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31 02:53:50
七年级下册历史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七年级下册历史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七年级下册历史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第1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一、隋朝的建立与“开皇之治”1.隋的建

七年级下册历史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七年级下册历史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七年级下册历史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
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一、隋朝的建立与“开皇之治”
1.隋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都城—长安,年号—开皇.
(2)统一:时间—589年灭陈,意义—结束分裂局面,南北重归统一.
2.开皇之治
(1)措施:改革政权机构,重视选拔人才(废除九品中正制,分科举人),大力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徭役,倡导节俭.
(2)影响:形成了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二、贞观之治
1.隋的灭亡与唐的建立: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唐高祖),建立唐朝.
2.贞观之治:开创者—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
(1)措施:①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他任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在三省六部中担任要职②轻徭薄役,减轻农民负担;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制定了《贞观律》;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
(2)结果:由于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3)影响:“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辉煌的政绩使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第2课 走向全盛的唐朝
一、女皇武则天
1.称帝:690年,改国号为周.
2.措施:(1)打击唐朝皇室和其他贵族集团,多方招揽人才,提拔姚崇、宋璟.
(2)亲自组织编写农书,颁行全国,指导农业生产.
(3)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
(4)允许关中等地的无业人口迁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去.
(5)减免赋税和徭役.
(6)把土地开垦、粮食生产情况作为考查地方官员的重要依据.
3.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二、开元盛世:开创者—唐玄宗李隆基
1.措施:(1)任用贤能,亲自考核县令.
(2)发展生产,鼓励开荒,兴修水利,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
(3)废除武则天时期的酷刑苛法.
(4)倡导节俭.
2.结果:唐朝经济文化又有新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1)创立: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2)发展:唐朝时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最重要方式.
二、科举制的内容:
1.基本特征: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2.类别: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
3.程序:州府初试—尚书省省试—吏部考查,量才任用.
三、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考试为主.通过较为公正公平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这一制度,前后沿用了1300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一、唐与吐蕃的关系
1.吐蕃概况:生活在青藏高原,是藏族的祖先.
2.建立政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
3.唐与吐蕃的关系:(1)通婚: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
(2)会盟:823年,唐蕃正式结盟,建立会盟碑.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概况:生活在云南洱海一带,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2.建立政权:8世纪初,在唐朝扶持下,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以太和城(今云南大理)为中心的南诏政权.
3.唐与南诏的关系: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1.回纥概括:亦称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2.唐与回纥的关系:(1)出兵相助:唐太宗时帮助其灭亡东突厥,安史之乱时帮助唐军收复长安、洛阳;(2)册封: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中日关系
1.遣唐使:(1)目的:为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2)代表:空海、阿倍仲麻吕(晁衡)、吉备真备.
2.鉴真东渡:贡献: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
二、中印关系
1. 天竺概况:古称印度半岛,是佛教的发源地.
2.玄奘西行:贡献:掌握佛教理论,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第七学习主题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6课 辽、宋、夏、金的并立
一、民族政权的并立
国家民族建立政权灭亡
辽契丹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947年,耶律德光改为辽.1125年,金灭辽
北宋汉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1127年,金灭北宋
西夏党项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银川)蒙古灭西夏
金女真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定都会宁府(黑龙江阿城)1234年,蒙古灭金
南宋汉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1276年,元灭南宋
二、各政权间的关系
1.辽与北宋的战与和:
(1)战:澶州之战,1004年
(2)和:澶渊之盟,1005年,双方边境稳定,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2.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1044年,双方在交界地带设置贸易市场,互通有无,维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关系.
3.南宋与金的对峙:
(1)岳飞抗金
(2)宋金和议:1141年,双方战事基本停息,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第7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A南方的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很大提高,圩田、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B南方水稻产量大幅度增长,苏州、湖州;C原产北方的小麦、粟、豆在南方扩大种植;D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2.手工业:A南宋时,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B南方制瓷业发展很快,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业中心;C南方的丝织业、造纸业、造船业都很发达.3.商业:北宋时商业发达,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业都市.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1.原因: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南方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C南方自然资源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
2.表现:A农业:主产于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苏、湖成为天下粮仓.B手工业:南方的棉纺织业、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造船业在全国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C商业:南方商业发展水平,总体上超过了北方.D财政:南方赋税收入增加,所占比重超过北方,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第8课 宋代的社会生活
一、衣食住行的变化
衣两宋时代,麻布仍是主要衣料,南宋时以棉布作衣料的人逐渐多了.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性别的人穿衣有很大区别.妇女服装样式变化最大.
食宋代,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北方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南方吃鱼多.宋代时,普遍食用植物油,北方有用麻油煎食物的记载.饮酒之风,已十分盛行.城乡居民蒸煮食物仍以柴草为主,东京等地烧煤已普遍.人们已实用素食.
住宋代农民多住在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住瓦顶平房;贵族官僚住园林式建筑.高脚家具广泛流行,内地人已完全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
行宋代富人外出办事,多乘各式各样的轿子或马车.一般百姓以牛车、驴车为交通工具,南方轻舟小船是最好的代步工具.南宋海外贸易发达,用指南针导航.
二、城市生活的剪影
1.东京是北宋最繁华的城市.有夜市、晓市,还有专门娱乐的“瓦子”,里面的勾栏还可以进行舞台演出.南宋临安的娱乐场所叫“瓦舍”.市内的摊点叫行或团.
2.喝茶品茶是宋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 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都市商业繁荣,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2.经商时间长,夜市刚结束,晓市又开张;
3.娱乐活动商业化,瓦子,勾栏出现;
4.纸币的出现,方便了商业贸易.
 
第9课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
二、元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
1.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
2.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南宋残余势力被消灭,元朝统一中国.
三、元世祖改革的内容及作用
1.内容:(1)政治上:A在中央,设置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增设宣政院,专门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的军政事务.B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台湾)和澎湖列岛.
(2)经济上:A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开荒种粮,推广棉花种植,棉布开始成为老百姓的主要衣料.B主持治理黄河水患,开凿两条新运河.
2.作用:巩固了元朝的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都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大都市.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融合
1.原因:元朝的统一,为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民族融合.元与各蒙古汗国密切,推行开放的政策.
2.表现:各民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人与汉族融合,被统称为汉人;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信奉伊斯兰教).
 
第八学习主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0课 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一、明的建立和君权的加强
1.明的建立: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都城:应天(今南京)
2.加强君权的措施:
(1)朱元璋时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2)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3)利用厂卫制度实施恐怖专政,以强化君权.
二、清朝的建立和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的建立和入关
(1)后金的建立:时间:1616年;建立者:努尔哈赤.
(2)清的建立:时间:1636年;建立者:皇太极;都城:盛京.
(3)入关:1644年,攻入山海关,迁都北京,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军机处的设立
(1)设立者:雍正帝
(2)职能:跪受皇帝旨意,传达执行.
(3)特点: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3)作用: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
三、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1.八股取士
(1)选题范围:《四书五经》
(2)行文观点:宋朝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3)实质:是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重要措施.
(4)危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2.文字狱
(1)目的:为了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2)含义:是统治者刻意挑剔文字的所谓错误而兴起的大狱.
(3)危害: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第11课 明朝的对经济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宣扬国威.
2.概况:
(1)时间:1405-1433年
(2)次数:7次
(3)第一次下西洋:时间:1405年;出发地: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境内);路线:从刘家港出发,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等地,最后到达印度古里返回.
(4)最远到达的地区: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意义: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他的远航比著名的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二、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1)概况:开始:唐朝;加速:郑和下西洋后;明朝后期超过10万人.
(2)贡献:带去了国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文化知识,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与当地人一起辛勤劳动,为南洋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第12课 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一、戚继光抗倭
1.倭寇的含义: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结成武装集团,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人们称这些人为“倭寇”.
2.背景:明朝中期,朝廷腐败,边防松弛,倭患日益严重,致使东南沿海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3.概况:招募当地农民和矿工,组织戚家军;1561年,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清浙江倭患;随后扫平广东、福建倭患,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1.背景:17世纪20年代,荷兰殖民者霸占了台湾.
2.经过:1661年,从金门出发,攻破赤坎城,1662年收复台湾.
3.意义: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三、雅克萨之战
1.背景: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
2.概况:1685和1686年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俄军.
3.《尼布楚条约》
(1)时间:1689年
(2)内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3)意义:从法律上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是划定中俄边界的第一个条约.
 
第八学习主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3课 清朝对边疆的统治
一、清对西藏地区的治理
(1)册封: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帝)
职权: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享有行政、财政、外交等方面大权;督办“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
作用: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清对台湾地区的治理
(1)收复台湾:康熙帝,1683年
(2)设置台湾府:1684年,隶属福建省,巩固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三、清对蒙古和新疆地区的治理
(1)对蒙古:平定葛尔丹叛乱,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
(2)对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
四、清朝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抵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达外兴安岭及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南到南海诸岛.
 
第14课 封建帝国的危机
一、康乾盛世
(1)形成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的个人才能,人民的辛勤劳动.
(2)盛世表现:
   农业方面:①水稻等粮食作物大大提高.②棉花种植面积扩大.③明朝中后期引进的甘薯、玉米等作物得到推广.
   手工业方面:①制瓷中心景德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工艺水平有了新的突破.②南京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③松江等地的棉布畅销各地.
   商业方面:商品流通更加广泛,商业更加发达.
二、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统治集团奢侈,吏治腐败,军队腐朽,阶级矛盾日益加剧.
三、闭关锁国
(1)原因:打击沿海抗清力量;抵抗西方国家的侵略.
(2)表现:禁止商民出海、限制对外通商并颁布一些条例和章程.
(3)变化:由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到放宽海禁,开放广州、宁波作为通商口岸,再到乾隆年间加强限制,只开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最后形成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作用:积极: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作用.消极: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九学习主题 中国古代文化(下)
第15课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一、印刷术
1.雕版印刷术
(1)发明:隋唐.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唐咸通九年)的《金刚经》.
(2)发展:唐朝末年,成为新兴的手工业.宋朝时,进入全盛时期.
2.活字印刷术
(1)发明:北宋中期,平民毕升.
(2)传播:传到日本、朝鲜,元朝传至欧洲.
二、指南针
1.司南的发明:战国时,利用天然磁石发明司南.
2.指南针的发明:北宋,发明并应用于航海,是世界上最早把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的国家.
3.罗盘的发明:南宋初期,指南针开始装入到刻有度数和方位的圆盘中,近代称之为“罗盘针”或“罗盘”.
4.指南针的传播:12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
三、火药
1.发明:唐朝炼丹家发明.
2.应用: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器应用广泛.
3.传播: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四、四大发明及意义: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第16课 建筑奇观
一、赵州桥
(1)朝代:隋朝;(2)设计及建造者:李春
(3)特点: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
二、大运河
(1)隋朝大运河
中心:洛阳;两端:东南起余杭(今浙江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四段(从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全长:2000多千米.特点: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2)元朝大运河
会通河:山东临清到东平.通惠河:通州到大都.作用:缩短了江南到大都的距离.
(3)影响: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加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明长城
(1)目的:加强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御.
(2)两端: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全长6000多米.
(3)特点:是历代规模最大、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
四、故宫:(紫禁城,宫城)
(1)北京城:明成祖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由宫城、皇城和京城组成.
(2)故宫:地位:明清的皇宫,北京城的核心.
构成:前朝和内廷.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为主体,两侧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使皇帝举行大典、筵宴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为中心,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
特点: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的杰出成就.
 
第17课 科技巨著和史学巨著
著作作者朝代内容地位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朝图文并茂,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使我国药物学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流传到日英法等国,为世界医药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天工开物》宋应星明朝广泛记载了各地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方法等,着重叙述了纺织、造纸、烧瓷、采矿、冶炼等手工业生产的过程和技艺,全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被誉为“17世纪的百科全书”.
《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编年体史学巨著,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史料翔实丰富,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第18课 唐诗和宋词
一、华光万丈的唐诗
(1)概况: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2300多位诗人,5万首诗歌.内容丰富,气象万千.包括边塞诗,田园诗,浪漫主义诗歌,现实主义诗歌.
(2)代表人物
李白: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白居易: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达到了通俗的最高境界.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
二、多彩缤纷的宋词
(1)概况:是继唐诗之后中国文学的又一高峰.包括婉约词,豪放词.
(2)代表人物: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并称“苏辛”)
第19课 明清小说
著作作者朝代特色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长篇小说描写的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塑造了许多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汉形象,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
《西游记》吴承恩明朝中期一部充满浪漫主义的长篇小说通过塑造孙悟空这个形象,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斗争的精神.
《红楼梦》曹雪芹清朝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呢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金榜学案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