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法后王”思想如何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23:01:01
荀子的“法后王”思想如何理解?荀子的“法后王”思想如何理解?荀子的“法后王”思想如何理解?学术界一般把荀子的历史思想概括为“法后王”,使之与孟子的“法先王”相对立.其实,荀子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不仅“

荀子的“法后王”思想如何理解?
荀子的“法后王”思想如何理解?

荀子的“法后王”思想如何理解?
学术界一般把荀子的历史思想概括为“法后王”,使之与孟子的“法先王”相对立.其实,荀子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不仅“法后王”,而且也“法先王”,是后王先王并法重者.
“先王”观念的形成以历史人物为摹本,凝聚了历史人物的一切智慧和才能,不是在现实层次上而是在理想层次上进行的,这是理解荀子先王特点的关键所在.
荀子所谓“后王”,是对当时理想人君的理想化描述,在“后王”身上,凝聚了新时代发展的一切要求,“后王”成为礼法、王霸、义利……等品质的表征,荀子的“后王”与“先王”一样,也是在理想层次上而非现实层次上来表述的.
与先王相比,荀子更注重“后王”所表征的价值和意义,荀子汲取先秦诸子的合理成分,适应了社会形势的发展,提出了义利并重,王霸兼施,礼法兼尊等一系列主张,较之孔孟儒家,商韩法家,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而“后王”作为理想人格的化身,正是义利、王霸,礼法等思想的综合体现,“法后王”象征着历史的进步,荀子正是通过“法后王”来阐明自己进步的历史观.春秋时期,周代社会旧有的秩序开始崩坏,乱端渐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这样的时代,常常唤起人们对旧秩序的怀念,希望恢复到往日的安定秩序之中去,这是人类最朴素也最自然的一种思想.所以春秋时期出现的三大显学,无论儒家、墨家还是道家都表现出了对过去的留恋,复古倾向皆极为明显:孔子提出“克已复礼”[12](第131页),“郁郁乎文哉,吾从周”[12](第65页);老子更深一层,他认识到维持周代社会秩序的“礼”本身就隐含着社会混乱的根源,于是又把理想的社会模式又推到原始的小国寡民的时代,而反对后代的礼义秩序;与儒、道在历史进程上的前推不同,墨家则顺着逻辑路向前推,以为社会的混乱在于自私,只要驱除自私,就会天下太平,于是提出“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由这种前推式的思考而提出的社会理想并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对社会出现混乱的原因的认识上,他们是直观的,他们无一不归因于人们私欲的膨胀、对利益的无厌追求.“利诚乱之始也”[1](第2343页),但利欲却只是社会混乱的最表层原因.而对于社会发展的种种复杂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在人类社会历史尚浅的时代,思想家还没有足够的资料做出更深刻的分析.
在消除乱源、实现理想的方式、途径上,他们是迂远疏阔的.当思想家们树立了理想的社会模式,找到了他们所认为的乱源之后,就宗教式地呼吁人们禁绝那些不利于社会安定的因素,既然“利”、“欲”来自人心,那就要求人们修德去欲,儒家要求人们“克已复礼”,道家要求人们“守雌贵柔”,墨家让人们爱人如已、“兼爱”、“非攻”.既然外物对人类的“利欲”有诱惑作用,那就重礼法、反僭越;“节用”;道家甚至走向“绝圣弃智”、“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极端.这也是人类早期的社会理论常有的现象,即道德化与禁欲主义的,或者说是一种主观化、理想化的社会改革思想,这种思想合乎形式逻辑,但却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逻辑,与社会现实与人性现实的距离很大,难以在社会政治中得到真正的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