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都有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23:55:26
中国传统礼仪都有什么
中国传统礼仪都有什么
中国传统礼仪都有什么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 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