面可以毫不费力从地心穿过,可见白矮星密度之高!
比太阳质量大几倍的恒星死亡,死亡后不变白矮星,而是中子星,又称钻石星,因为钻石就是纯碳晶体组成,硬度非常高.
质量比太阳更大的参宿四恒星死亡,场面壮烈的多,其内部由碳元素与氧继续衰变下去,最后出现铁元素,铁元素是吸收能量的杀手,恒星内部出现铁元素就意味着死亡的开始,铁越积越多,直至将恒星内部能量吸干,引力向铁核挤压,几秒钟之内引起恒星爆炸,天文学将铁核恒星的爆炸,称为超新星爆炸.天文学家已找到一颗超新星爆炸,距地球17万光年,爆炸的火球直径达数万公里.
天文学家用巨型激光器模拟超新星爆炸,即用强大的电能发出136股激光束,攻击一个目标,结果目标气化,存在十万分之一秒向外扩散,冲击波带动下物质冲到表层,产生更重的元素,金银、铀等重元素就是超新星爆炸的产物,因为重金属元素形成的条件苛刻,所以宇宙中贵重金属元素稀少.
超新星爆炸并不是全部变成尘埃,其中子星内核依然存在,中子星直径大约30公里.其外壳残骸送入太空.中子星有个特点,定时向太空喷发Χ射线.根据此特点,寻找到Χ射线源就找到了中子星.
恒星消亡,向宇宙播撒人间万物,有各种元素,也包含生命.因此,可以推断:太阳中的各种粒子也是重复使用的,很可能星超新星爆炸三代、四代的产物.其中包括我们人类身体,组成各种器官的原子可能来自不同的恒星.
宇宙中恒星的燃料总有耗尽的那一天,可能是数万亿年后,但那一天迟早会来.恒星消亡时宇宙又回到黑暗时代.也许黑暗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新的大爆炸又开始了,新的宇宙又诞生了!

《了解宇宙如何运行》纪录片解说词(2)
第二集:黑洞
黑洞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但人们肉眼和仪器却看不到它,因为光线靠近黑洞都被它吞噬,所以得名“黑洞.”宇宙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神秘天体.黑洞引力惊人,恒星、行星及星际物质靠近它都被黑洞吸进,所以,黑洞是宇宙的统治者、终结者.现已查明,银河系中心存在着巨大的黑洞.
用瀑布形容黑洞中心吸进物质的过程很贴切.当小船在河上游时,划船者可任意上行,但当小船靠近瀑布边缘时,无论划船者怎么用力都逃脱不了被急流吸进瀑布的命运.小船相当恒星天体,瀑布相当黑洞.巨大的引力使一切宇宙物质都无法逃逸,甚至光线都被吸进黑洞.
假设黑洞光顾太阳系,太阳系的行星、卫星、彗星、将被巨大的引力吸引偏离固定的轨道,在太阳系内互相撞击引起混乱.地球的大气、海水相继被黑洞引力吸走,地表(壳)被引力剥离,最后地球液态地幔、铁质地心被吸进黑洞,同样太阳也逃脱不了消亡的命运.十倍以上巨型恒星当她消亡时就会形成超新星爆炸,更大的恒星消亡时形成超超新星,黑洞在超新星的爆炸中诞生.
宇宙中恒星、超级恒星、超超级恒星密布,她们消亡时会产生许多大小不同的黑洞.如大犬座VY超大型恒星爆炸,产生一个直径30亿公里的黑洞.黑洞越大,引力越大,每秒钟吸进的物质越多、速度越快,但因物质吸进的太多,又不均匀,有时黑洞也“咳嗽”,出现噎着引起黑洞颤抖.当黑洞内部吸进物质能量饱和时,黑洞将从轴心两侧同时爆发γ射线暴,其威力仅次于宇宙奇点大爆炸.γ射线暴能量奇高,速度极快,破坏力极大,γ射线暴喷发途中可以摧毁任何星系、星团和恒星.幸运是γ射线暴没在银河系发生,多发生在河外星系.观测γ射线暴,可以窥测宇宙的奥秘.
天文学家发射一枚斯维夫特卫星探测器,拍到γ射线暴.γ射线暴与黑洞关系密切,发现γ射线暴,动摇了天文学的基础.
宇宙中有数十亿个黑洞,理论计算黑洞几乎无处不在.但我们却不能直接观测黑洞,对黑洞的物理特性一无所知.用发射飞船用人观测黑洞太危险,不现实,但现在有了机器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机器人操纵探测器对黑洞进行观测,并将探测器、机器人做的足够结实坚固,当探测器接近黑洞事件视界时将图像、信息发回来,我们就可以了解黑洞视界外和黑洞内部的情况.现在这只是设想方案,并没有真正实施.
如果银河系中心确实存在超大型黑洞,因为距太阳太遥远,所以,地球是安全的.
银河系有数千亿颗恒星,围绕中心旋转,并有两个旋臂.是什么力量促使数亿颗恒星绕银河系中心旋转?天文学家想象:银河系中心必然存在一个超大型黑洞.
为观测银河系中心黑洞,天文学家在智利莫纳亚克山上建了一个直径9米的红外线望远镜,科学家历经15年,拍摄数千张银河系中心的照片,经过分析发现在银河系中心有个恒星团,几十颗恒星围绕中心高速旋转,速度高达每小时几百万公里.因此断定银河系中心确实存在一个巨大黑洞.
星系越大,星系中心的黑洞越大.仙女座星系黑洞比太阳大1.4亿倍.M87黑洞是太阳的200亿倍.
早期宇宙,第一批出现的恒星质量都比太阳质量大的多,都是超级恒星,当这些超大恒星消亡时往往引发超新星爆炸,出现一系列大小不一的黑洞.这些黑洞互相碰撞形成更大的黑洞,当尘埃、恒星、星团、星系都被黑洞吸收时,黑洞轴心两面将喷射高能粒子流,其宽度比太阳直径大20倍.高能粒子流,天文学称类星体,类星体是宇宙中的重要天体,有证据说明类星体是产生星系的温床.
黑洞到底是什么?黑洞是神秘天体,在宇宙中黑洞确实存在.有科学家预测黑洞是时空捷径,是通往另一个宇宙的大门,很可能黑洞是大爆炸的反面,正面大爆炸产生新宇宙,而黑洞是陈旧宇宙消亡的缩影.

《了解宇宙如何运行》纪录片解说词(3)
第三集: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发生在140亿前的一瞬间.从那一瞬间起,宇宙诞生了,能量转变物质,出现了恒星,万物,乃至水和生命.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都产生在大爆炸那一瞬间.
让我们回到发现宇宙大爆炸以前的时刻.那时天文学家一致认为我们的宇宙是一个不变的天体,地球是中心,金木水火土星,甚至太阳都围绕地球旋转,后来发现太阳不过是银河系的一员,银河系才是宇宙.
1929年,天文学家哈勃在威尔逊天文台用望远镜观测宇宙恒星时,发现所有的恒星光谱,在不同时期观测,其红色谱线有后移现象.红色是热量谱线,后移说明所有的恒星距地球越来越远.这一发现震惊世界!
人们自然联想,宇宙中的恒星既然远离我们,那么在这之前一定与我们较近,进一步联想,宇宙在膨胀,那在以前的某个时刻一定很小.于是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假说诞生了!宇宙起源于一个比原子还小的奇点.
这似乎不可理解,偌大的宇宙时空和物质都浓缩在一个比原小还小的粒子中可能吗?怀疑是正常的,因为确实匪夷所思.问题是你必须承认宇宙万物都是遵循从无到有的规律,既然这样,那么宇宙起始于奇点的大爆炸就不是不可能.通过宇宙膨胀速度反向推算宇宙大爆炸始于137亿年前的某个时刻,一声难以想象的滔天巨响,我们的宇宙诞生了.
据科学家测算,奇点里的温度、密度极高,是一个比原子还小的纯能量奇点.里面蕴藏着不低于4000亿个星系形成所需要的物质.爆炸时间相当短暂,只有几亿亿亿分之一秒.天文学家卡洛斯在虚拟世界里用超级计算机,模拟奇点大爆炸时情景,他提出三个方案,一个引力比较小,一个引力比较大,结果较小引力没有反应,较大引力都变成黑洞,只有引力恰到好处才可能诱发大爆炸.
宇宙奇点瞬间大爆炸,时空开始,所用的时间仅是几亿亿亿分之一秒,而宇宙膨胀的速度也是几亿亿亿倍.大爆炸的速度肯定是超光速的,是光速的十几倍、千万倍?人们无法知道.科学家在计算宇宙大爆炸时,往往使用普朗克时间常数.
所谓普朗克时间常数约等于一年的秒数乘以140亿年,即31536000秒×14000,000,000年.简写:4.415Χ10(17次方)之一秒.可见普朗克时间常数多么短暂.
大爆炸后几个瞬间,宇宙体积由奇点扩大到地球大小;
再过几个瞬间,宇宙体积扩大到太阳系大小,温度极高,仍有几亿亿℃;
再过几个瞬间,宇宙扩展到银河系大小,温度仍然很炽热;
再过几个瞬间,宇宙温度下降,能量开始转换,有亚原子粒子出现;
再过几个瞬间,宇宙中出现物质、反物质粒子互相碰撞湮灭,一部分物质粒子留存下来.这部分物质组成星系、恒星、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这部分质量约占宇宙总质量3%左右;
一秒钟,宇宙留存原始粒子开始聚合;
三分钟,氢、氦、锂原子相继出现.这是宇宙中氢、氦元素最多的原因;
38万年,宇宙由混沌开始显现清澈,宇宙中除了氢、氦、锂元素外一无所有.
为了探测宇宙大爆炸后留下的蛛丝马迹,天文学家彭齐亚斯和普斯林监测到一种嗡嗡声的宇宙信号,通过施放微波探测装置,科学家获得完整的宇宙物质分布图.
未来宇宙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
大爆炸2亿年,氢、氦气团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断壮大出现恒星.恒星给宇宙送来第一束光明;
大爆炸10亿年,星系出现;
大爆炸50亿年,太阳诞生;
大爆炸80亿年,无数星系诞生;
大爆炸90亿年,太阳系形成;
大爆炸140亿年,当今的宇宙形成.
大爆炸诞生了宇宙,而且今天的宇宙不断地膨胀,宇宙有开始,就有灭亡的那一天.
关于宇宙如何消亡的问题,与大爆炸同样令人费解.目前有几种假说:一是有始无终开放宇宙;二是循环宇宙起始同处一点;三是从膨胀到停止,大塌缩再回到奇点;四是多个宇宙.
黑洞理论支持多个宇宙的假说;
暗能量的假说,支持宇宙由光明走向黑暗:
千亿年后,恒星的聚变燃料消耗殆尽,宇宙走向黑暗,还是引起一系列超新星爆炸,产生新的宇宙尘埃和星云?现在还不清楚.也许在遥远的宇宙边缘正上演新旧宇宙交替的大戏也未可知.
总之,大爆炸蕴藏着许多未知的奥秘,过去、现在、未来都隐藏在大爆炸中,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发现.
《了解宇宙如何运行》纪录片解说词(4)
第四集:银河系
宇宙有2000亿个星系,银河系是亿万星系的一个.
银河系乃至亿万星系从哪儿来?它们如何发展,如何走向灭亡?这些都是科学家关心的问题.据推算,银河系大约有120亿年历史,有2000多亿颗恒星.中心隆起呈圆盘状,有两条曲臂成抛物线状,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
众所周知,宇宙中存在着大量尘埃、气体组成的星云,星云中物质密度有疏密,物质粒子密集的地方聚合在一起,温度使密集的气团旋转,在旋转中气团吸进大量气体使体积迅速膨胀,久而久之,气团足够大,内部气体原子在引力作用下高温、高压,将氢原子聚合发生聚变,释放大量核能并产生光子、氦.从氢原子聚合时发生聚变反应,一颗恒星就诞生了.
1924年天文学家哈勃用2.5米口径观测星空时,发现许多星光不是一个恒星发出来,而是由众多恒星组成的星云发出来的,这些星云组成星系.如,蜗状星云估计有16亿个恒星,M87是椭圆形星云,发出金黄色的光,还有草帽星云、马头星云、蟹状星云、鹰状星云等.上述星云距离地球都非常遥远.有的星云光到达地球需走几十、几百、几万,甚数千万、数亿光年.1光年等于9.461×10(12次方)公里.即94608亿公里.
银河系圆盘距离在10万光年以内,仙女座星系比银河系大2倍,有20万光年,M87星系比仙女座星系还大,还有比M87还大的星系,如K-110星系.
星系的形成大约经过2亿年时间,10亿年后一些小星系合并成超级星系.
科学家为观测星系的形成,利用设在智利5200米高山上的阿塔卡马望远镜观测宇宙大爆炸后的微波分布情况,后又发射卫星,用红外线望远镜对宇宙照相,获得了清晰的宇宙微波分布图.从这些微波分布情况,获得了宇宙星系大致分布的情况.
恒星诞生初期,星系中的恒星是杂乱无章的,它们后来怎么变成有序的,按同一中心、同一方向旋转呢?答案是引力促成星系中的恒星变成有序,引力,将小恒星团拉平,形成旋臂,恒星之间经过数十亿次的调整磨合才基本完成,大约经过120亿年,星系才形成今天这个形状.
星系、黑洞、超新星爆炸,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运动.超新星爆炸,从中心将巨大的物质流喷射到太空,这些高能粒子流就是类星体.银河系没有超新星爆炸,所以没有发现类星体.但银河系中心有个直径2400万公里的黑洞,正是这个巨大黑洞促使银河系2000多亿颗恒星围绕中心旋转.
太阳在银河系中间地带,偏外,这里恒星密度适中,距银河系中心2.5万光年,虽然银河系中心引力强大无比,但因太阳距银河系中心较远,所以我们是安全的.
现在发现恒星在星系之间没有足够的引力可以维持星系之间的平衡,是什么力量使星系保持稳定呢?科家家发现恒星之间存在一种叫“暗物质”的东西,暗物质恰似胶水一般将星系中的恒星固定,防止恒星逃离星系,保持了星系的形状.
暗物质是什么?我们至今一无所知.但它确实存在,很可能就在我们周围,就是说空间中无处不有暗物质.据测算暗物质占宇宙总质量24%.
为证明暗物质存在,科学家观测光线通过某个黑暗处时,光线发生偏转,好比面前摆个鱼缸,透过水观测鱼缸后面物体,犹如引力透镜那样使其物体形状扭曲变形.
科学家已绘制出宇宙物质分布图,星系结成丝状网络,充满整个宇宙.发光部分代表暗物质.星系由小到大,变成星系团,再扩大到超级星系团,星系在碰撞中诞生大的星系团.
银河系在50亿或60亿年后,将与附近的仙女座星团发生碰撞,组成新的仙女-银河系星团,使尘埃、气体向宇宙太空四处飞散.但星系中的恒星并不发生碰撞,仍然保持原来的距离.
星系从诞生时起,就意味着也有解体消亡的时候,促使星系解体的力量是宇宙无不处不在的暗能量.在宇宙中,暗能量比暗物质还要多,占宇宙总质量73%.终究有一天,暗能量会让星系解体,使恒星远离我们四处逃散.
宇宙中存在亿万个星系,在众多星系中一定会有类似的银河系,也一定会有恰到好处的太阳系,寻找到类似太阳系,特别是类地行星是科学家未来的任务.
《了解宇宙如何运行》纪录片解说词(5)
第五集:太阳系
太阳系,是银河系中数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八大行星围绕太阳旋转,轨道几乎在一个平面上.科学家通过凯克望远镜在众多星系中寻找到360多个类太阳系,这些恒星周围也有行星旋转,只是数量不同而已.通过观察,发现这些行星绕行轨道混乱,有的离恒星较近速度极快,有的行星比木星还大几倍,有的行星飞向太空,又迅速返回.目前尚未找到与太阳系相同的恒星.
太阳系有8大行星,它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很有趣.事实上太阳系的形成与其他恒星形成有许多类似的地方.最初是大量星云凝聚在一起,由于引力使星云聚合,由小变大并旋转,在吸附周围物质过程中体积越变越大,最后引力将中心的氢原子点燃,发生聚变发光,一颗恒星就这样诞生了.
行星又是怎么演变的?一直困扰众多天文学家.直至前几年美国发射的天空飞船上,一位叫唐•佩利特的科学家在空间站做试验,他将糖、盐粉末放在充气的透明塑料袋,观察这些粉末在失重状态下反映,是不是四处悬浮飘散,令科学家惊奇的是,糖、盐粉末并未悬浮飘散,而是相互聚合,有成团的趋势.这一发现揭示了行星为什么在太阳周围形成行星的奥秘.
太阳形成后,她的周围仍然存在大量宇宙尘埃,各种元素粒子,这些粒子相互聚合形成岩石,由石子到石块,再到大的固态物体,这些亿万个物体相互碰撞,形成更大的形状不同天体.当这些天体直径小于800公里时,它们的形状是有棱有角的多面体,当直径超过800公里以上时,随着吸附的物质越来越多,在自转和公转和引力作用下,天体由多面体逐渐变成球形天体,成为太阳众多行星的一个.
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5亿年之久.当年太阳周围仍然有100多个比较大的小行星,这些行星形成八大行星前,经历了无数次的碰撞,那场面非常惊险惨烈.一个行星撞上水星发生爆炸,将水星外壳撞成无数的形状不等的碎片抛向太空;地球也未能幸免,有一颗比地球小的行星撞上地球,因为撞击的角度不正不斜,恰到好处地撞在45角的地方,将地球的部分外壳撞破,但地球仍然存在,地壳和行星碎片飞向太空,若干年后这些碎片在引力作用下聚合成今天的月球;行星之间这种撞击时常发生,在太阳系是司空见惯的天体现象.
太阳系八大行星,分为两大类:岩态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气态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原来的九大行星冥王星本身不具备行星的条件,质量小,是柯伊伯带的一颗比较大的天体,它的轨道不太规矩,因此被除名.
太阳系内的几个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是岩态行星,为什么它们靠近太阳先形成呢?天文学家经研究认为,岩态行星经受得住太阳热量炙烤,所以先形成.气态行星距太阳距离远,接收太阳热量较少,所以在距太阳较远的地方形成.
天王星、海王星体积比较小,由冰块、尘埃和气体混合而成,它们为什么远离太阳而在土星外的轨道运用呢?这是非常难以理解的问题,经过分析,原来是木星、土星体积过于大,其引力也非常强大,尤其是土星、木星在太阳同侧相近运行时,其引力叠加,天王星、海王星被土星、木星的强大引力连推带拽,将其推出近日轨道到土星外轨道运行,而且还有个奇怪现象,天王星、海王星的轨道有时在土星外侧互相交换,天王星有时在里面,有时又跑到海王星外面,过段时间又恢复正常,追根寻源都是木星、土星引力共振恶作剧.
也有一种理论,认为气态行星在外层空间先形成,后来鬼使神差运行到太阳系,被太阳引力俘获,所以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在分析太阳光谱时发现其表面有锂元素,由此科学家推断,在若干万年前,很可能在行星形成那段时间,有一个岩态行星冲进太阳怀抱,这个岩态行星正好有大量锂元素,在高温下有锂元素燃烧所至.后来太阳系内的行星碰撞逐渐平静下来,每个行星都有比较正规的绕行轨道.地球绕太阳1周为1年,每小时10.6万公里;水星绕太阳1周29天;土星29年,海天星164年.海王星外是大小碎石组成的柯伊帕带,这里距太阳有50亿公里,光线很暗,温度很低.再向外边延伸叫奥尔特云,这里几乎看不到太阳光,距离太阳有1光年的路程,可见非常之遥远.
虽然太阳系八大行星都比较稳定,但也不是没有危险降临.据考证,6500万年前有颗小行星撞上地球,使地球70%的生物灭绝,如果此类灾变经常发生,地球就不会有生命存在.幸运的是地球外围有厐大的土星、木星,特别是木星保护,使地球免于受天外小行星撞击,木星在客观上成为地球的保镖.1993年的苏梅利克彗星撞击木星,就是这种保护的实例演示,如果没有木星保护,苏梅利克彗星很可能与地球发生撞击,真要如此地球末日真的来临了.地球距太阳不远不近,远处有木星,近处有月球保护,又有不多不少的水,所以地球是颗幸运行星.
银河系里有形形色色的太阳系.科学家观测到距地球20光年的太空中有一个类太阳系,而整个宇宙中观测到的有420个行星,经过分析多数是像木星那样的气态行星,而且距恒星较近,要不就是距恒星太远,尚未发现一个是岩态行星.有个名叫葛利斯581的行星,是地球的2倍大,距恒星远近适中,但距离我们很遥远,无法预知这颗行星上是否有水和生命存在.其他行星大气有的是甲烷,有的是氮气,没有一个与地球的条件相同.
太阳系跟其他恒星一样,有诞生、成长,必然也会走向毁灭.据推算,50亿年后太阳内的氢、氦燃料将耗尽,高温使太阳体积膨胀变成红巨星,太阳内核蜕变成一颗白矮星,形状有地球大小.内太阳系的岩态行星,如火星仍然绕白矮星运行,也发光,引力极大,但每时刻给行星的能量大大减少,太阳系内将变暗.也许由于太阳质量的缩小,引力不足控制尚存的几颗行星,出现轨道错乱,也许会发生火星撞地球、撞木星的壮观场面,无论是不是发生行星再次碰撞,太阳系的毁灭是自然规律,无法逃避.

宇宙是如何运行的,我们现在的科学当然无法完整的给出答案.不过你可以去参考量子力学的一些东东.《我们知道个x》就是一个介绍宇宙细微运行的科学记录片,而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都是遵循佛教讲的成住坏空的规律.

现在最流行的理论解说是“宇宙起大爆炸”学说。
现代物理宇宙学一般认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即约137.3亿(±1%)年前由一个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的状态膨胀而来。对于大爆炸以前的宇宙,目前只有一些猜测性的理论。而最新的研究则认为宇宙的年龄为156亿年[2],但是这个说法还未得到公认[3]。对于大爆炸以后的宇宙,则可以用较成熟的理论加以描述。一种典型的理论是:
10的负43次方秒:宇宙从...

全部展开

现在最流行的理论解说是“宇宙起大爆炸”学说。
现代物理宇宙学一般认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即约137.3亿(±1%)年前由一个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的状态膨胀而来。对于大爆炸以前的宇宙,目前只有一些猜测性的理论。而最新的研究则认为宇宙的年龄为156亿年[2],但是这个说法还未得到公认[3]。对于大爆炸以后的宇宙,则可以用较成熟的理论加以描述。一种典型的理论是:
10的负43次方秒:宇宙从量子背景出现。
10的负35次方秒:宇宙由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构成,强相互作用、引力与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分开。
10的负5次方秒:电子形成,宇宙主要包括光子、电子和中微子,温度约1000亿度。
10秒:质子和中子结合成氘、氦等原子核,温度30亿度。
35分钟:形成原子核的过程(核融合,nucleosynthesis)停止,温度3亿度。
30万年:电子和原子核结合成为原子。物质和辐射脱耦,大爆炸辐射的残余成为今天的3K微波背景辐射。
4亿年:第一批恒星形成。
20亿年:星系形成。
50亿年:太阳系形成。

目前宇宙还在继续膨胀之中,这在观测上为哈勃定律所概括。
*本文摘自维基百科。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