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 面对新的学习生活有哪些新感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8 13:52:46
思想品德面对新的学习生活有哪些新感受?思想品德面对新的学习生活有哪些新感受?思想品德面对新的学习生活有哪些新感受?一、思想道德行为规范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不做有损国格的事.升

思想品德 面对新的学习生活有哪些新感受?
思想品德 面对新的学习生活有哪些新感受?

思想品德 面对新的学习生活有哪些新感受?
一、思想道德行为规范
1、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不做有损国格的事.升国旗、奏国歌进要脱帽肃立,行注目礼.
2、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和处理事物.
3、 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不叫侮辱性绰号;新生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创造,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热爱集体,团结同学,爱班、爱校;互助、互谅、互让,不搞小山头、小帮派,不欺侮弱小的同学;维护集体荣誉,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5、 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
6、 惜时守信,诚实待人,答应别人的事要按时做至,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用他人代物要及时归还,杜绝小偷小措的不良行为.
7、 自觉接受教职员工的教育和指导;尊重父母的意见和教诲,经常把自己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告诉父母.
8、 不参与团伙和封建迷信活动;不参与赌博;不擅自到营业性歌舞厅娱乐;不到游戏机室和网吧活动;自觉抵制反动、淫秽报刊和音像制品,做到不看、不听、不唱、不传播.
9、 乘车、乘船要自觉购票,不争抢座位,主动向老、弱、病、残、年幼者和孕妇让座.
10、 热心社群工作,志愿帮助残疾人士,为有需要的人士服务.
11、 见义勇为,敢于正确制止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勇于正确救助遇险者.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我以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当然,人格的这些基础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相对的,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因而,人格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变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养成.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因此,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一般来说,人格教育和养成的内容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日常习惯的养成,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教育中的“礼仪”观念即是对养成良好习惯的要求.第二,生活方式的养成,包括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在这方面,应当教育人们养成朴素、节俭、惜物、恬淡和卫生的生活方式,反对和抛弃奢侈、糜烂、浪费和过度的生活观念.第三,心理倾向的养成,主要是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养成问题.一般来讲,外向的心理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存在思想观念易于波动变化的问题;内向的心理倾向易于稳定和求同,但却存在僵化和不易灵活变通的缺点.良好的心理倾向教育可能应当是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中和”状态.同时,在心理倾向上,还要注意培养人的独立气质和自主能力,并把这种气质能力与遵从社会规范、服从公共权威的“顺从”意识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味地认为独立就是好的,顺从就是错的.再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生活普遍优裕的情况下,要牢记“生于忧患”的教训,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挫折训练,培养吃苦精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毅力.第四,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而是指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是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养成的天然性趋向,也就是不加人为力量而表露出的一种内在人际自然力.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和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等两种.这两种习性对于养成人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关系极大.一般情况下,应当以教育和养成人的和谐习性为人格培养的目标,而应当消除对抗习性,即使在成人人格养成中,对抗只能作为一种权宜性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而不应当成为一种人格习性.否则,社会的人际关系恶化,人与人的对抗和争斗是不可避免的.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克服现代思想观念中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继承和培养传统的“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人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努力使人们达到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奉献的人的境界.
要真正重视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切实重视公民的人格培养.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当看到这一点.但是,以往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把力气花在了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输上,而很少从人格的和人的心理的角度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日常化和潜移默化的效应.因此,必须在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来一个根本的转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优势和效益.这里仅从人格培养的角度提出几点应当注意的方法,以引起大家思考:第一,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于社会个体内在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观念,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有效方法.第二,必须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内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为人的习惯.中国文化从小对儿童进行“洒扫、应对、进退”方面的教育,就是从劳动、言谈和礼仪方式培养其人格自觉性.西方社会也十分重视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人格和思想品德.例如,西方人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其依赖性;教育儿童爱护一草一木,爱护环境,由此培养其热爱家园、热爱国家的基本情感.这些良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应当积极吸取.第三,必须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人格的形成应当是自然的,道德的养成也是如此.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强制教育建立在对人的威胁和制裁的基础之上,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服人以理的心理,应当慎重采用才行.第四,必须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一样,应当想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探索热情和思考习惯,并在受教育者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达到“愤”和 “悱”的临界状态下,教育者适时“启”之“发”之,就能使受教育者“如醍醐灌顶”,顿然醒悟,从此对思索出的人生道理铭记于心,没齿难忘.第五,必须运用无形教育的方式,把教育者的日常言行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与教育者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常言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正是说明为父母者的自然“身教”的巨大影响力.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的标准和社会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着学生.在社会中,位尊势重的人的言行同样在“暗示”着周围的人:人应当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为人.可见,无形教育的效果往往大于有形教育,正如春雨的滋润往往比暴雨的冲刷更有益于万物的生长一样.做到这一点,有赖于教育者高度的素质修养.说到底,教育者也有一个不断地接受教育、自我教育和不断提高的问题.这也说明了人格教育是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化的,全社会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的形成,要靠每一个人在人格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提高,以及彼此的相互影响.这正应了《礼记 大学》中的那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