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今社会未来形势的发展与变化?社会变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8 00:15:13
关于当今社会未来形势的发展与变化?社会变化
关于当今社会未来形势的发展与变化?
社会变化
关于当今社会未来形势的发展与变化?社会变化
世界形势和中国的应对呈现出如下新的特点与趋势:世界经济大转折: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格局大变革:多极化深入发展;国际秩序大调整:20国集团等作用上升;中国外交大发展:和合外交上新台阶.
正确的把握这些,对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各方面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
1、这次经济危机的危害与原因
危害:
这次经济危机是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发展到全球金融危机,从金融危机发展到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按照格林斯潘的说法,这次危机严重程度超过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严重衰退,主权债务危机使冰岛、希腊、阿联酋(迪拜)等国家经济面临崩溃边沿,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中国经济也遭受严重负面冲击,全球经济失衡加剧.
原因:
有各种各样说法,我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发展是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规律”作用是重要原因;国际货币体系的缺失、监管机制的弊端与放纵金融市场的所谓“创新”等是体制原因;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与政策弊端的长期高扬、危机到来后错误地采用了提升利率等做法,是直接原因.
2、进入后危机时代的特点与影响
特点:
“时代”是个大课题.这里所说的“时代”,可以认为是“时期”较为恰当.所谓“后危机时代”,可以理解为两个时间概念,一个是这次经济危机的后期;另一个是这次经济危机的后期加上这次经济危机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它内涵两个层面的特点:
特点之一是经济情况好转.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出现一些复苏迹象.2010年初以来,随着各国稳定金融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收到效果,世界经济企稳回升,IMF预计2010年增长3.9%.出现了经济复苏的“亮点”,“金砖四国”情况看好.促使其好转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各国自身的高度重视和措施得力;另一方面,集体救市力度和方式、方法得体.
特点之二是世界经济从整体看,并没有强劲复苏.不确定因素仍很多,主权债务危机令世界蒙上阴影.全球经济在未来几年将会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其主要原因有:经济危机自身的惰性影响;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衍生的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国际环境内其它负面因素的作用.
影响:
双重性.后经济危机时代,从本质上看,仍然是处于危机之中,不完全是好事情,危机仍在祸害全世界.经济仍属低迷,失业比重仍大,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根本好转;各种矛盾丛生,世界和平、稳定受到严重冲击;南北失衡的现象仍然在加剧,历史进步的步伐仍慢.对人类智慧的严峻挑战和考验空前.这是挑战.
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坏事发生的同时,产生的影响并非完全负面.进入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逐步显现出来,加快了国际体系变革的进程;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各主要力量竟相加快战略调整步伐,大国关系进入新一轮调整互动期;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核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有新发展,牵动国际关系的调整演变和国际力量的重新分化组合;亚太地区格局加速演变,在国际战略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作用和影响备受各方关注.
二、世界格局多极化深入发展
1、世界格局及其转换
概念:
世界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或者是突出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作用形成的一种框架、结构、态势.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主要国家、国家集团、突出力量综合实力的对比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最终原因来自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打破旧力量对比,推动新的政治力量平衡而形成的.
在世界格局中,充当主角的必备条件是:具有强大的实力;奉行独立的外交路线,对世界全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或别称为“极”.
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有规律性: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集团利益的考虑,以及外交政策的调整.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转换:
自从17世纪40年代出现威斯特伐利亚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终结,三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世界基本政治格局发生了五次大的变化.第一次即威斯特伐利亚格局的产生;第二次即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形成的“维也纳格局”;第三次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格局”;第四次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形成的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两极基木政治格局”;第五次即20世纪 90年代初苏东剧变后旧格局的打破,多极化发展,新格局待立态势.
2、战后世界多极化的三次大发展
前两次:
世界多极化经历量变到质变过程,战后有三次明显大发展:
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两极格局中,出现了日本、欧共体、第三世界、中国等新生力量.标志着世界多极化的萌生.
第二次是20世纪 90年代初.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旧格局终结.多极化发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欧共体成为欧洲联盟,全方位扩展其影响;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中国内政、外交生气勃勃.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雏形显现.
第三次:
第三次就是以21世纪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为标志,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世界经济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国际安全格局、文化安全格局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多强一超”模式基本形成.国际力量继续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
一超,即超级大国美国.是“当今世界超强的一极.”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是美国单极独霸的.冷战后美国企图一手遮天,并付诸了行动,取得某些进展,但事与愿违居多.美国在走昔日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老路.当前新的美国单极独霸全球的认识和定位难以服众.经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折腾,当然包括近20年美国霸权主义恶性膨胀,硬实力大损耗,特别是软实力中的“形象”声名狼藉,整体在走下坡路,对世界的掌控能力下降.奥巴马政府不得不借助别国力量缓解金融危机就是明证.不过其超级影响力仍不可忽视.
对世界多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下述“角色”水平值得关注:
俄罗斯,虽然已没有昔日苏联“超级大国”的“威风”,但也并非是“瘦死的骆驼.”世界“一强”的地位,应该说有充足分量.国土面积1710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一,地大物博世界公认;军事实力逊于美国,但世界第二的位置,否认的声音不多;科技水平、宇宙开发、外交影响等等,不及原苏联,但在当今这些领域的世界一流行列中,俄罗斯名次靠前.
欧洲联盟,作为集体“一强”,也有突出的理由.一体化水平的首屈一指(经济一体化、科技一体化、政治一体化、外交力求用“一个声音说话”、已有共同的安全计划等),使之成为了“准国家实体”.国民生产总值在欧共体12国时,就已超过了美国,是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外交影响力也在增升(况且英国、法国一直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日本,作为单个国家,经济、科技总体水平高,在逐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是客观事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日本依此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政治努力已引人注目.
对第三世界,有人故意漠视这一力量的存在,是不合适的.从他们崛起之日起,其担当国际事务生力军的作用就在不断发挥.“以广大发展中国家崛起为重要特征的多极化趋势,犹如滚滚洪流,势不可挡.”巴西、印度的影响力在上升.
中国是当今世界独特的力量.“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多极化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与西方大国迥然不同.” “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各种事实表明,世界的现在不是、未来也很难是单极独霸,世界已是多极政治格局的理由充分,只是多强的“角色”是“哪些”?学术界有争论.
三、国际秩序机制与态势拓新
1、国际秩序内涵与弊端
内涵:
当今国际秩序,指旧冷战结束以来,由世界上的主权国家、国家集团等行为主体,按照某类规范、准则、原则、目标行事,所建立或维系的某种国际经济政治机制和整体态势.这个定义,出于下面的慎重思考:
从时间概念上看,国际秩序的出现,与世界近代史的开始同步.这里指的是1991年12月以来的国际政治秩序.从行为主体上看,建立或维系国际秩序的是世界上的所有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包括各类国际组织、各种会议、论坛等)、宗教势力、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从奉行的准则上看,国际秩序通常奉行的是国际行为规范.从追求的目标看,自从人类进入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孜孜以求和谐稳定的国际秩序从来没有停止过.但由于时代背景、国家利益、阶级地位、个人经历等原因,目标的设定差别很大.取得的效果与国际秩序始终未能尽如人意.从国际保障机制和秩序的整体态势看,有合理成分,但弊端严重.
弊端:
当今的国际秩序,从机制种类看,大致可分为“旧”与“新”两种,并且互相交织.“旧”中有“新”;名“新”实“旧”;“新”、“旧”并存的现象.如果从水平上看,和谐的态势在上升,欠和谐的问题严重.后者对前者的负面影响不容乐观.
面对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国际秩序的突出特点,各国或国家群体出于自身追求最佳利益的考虑,先后提出和实施了各自的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方案.内容和效果有明显的差别.国际秩序优化艰难.根本原因是北强南弱,西强东弱.
2、国际秩序的机制、态势拓新
表现:
国际秩序的机制、态势拓新,主要体现在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以及首脑峰会的机制化,以及“金砖四国” 首脑峰会机制化上.
20国集团首脑峰会机制化:
20国集团的建立,最初由美国等7个工业化国家的财政部长于1999年6月在德国 科隆 提出的,目的是防止类似 亚洲金融风暴 的重演,让有关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举行非正式对话,以利于国际 金融 和货币体系的稳定.20国集团会议当时只是由各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金融体系成为全球的焦点,开始举行20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以应对这次国际金融狂飙.
20国集团成员:是有8国集团成员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加上中国、巴西、印度、南非、墨西哥、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尼西亚、阿根廷、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欧洲联盟等组成.
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先于20集团首脑峰会机制化.主要体现在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上.12年间已召开了15次.
2008年11月15日,20国集团领导人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首次峰会.2009年4月2至4日,20国集团领导人在英国伦顿举行第二次峰会.2009年9月24至25日,20国集团领导人在美国东部的老工业城市匹兹堡召开了第三次峰会.2010年6月26日至27日,第四次20国集团峰会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从华盛顿到伦敦,再到美国匹兹堡,又到"枫叶之国"的第一大城市多伦多,不到20个月的时间,20国集团领导人4度聚首, 共商大计,标志着制度化.20国集团峰会,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第5次20国集团峰会即将在韩国首尔举行.
每一次峰会,中国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2008年冬天危机爆发之初的华盛顿,到2009年春天树立信心的伦敦和2009年秋天达成具体共识的匹兹堡,再到2010年夏天承前启后的多伦多,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4次亮相20国集团的舞台.在这4次峰会上,胡锦涛先后发表了4份题为《通力合作、共度时艰》、《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全力促进增长、推动平衡发展》、《同心协力、共创未来》的主旨讲话.阐明中国政府为应对这场空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主张.每一次峰会,胡锦涛主席的讲话都在国际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在这个全新的平台上,中国一次又一次展示着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智慧和力量.
“金砖四国”首脑峰会机制化:
“金砖四国”,是指 巴西 、 俄罗斯 、 印度 及 中国 四个有希望在几十年内取代 七国集团 成为世界最大 经济体 的 国家 .这个简称来自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国名开头字母BRICs (Brazil、Russia、India、 China)的谐音(意指“ 砖头 ”).这四个国家中,巴西被称为“世界原料基地”和“咖啡王国”;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中国被称为“ 世界工厂 ”.
“金砖四国”(BRICs)一词最早由高盛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11月20日发表的一份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s)中首次提出,2003年10月,该公司在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 年的道路》(Dreaming with BRICs:The Path to 2050)的全球经济报告中预言,BRICs将于2050年统领世界经济风骚.高盛的这份经济报告,使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四国作为 新兴经济体 的代表和 发展中国家 的领头羊受到世界更多的关注,由此BRICs(译称“金砖四国”)的称谓便风靡世界.
“金砖四国”首脑巴西总统卢拉、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印度总理辛格,首次正式会晤于2009年6月16日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20国集团峰会期间举行.四国领导人重点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国集团峰会进程、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金砖四国”对话、未来合作等重大问题交换了看法,并达成了多项共识.
“金砖四国”首脑巴西总统卢拉、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印度总理辛格第二次正式会晤,于2010年4月15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会晤在巴西外交部举行.在这次会晤中, “金砖四国”领导人重点就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气候变化、“金砖四国”对话与合作前景等交换了看法并达成了广泛共识.
中国邀请“金砖四国”首脑第三次峰会未来在中国召开.
评价:
20国集团峰会和“金砖四国”峰会机制化,国际社会均给予了积极评价.
关于20国集团峰会机制化的意义:
《爱尔兰时报》认为,多伦多20国集团峰会还未开幕就已经成功,因为它代表着全球经济的85%,取代了仅由发达国家参加的G8.这可以被视为二战结束后最重要的国际政治变革之一.
美国外交理事会的斯图亚特•帕特立克撰文指出:对美国而言,20国集团峰会至少在4个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首先它能缓解国家间的危机,同时它是一个平台,能鼓励新兴经济体承担新的责任;第三,它的存在对联合国而言是健康的竞争.最后,提供了一个更灵活的协商环境,有更多协调的空间.
关于“金砖四国”峰会机制化的意义:
巴西总统卢拉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话说,“金砖四国”坐在一起开会就是历史性时刻.
新加坡 《联合早报》认为,金砖四国峰会未必只是向美国发出强烈信号的临时性工具,“金砖四国不仅关注克服金融危机的战略,而且谋划‘后危机时代’的世界新秩序.”
巴西峰会的声明强调,“金砖四国”对话与合作不仅符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而且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这种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秩序优化的态势值得肯定,但不能评价过高、企望值过度.美国为首的西方对新兴国家参与国际秩序变革的“度”毕竟是有限的,加之新兴国家之间存在众多差异与矛盾、20国集团首脑峰会与“金砖四国” 首脑峰会机制化仅属于初始阶段、论坛水平.未来G8、G20、“金砖四国” 首脑峰会共存竞争合作有可能,而G20与“金砖四国” 首脑峰会短期内完全代替G8不现实,为此忽视联合国的存在不可取.
四、中国特色外交迈上新台阶
1、中国外交的特色应对
继承:
中国始终不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总方针、总政策.长期把和平与发展作为宗旨、方向、目标、道路;把独立自主作为根本准则;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一切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把加强与推进与发展中国家团结与合作作为外交基本立足点;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
创新:
近些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外交工作新局面,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中国外交工作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主线,以多边峰会外交为主要平台,以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为重要动力,以统筹协调为根本工作方法,强抓机遇,化解挑战,开拓进取,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巩固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多边峰会外交成果丰硕,在国家总体外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作为贯彻中国外交的主线,努力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有利外部条件;加大运筹大国关系力度,同各大国的关系处在稳中有升的发展时期;进一步做实做深构筑周边地缘战略依托工作,维护了良好周边环境;采取切实步骤,巩固了发展中国家在我外交全局中的基础地位;大力加强公共外交,增强了我国软实力;坚持以人为本,把领事保护放到外交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召开了第11次驻外使节会议,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为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对开拓外交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现实和长远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外交人员法》于2010年1月1日生效,这为外交事业大发展特别是外交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
2、中国的国际地位与承诺
国际地位: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仍处在初级阶段;中国是当今世界独特一极,但仍是发展中国家.
庄严承诺:
胡锦涛2010年4月15日在巴西的巴西利亚“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时的讲话《合作、开放、互利、共赢》中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现在有很多人关心,中国今后会是什么样的国家?会说什么话、会做什么事?对老朋友会怎么样、对新朋友会怎么样?他回答: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中国的发展只能也必然是和平发展;中国的发展是开放共赢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是负责人的发展.
总之,如果从另外角度审视当今世界态势,宏观看,是和谐之中欠和谐;具体讲,世界经济是危机之中有亮点,世界政治是和平之中欠和平,外交关系是和合之中欠和合.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要潮流,不能因为现在世界经济处在危机之中,就否认、或看不到主流;但和平、发展、合作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