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名人传的贝多芬传的读书笔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07:15:29
求名人传的贝多芬传的读书笔记
求名人传的贝多芬传的读书笔记
求名人传的贝多芬传的读书笔记
《贝多芬传》读书笔记
迅速看完《贝多芬传》之后速成的一篇读书笔记.写得仓促,但是可能没时间修改了,放这存着吧.这读书笔记基本上是以贝多芬爷爷著名的交响乐为主体的,而《贝多芬传》里提到一些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不在本文范围内.以下:
开宗明义:我就是来乱的.
罗曼罗兰是法国人.法国音乐,以香颂,世俗音乐为代表,并不盛产演奏家和指挥家.经典音乐可以说与法国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让他去解析一部经典作品或者有浓郁古典色彩痕迹的音乐家必然会有一些偏颇,即注重于其身上同样浓郁的浪漫气息.贝多芬的英雄色彩在传记中被大加描写.客观地想,这样也是合理的.贝多芬是一个时代的总结,同时又开启了新的时代,并给出了这个时代一个不可逾越的标杆.小学老师跟我们说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要放在“启下”的那一段.同理,浪漫主义应该占有更大的比重.
但贝多芬本人,一生崇敬的音乐家却是莫扎特,那个古典时期的天才.莫扎特的作品特色是无论怎样的生存困境,其作品永远充满着用各种表现力赞颂平和的神来之笔,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可以看做随手画出的完美的圆,或者是罗马式的建筑风格.贝一贝二也能发现这种特色:灵活,大胆,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古典主义所有音乐家里,贝多芬可以称为天才,但并不如莫扎特的天才光辉灿烂,有如神助.
时代的洪涛感染每一个艺术家,大浪淘沙,随着席卷欧洲的政治潮流,贝三惊世而出.他划时代地把很多在小品乐章中常见的浓烈情绪应用到交响乐中的作品,从技术上来讲难度惊人,但他做到了!这种对英雄个人的赞美,这种力量,彰显的是贝多芬本人性格在作品中的觉醒,而到贝五则完全是呐喊.很多人认为浪漫主义是那种温柔的,甜蜜或忧伤的.但我个人理解(好吧,是老师讲的)浪漫主义是一种对自我感情的宣泄,富于表情变化的都可以是浪漫主义.情绪,力量,思考,贝多芬的交响曲给出了浪漫主义所能达到的顶峰参照.
贝多芬本人曾经是我童年印象中德意志精神的形象代言人.谨慎,有能力,抗争,哲学性,同时情绪化.由于个人对德奥气质音乐的偏好,这样纵横捭阖,大气磅礴中寻找完美的作品才是我心目中的浪漫主义.他不同于一些小家碧玉温言软语神情黯然,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继续不恰当的比方,二者有如李煜与李白的区别.
但贝多芬不只是李白.在论文攻坚阶段,我会整天循环贝七贝八来鼓励自己.在这两部作品中能看出他在融合,或者再扩展一些,从田园交响曲开始,他把自己的古典天赋与情绪力量结合起来,其中贝七第二乐章的allegretto堪称典范.他告诉我们什么叫力量,不是暴烈,而是控制力.正如最宏亮的声音是掷地有声而不是嘶吼.这段富于逻辑性的乐章在整个有些恣意喧嚣感觉的交响曲中的作用与其说是平衡,不如说是奠定一个基调.而这基调并不是纯粹的古典主义,而是一种对德意志血液的自我意识的抒发描写,天衣无缝.假如只听后两乐章会认为这是喧闹,由于前两乐章的存在,这种喧闹是有根基的.这种融合,好像李白杜甫碰撞了.
之所以整天循环贝七贝八,还因为这两部融合古典与浪漫的不可复制的经典之作,在贝多芬爷爷的作品里的地位竟然犹如辉煌前的阵痛.在这之后,贝九,又名《合唱》诞生了(贝多芬阵痛,诞生贝九,我听贝七贝八阵痛,诞生垃圾论文,庐山瀑布汗!).我们无法得知这部作品创作期的各种艰辛,也无须知道.这种故事的渲染作用在如此伟大的作品面前太过脆弱.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座圣坛,每一基石几近完美.一步步向上攀登,每一步都有新的视野和隆重的反思.同时也是对自己天才一生的总结,比如刚才提到的贝七第二乐章,贝九第三几乎同理.继续攀登,即将登上顶端的时候,人声从天而降.说到这想打个岔,本人自幼对除京剧之外的人声音乐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导致了一直不太懂得欣赏歌剧,也导致了对贝九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一直到长大了一点,大概初中的时候,重温贝多芬交响乐全集,听到那个男声忽然觉得所谓文艺复兴的历史地位不过如此啊:告诉人们原来“人”可以如此重要.艺术发展到极致原来是“人”啊.这段合唱多么直白地强调了人性,而这辉煌又在赞美欢乐.继而顶峰之后又见顶峰,攀升,再攀升,光华灿烂.套用闻一多先生的说法,贝九可称之为“交响中的交响,顶峰中的顶峰”.语言的赞美在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前又一次苍白.庄严么,不全是;古典吗,不显著;浪漫吗,不纯粹;而是这一切都在为其相辅相成,达成音乐史上的最强一音.如果说贝多芬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令后人感到莫名悲哀的便是他也创立了这种音乐无法企及的高度.类似于屈原之于楚辞.
罗曼罗兰激赏这种风格,并主要用这种风格来确定《贝多芬传》的初衷,即推动激情,鼓舞伟大.贝多芬传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树立一座丰碑.作者对个人气质,对英雄主义的赞扬,是对贝多芬作品中力量与激情的放大.但在我看来,他忽略了或者说刻意忽略了溶于血液的古典精神和深沉的思考.平心而论,贝多芬的交响作品旋律并不足以动人,但是震撼听众.这震撼也不太励志,是对人的生命力的思考,是澎湃的思想的力量.自文艺复兴,至革命潮流席卷欧洲,“人本”被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严谨细致得可以用数学计算出的音乐(比如平均律)被束之高阁,全身心地属神的赞美诗(巴赫众多作品)被听众冷落,平和灵动的古典主义集大成者天才莫扎特也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全欧洲全世界都亟需描述“人”的艺术作品,表现出饱满鲜明的时代特性.贝多芬壮丽的张力和控制力使人无法无动于衷,甚至歌德称之谓“使他骚乱”“屋宇为之震动”,如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震撼力表达的是对人,对自我的强调,直击这段历史的核心推动力.于是习惯性地,后人愿意节选出了贝多芬作品中明显浪漫主义色彩的片段大加渲染,并对贝多芬本人的病痛斗争史和感情史,甚至思想史都赋予一些传奇的意义.然而古典主义的根基连同德意志精神的思想性在贝多芬本人应该是骨血经脉,有了这些,他的力量,他的情绪,他的壮丽感才是坚实的.斗争也好,赞颂也好,总不至于成为空中的楼阁.贝多芬是被称为“乐圣”的,试想一下,只有或控诉或热爱的激情没有思辨或平衡,怎能成圣,最多是一个大学生而已,热情而迷茫.
回想一下,真正能感受到思辨的,并具备足够高艺术价值的音乐家,贝多芬后,也就是瓦格纳了.我们都知道,瓦格纳是贝多芬的骨灰级粉丝.都是德国作曲家,都是在动荡中生存.说到德国,再多说一句,本人对德国的第一印象就是随着贝多芬的作品轰然形成的一个国家.我始终相信地域对文化的影响力,所以贝多芬的交响乐福尔特文格勒或卡拉扬的指挥才能表现成功.至于很多人喜欢的托斯卡尼尼和索尔蒂总不太能让我彻底融入作品的情绪.每个指挥家都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并以精湛的技术驾驭,当技术层面大家不相上下时,我更倾向于本国音乐家一脉相承似的理解力.推广到所有听众中,包括罗曼罗兰在内的听众们都按自己的经历与意愿去理解贝多芬,都是一家之言.虽然我们的理解不太同,但是本人欣赏罗曼罗兰把自己降得很低很低的那种态度.整个《贝多芬传》,我看到的是一个粉丝的笔记,而不是一个颐指气使的思想家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