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1000字数学论文,讲日常生活的是一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13:49:12
求助1000字数学论文,讲日常生活的是一篇
求助1000字数学论文,讲日常生活的
是一篇
求助1000字数学论文,讲日常生活的是一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生活化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1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1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在教学《接近整百整10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1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0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1盒97元的西洋参.她付给营业员1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要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1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从而又总结出“多减要加上,多加要减去,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速算规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应用题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1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3步计算应用题时,我把书上的例题该为和学生生活接近的问题“要求我们3年级1共有多少人?你会想什么办法知道?”于是有的学生说去问班主任每个班有多少人再加起来就可以了;还有学生说去问教导主任;还有学生说到学校的校长办公室直接查电脑就行了不用算.通过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出了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总而言之,“联系生活学数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为1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中,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的身高是多少呀?身体有多重?比1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1量、称1称、算1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水电费、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又如:在教学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这1内容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1个预习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行1项社会调查,调查同1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读出价格,看1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牌子的最便宜?算1算其中两种商品的总价是多少?向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联系生活学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1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常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的孩子能说会唱,电视广告、流行歌曲模仿得维妙维肖,就是学数学不开窍 ,10以内的加减法也学不会.”面对这种情况,这些家长更应思考: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我认为,家庭 数学启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从中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内容不是枯燥的数字和呆板的几加几、几减几 ,而是有趣的、有用的.
下面,介绍一些家庭数学启蒙的方式和途径.
一、交谈活动
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等特点,而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呆板地向他们灌输数学 知识,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不仅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反会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反感和厌烦.家长可在平日 与幼儿的随机交谈中寓教于乐,将孩子轻松地引入数学领域.如节假日,家长带着孩子外出,乘公共汽车,可 和他一起数车站,若要乘8站才能到达目的地,那么,可让孩子说说现在乘过了几站,还要乘几站才能到达目的 地,如是熟悉的路还可让孩子逐一将每站的站名报出来.若乘客不多,还可以数到站时上下车的人数,比比是 上车的人多呢,还是下车的人多;前门上来了几人,中门上来了几人,合起来是几人……仅这一个话题,幼儿 就可以学习数数、比多少、加减法等.家长与孩子一起数数、算算中不就对他进行了数学启蒙了吗?又如,茶 余饭后,家长可和孩子一起玩手指游戏,边玩边数边比: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好朋友,花样变不完 .伸出大拇指,我俩一样粗;伸出小拇指,你俩一样小:伸出一只手,中指最最高;伸出两只手,十指排排队 .再如,喝饮料时,可以问孩子,易拉罐是什么形状的?这时,家长就可以与孩子比赛,说出像圆柱体的东西 ,看谁说得多.假如经常喝饮料的话,不妨每次把空罐收起来,积少成多,以后还可让孩子按罐的大小、高矮 、粗细、颜色、品种等玩分类游戏.
通过交谈进行数学启蒙,不需要家长们花很多时间去精心准备,只要做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找机会,便 可自然而然地进行,从中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家务劳动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不少家长为了保证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发展智力,承包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其实,在 家务劳动中也能渗透数学启蒙.如,整理衣服时,可让孩子将衣服按爸爸的、妈妈的和自己的进行折叠整理; 或按上衣、裤子和袜子进行折叠整理.整理鞋子时,可让孩子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放;或按鞋子的 特征:房里穿的、出门穿的;女式的、男式的;大人的、小孩的;冬天穿的和不是冬天穿的等来排放.这些劳 动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渗透了分类、排序能力的培养.又如,吃饭前,请孩子给每位吃饭的人分发一份餐具( 包括碗筷、勺子、碟子、餐巾纸),这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方法.假设有一样餐具少了一件,还可让幼儿比多 少,说说哪个多,哪个少;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让它们一样多呢.这些活动均能提高幼儿的分类和数数能力.
可见,简单的家务劳动不仅不会累了孩子,反而能使他们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并从中学到知识,感 受到数学是有用的.
三、操作活动
国内外的众多幼儿数学研究表明:只有让孩子通过动手操作、摆弄,才能逐步体验抽象的数概念.家长应 该为孩子提供学数的操作材料,如,家中常玩的扑克牌,就是孩子学数的操作材料之一.可让孩子先将数字牌 和人头牌分开,再按数字牌上的花式分开,然后,分别从1排到10.在这简单的理牌中就使孩子进行了分类练习 ,并掌握从小到大的顺序.爸爸、妈妈也可和孩子一起玩牌,比如,爸爸出一张“5”,孩子必须出"4"和"6", 并将"4"放在"5"的前面,"6"放在"5"的后面,说出5的两个相邻数是4和6,出对、说对牌归自己.爸爸和孩子轮 流出牌,最后,比比谁的牌总张数最多;或比比哪一花式的牌多,哪一花式的牌少;单数的牌多还是双数的牌 多,多几,少几.也可玩抽牌游戏,相互抽对方一张数字牌,说出合起来是几,相差几,说得又对又快者可得 对方的牌.家长切莫错过在玩牌中帮助孩子感知数的实际意义、数序、数的组成和相邻数等数概念.又如,提 供孩子一些两种颜色、大小不同的回形针,让孩子尝试着套.不难发现,孩子会按颜色或大小不同套出很多的 花样.
同样,在操作活动中,孩子通过自由摆弄物体,获得了数学感知和经验,并对抽象的数学产生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