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民风民俗的作文要重点写一个地方的作文,600字左右,要快哦~~~我要的是作文,而不是介绍,谢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19:37:49
有关民风民俗的作文要重点写一个地方的作文,600字左右,要快哦~~~我要的是作文,而不是介绍,谢谢
有关民风民俗的作文
要重点写一个地方的作文,600字左右,要快哦~~~
我要的是作文,而不是介绍,谢谢
有关民风民俗的作文要重点写一个地方的作文,600字左右,要快哦~~~我要的是作文,而不是介绍,谢谢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问候: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蒙古人起名习俗:
其男子起名的特点有:
一、按民族心理习惯起名,如:帖木儿、格斯儿、巴特尔等;
二、按长辈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赛音(好运)、巴雅尔(喜悦)、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婴儿出生时,长辈的年龄起名,如:宾塔(五十) 、吉仁泰(六十)、 达楞(七十) 等;
四、以勇猛的禽兽名称起名,如:少布(飞禽)、 巴拉(虎)、 赤那(狼)、 阿不尔斯郎(狮子) 、部日固德(鹰)等;
五、按自然万物名称起名,如:朝鲁(石头) 、阿古拉(山)、 牧仁(河) 、塔拉(原野)等;
女子起名的特点有:
一、以明亮的星辰为名,如:娜仁(太阳) 、萨仁(月亮)、 敖敦(星辰) 、娜仁高娃(太阳般美丽) 、萨仁高娃(月亮般美丽)等;
二、以美丽的花草树木为名,如:萨日朗花(山丹花) 、其其格(花儿) 、娜布其(叶子) 、海棠等;
三、以珠宝玉器为名,如:哈斯(玉)、 塔娜(珍珠)、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丽) 等;
四、以理想为名,如:斯琴(聪颖)、 乌云(智慧) 、高娃(美丽)、 斯琴高娃(美丽聪颖)等.
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还可以分出很多种.现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点是不带名字前缀,因而它只是名字,不应理解成姓名,有极个别带姓氏前缀的,那只是个别现象.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宗教: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里的地位.但佛教的影响仅限于蒙古上层统治阶级,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萨满教.
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迎进了宗喀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1578年阿拉坦汗和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华寺会面,召开法会,在法会上索南嘉措被阿拉坦汗封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称号由此产生.此后,在明、清两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但萨满教在东部地区以祭祀、占卜、治病活动形式不同程度地幸存了下来.
在清政府倡导下,整个蒙古地区大造寺院,雕刻佛像,绘制壁画,铸造神像以及各种金属工艺随之发展起来,宗教气氛,风靡一时,喇嘛教在蒙古地区成了麻痹人民,驯服人民的力量.
祭祀:
祭“腾格里”,蒙古语音译,意为“天”.蒙古族萨满教观念之一.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命运”的意思.祭“腾格里”是蒙古族重要祭典之一.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祭火,蒙古族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渥德噶赖汗·额赫”更加崇敬.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此外还有很多有关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对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泼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交等竞技活动.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宗教音乐,也叫萨满教歌舞,由蒙古族萨满巫师表演.使用圆形单鼓伴奏,鼓柄环上套有 铜钱等金属物,摇之沙沙作响.以鼓鞭敲击鼓面,按鼓点节奏而舞.祭祀歌曲、巫术歌曲等,则以吟诵及祝辞为主,舞蹈成分较少.表演形式多为独舞,亦有集体歌舞,可吸收围观群众参加表演.
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
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的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为期一天.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人民从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他们修建的房屋,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人们还把檀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跳,后面的人群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且歌且舞,场面十分活跃.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现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县蒙古族在燃灯节的—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节日后,各村寨忙着收小麦、油菜籽,犁田插秧.干完这些农活后,工匠们又成群结队外出承包建筑.
哈达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女方家陪嫁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钥匙由女方家送亲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后,由新郎的母亲拿钱来赎钥匙,再交给新娘.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贴有红纸的猪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为礼物又让女方家用于招待宾客.
结婚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随下来女方家迎亲,同时要挑点青菜送新娘家.按习俗,迎亲过程中新郎不能说话,一切由陪郎应酬和周旋,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后,新郎被安排独席吃饭,并不能动手,只能由陪郎夹菜喂新郎吃.当男方来的人们把嫁妆挑、抬出门的时候,新郎就可以迎上新娘出门了.
新娘梳着少妇的发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服饰尚青、黑色,衣裙的花边图案与上衣的高领,都与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相近.新娘穿的一件小挂,由送亲队伍中一孩童保管.新娘由舅舅抱进轿子,并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新娘上轿后要哭泣,表示不忍离开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进洞房.
新娘进入男方家大门之前,要烧喜神纸,进入大门后要劝新娘停止哭泣,进入洞房后要揭去新娘的红头巾,并供到堂屋中.吃饭时让新娘在洞房内吃独席,由新郎为新娘添饭.当晚,姑娘和小伙子要来庆贺,家里一片欢笑声和歌声.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同时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时给新郎一个银镯子.从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么人,新婚夫妇都要作揖.返回男方家后,他们还要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去上祖坟.新婚夫妇在姑娘和小伙子的陪伴下,挑着猪头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双方家的祖坟.回来后,新娘烧火,新郎挑水,给长辈和同伴烧洗脚水.婚礼至此即告结束.
婚后7天内,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历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却不能改嫁的习俗.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结婚自愿,离婚自由已成新风,但蒙古族的离婚率是很低的.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675.htm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的习俗、个性、历史渊源、文化底蕴都会融入到其言语之中。要深度地了解济南和济南人,济南话是一本无法绕过的教材。而伴随着城区的拓展,普通话的推广以及外来人口的拥入,在七嘴八舌的城市语言中,济南的母语正走向消隐。以致不少土生土长的济南人都戏称自己所说的不过是“济普”(济南普通话)。原汁原味的济南话正成为人们留恋的对象。 出立(chu li )四声,---意思是:“掉”的意思。...
全部展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的习俗、个性、历史渊源、文化底蕴都会融入到其言语之中。要深度地了解济南和济南人,济南话是一本无法绕过的教材。而伴随着城区的拓展,普通话的推广以及外来人口的拥入,在七嘴八舌的城市语言中,济南的母语正走向消隐。以致不少土生土长的济南人都戏称自己所说的不过是“济普”(济南普通话)。原汁原味的济南话正成为人们留恋的对象。 出立(chu li )四声,---意思是:“掉”的意思。例如:你注意着点,别出立下来老。 奏——做。如:你奏啥呢? 狼窜(cuan)——玩(贬义)。如:你到哪儿狼窜去了? 滋洇滋洇——指慢慢喝酒。如:王哥,晚上到俺那滋洇两口去啊? 丝孬——指食物变质,起初指变质后食物里的丝状物质,后泛指变质物体。 死眉塌哈眼的——指办事不看眼色不灵活。 洋获(货)——指臭美。如:你看这个女的真洋获啊。(济南老人的解释:洋货是以前的外国货,所以当一个人用了“洋货”时,人们会说他臭美) 拾漏毛儿——指钻空子得了便宜。如:老王病了,让他小子拾个漏毛儿占人家名额出国了! 哩哏儿棱——指装糊涂,办事敷衍。 腻歪——指使人厌烦和无休止的纠缠。 没没(木木)答答的——指对事情漫不经心,不置可否的态度。(没读mu)(这里的木有形容人像木头的意思) 木乱——指心绪很乱,理不出头绪来而烦躁不安。如说身体部位木乱,则指该部位既不是疼,也不是酸麻,但又好象有点什么似的。 母量——估量的意思。 拔腚——指滚开,滚蛋。(这是济南话里的经典,最常用的!)据说此词来源于“起锚拔锭”,有开船走人的意思。是一中性介词,后演变为骂人的话。 秫(shu四声)米——指办事不利索,好事办瞎了,还含有不懂事,说话不当之意思;或遇事不顺利。如:我今天把钱包丢出租车上了,真秫米啊! 尧巧——指奇巧,有奇怪的意思。 捞么——指拖拖拉 拉,没有时间观念。例:快迟到了,你还捞么啥? 拉呱(三声)儿——指聊天说话。 迂磨/黏痰——指说话办事不利索。 打搐搐——指退缩不前。 甜么索的——指一个人嬉皮笑脸,故意讨好的样子。也指食物有甜味但不好吃。 瞎包——指不学好,没出息,不成气(歇后语:虾米皮包包子——瞎包)。 涕溜圆——指非常圆的东西。 瓢扁——指平面的东西不平了,一部分翘起。(有的也读翘扁) 龙弯——指圆的东西不圆了。 皮塌——指食物受潮不脆不酥,不好咬。 死孙——指办事不灵活呆板的人。(骂人的话) 刺挠——指讽刺挖苦人。也指身体发痒。 毛哥儿——指外行不懂。 地场——指地方。如:“上哪个地场去?” 拽文——指假充斯文。 懈儿咣当的——指松松垮垮的样子。 鸡零狗碎的——指琐碎不完整的事或东西,含轻蔑的意思。 泥浓铺嚓的——指道路泥泞,不好走的样子。 么——济南人最常用的词,指什么。如:你干么?就是“你想干什么?”的意思 截就——凑合的意思。如:你就截就截就吧!咱就这条件。 咬憋嘴——指不顺嘴,不好念~拗口。如:这绕口令真咬憋嘴啊! 崩木根——指说不着边儿的话,吹牛的意思。 将将的——指将就着,干事就差一点就不行。如:我也就是将将的够着这球板。 点划人——指撺啜别人干某件事情,有欺骗、忽悠别人的意思。如:你别听他那套,他净点划人玩! 忒——“太”的意思,跟北京话里的“特”相同。如:这事忒难办了!或者她忒美了! 紧自——以前指进一步加重的意思,现在指“马上就要”。如:我紧自就没钱了,这又病了! 没徐顾——没在意 没看见。 不的——不然。如:要不的这事咱这么办吧? 胡而马约的——指敷衍了事。如:你别给我胡而马约的,这事你说明白了再走! 曲里拐弯的——不直的意思。如;这是个么道啊?曲里拐弯的,这么难走! 使的慌——劳累。如:俺不干俩,俺怪使的慌~歇歇不行啊? 扑(pu四声)拉——用手拍打,音:蒲啦。如:你看你身上脏的,赶紧扑拉扑拉那灰! 胡子拉碴的——指一个人仪容不整的样子。 硌磨——指斤斤计较。如:这人真烦人啊,硌磨起来没完了! 撒么(sa四声 me轻声)——寻找或四处乱看。如:你撒么么呢?(你瞧什么呢?) 姑蹲着——蹲着(发音:gu dei zhe) 叶拉盖——额头 胳拉呗——膝盖 目加——音:母加。意:没有。 唆咿——顽皮,好动,特别指孩子(也作“蓑衣”) 销啦——一般指织物纹路稀松,不结实 趋拉——脚在地面上蹭 趋(音:曲)趋(轻声)——用脚挪动物体。如:你趋趋那块砖。 耳利——形容好 赛——有意思。如:“这个小品真赛呀!” 冈(音:杠)——特别。如:“这本书冈难懂咧!” 饥困——饿 干越——嗓子不舒服 离心——烧心反胃 盐面糊子(轻声)——蝙蝠 蝎虎连子(轻声)——壁虎 科马斗子——蝌蚪 妗子——舅妈 客——发音(kei,一声)客人,如;来客了。 滋儿——指心情高兴。如:真滋儿——真高兴。 粘煮——玉米面做的糊糊,在济南粘煮也有稀饭,粥的意思。 尿泡虽——小便。 鼻个渣——鼻屎 顾用——动弹。如:“今天商场里人太多,俺都顾用不动了。” 不得(dei三声)劲儿——不舒服。如:我的肚子不得劲儿。 揍试——臭美。如:你这小姑娘真揍试。或者形容一个人很欠揍,如:你揍试么? 一宿(音:虚)——一夜。如:昨晚的在网吧呆了一宿。 大白(bei二声)菜——大白菜。 二一(延长音)子——双性人。 通常用来骂人 巧——副词,挺,很的意思,表示非常。如:我摔了一下子,摔的我腿巧疼。 膈应——心里不舒服,不顺利。如:今天这这人说话真膈应。 难揍——表示这个人做事,说话很正常,故意找事刁难人。如:你今天说话怎么这么难凑呢? 楞——(读三声)也是副词,真~的意思,真冷,真大,真好。楞冷,楞大,楞好。 腚炎——形容人比较2,有趣的事。如:今天电视上演的太腚眼了。 王花耷拉气儿——一般形容小姑娘,比较事事的小女孩。如:你看她闺女说话王花耷拉气儿的。 场面——好,漂亮。如:这事办得太场面了。 坷垃——土块的意思。 宰——向……仍。用“坷垃”和“宰”造一个句子——一个小孩拾起一个坷垃宰那鸟,鸟吓得飞了。 哭憋(轻声)虎(一声)——好哭的孩子。我小时候还听过很多哭憋虎的儿歌。 木格张——迟钝不灵活的人。 打撕咬——互相纠缠不休。例如:这两家人为了一点芝麻大的事打撕咬。 演刀(轻声)——装模作样。最经典的词是:“胡演刀”。 吱歪(轻声)——乱嚷嚷,说话人感到噪音的话用这个很好。例如:“你没事瞎吱歪么呀!” 巧——和“冈”、“忒”、“楞”一样,都是“很”的意思。比如感到很冷:这天巧冷的。 次(一声)拉(轻声)——批评。例如:“这回儿又考砸了,准得挨家长一顿次拉!” 航航子——不是正事。 落落(都是三声)——谈论什么事。用“航航子”和“落落”造句:“又落落么航航子呢?” 拼拼地——一般指出汗多。 萝贝(轻声)——萝卜。(济南话和普通话发音的区别) 月——药。(同上) 不(一声)拉——拨弄。例如:“你这孩子,又不拉么玩意儿呢!” 郎贤(也做 狼闲)——等等,之类的,也指没用的、繁杂的东西。例如:“这里卖煎饼果子郎贤。”“你看你家里这堆郎贤。”奶奶还告诉我一很经典的说法:“郎贤芝麻盐。”好像是第二种用法的意思。 跐着鼻子上脸——得寸进尺。例如:“给你个面子,你就跐着鼻子上脸了。” 谝(pian三声)拉——夸耀自己。例如:“你看她刚买了新衣裳就穿出来谝拉谝拉。” 挤油油儿——拥挤。形容一堆人挤在一起。例如:“今天超市里人忒多咧,都成了挤油油了。” 闹阵侯——闹毛病。例如:“你看他家的孩子这几天又闹么阵侯咧!” 仓——耍心眼,不实在。例如:“他喝酒不实在,那一杯随洒随喝,在这里耍仓咧!”
收起
民风民俗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
全部展开
民风民俗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春节习俗——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收起
给你点启发!!!!!!
济南的民俗彩灯
查看原图 来源: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2007/7/25/16/1/11495d84c04.jpg
反映济南民俗的大型彩灯组合
查看原图 来源: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2007/7/25/16/1/11495d84730.jpg <...
全部展开
给你点启发!!!!!!
济南的民俗彩灯
查看原图 来源: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2007/7/25/16/1/11495d84c04.jpg
反映济南民俗的大型彩灯组合
查看原图 来源: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2007/7/25/16/1/11495d84730.jpg
灯会上民间艺人在表演皮影戏
一年一届的济南趵突泉灯会春节之后拉开帷幕,为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提供一道丰盛且别具风格的文化大餐。灯会以“老济南民风古韵”为主题,凸显了老济南的民风民俗,将老济南的集市、梨花大鼓、茶艺、龙舟赛等民间活动和农俗的七月七、乞巧节、中元节、花朝节、龙抬头等节气活动充分展现出来,展示了当地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洋溢着浓浓的民间风情和古典韵味。
·济南千佛山庙会
查看原图 来源: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2007/7/25/16/4/11495d8bd1f.jpg
济南风俗,每年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赏菊岩”上赏菊。自元代开始,就定九月九日为千佛山庙会。千佛山附近盛产柿子,尤以大盒柿为最著名,庙会期间,适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赶庙会者,多买柿
子而归,故千佛山庙会有“柿子会”之称。
·七月三十放河灯
查看原图 来源: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2007/7/25/16/1/11495d84500.jpg
在济南,过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举行盂兰盆会打醮育经。有的人家要烧上大批线香,沿院内墙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诚;有的则用放河灯的形式超度死在河里的鬼魂。据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时,曾发誓要普度有罪孽的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
河灯是用湿面做成的。晾干后,在灯碗里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灯芯,点燃之后,放在河里,让它顺流飘去。这时,只见满河点点灯火,闪闪烁烁,飘飘荡荡,河水映得彤红。据说河里的溺死“鬼”见到灯火,就可以得到超生。放河灯是佛教的一种迷信活动。
当年济南大明湖北岸北极庙里的道士们,也在农历七月三十日这天打醮超度亡魂。他们白天念经,招待来庙里烧香的“施主”,并找扎纸工人用彩纸糊成大型的“法船”,放在庙前的湖水里,吸引游人。到了晚上,道士们穿上花花绿绿的锦绣法衣,敲响铙钹,吹起笙笛,从几十层台阶高的北极庙列队出来,到法船前面焚化“疏头”,同时,把彩纸扎的大型法船烧掉。一时间,烈火熊熊,照得满湖通明,使整个济南市为之轰动。以致庙内、湖畔,万头攒动,拥挤不堪。解放后,随着封建迷信的破除,“放河灯”等活动已不复见。
·济南民俗之明湖踩藕
查看原图 来源: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2007/7/25/16/1/11495d83ee0.jpg
济南盛产莲藕,明湖藕尤其闻名。解放前的大明湖,当时除历下亭周围及船行航道纯为水路外,其余水面阡陌纵横,形成了一块块水田。水田上“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档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际,因水较深,泥层又厚,所以只能栽种莲藕、蒲莱等,要采摘莲藕,只能下到水里去用脚踩。因此,明湖踩藕成为济南一种传统习俗。
踩藕时,踩藕人身穿一件皮制的不透水的“连衣裤”。皮衣见水后质地变软,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运用自如。只见人头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时沉时浮,很有节奏感。这是踩藕人用脚在水下探索找藕。找到藕枝后,还要找到合适的藕节,然后用力一踩,一枝鲜藕便从根上断下,再用脚将藕挑出水来,抓一块藕上的黑泥,涂在断口外,以免灌进水去。因藕内有空气,能够浮在水面上,否则就会沉入水中。最后将飘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来,再挑到市场上去出售。
·“老济南”的俗话儿
“老济南”不仅有很多外地人难以听懂的方言,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俗称。细细琢磨这些俗称,觉得挺有意思。
旧时的济南人对某些物品名称的叫法很特别,如:“鸡蛋”不叫鸡蛋,叫“鸡子儿”;“红薯”不叫红薯,叫“地瓜”;“花生”不叫花生,叫“长果”;“馒头”不叫馒头,叫“馍馍”;“油条”不叫油条叫“??子”;“玉米”不叫玉米叫“棒子”;“土豆”不叫土豆叫“地蛋”;“香菜”不叫香菜,叫“芫荽”;“山楂”不叫山楂叫“酸楂”;“酱油螺蛳”则俗称为“蛤喇蚰子”。至于济南人为什么如此叫法,我没有深入研究过,但我想不外乎是为了好念(如鸡子儿)、根据形状(如长果)及生长特点(如地瓜)而约定俗成。虽然,如今此类叫法在公共场合已不多见,但在小巷深处和民间仍能时常听到。
济南人对舶来品俗称洋货,所以就有了洋火、洋油、洋车、洋白菜(卷心菜)、洋柿子(西红柿)的叫法。在济南,包子有大、小之分,水饺俗称为小包子,蒸包俗称大包子,平常大小包子的叫法根据场合而定,一般情况下并无“大、小”叫法之分。济南人习惯于把“收音机”称之为“戏匣子”,把“玻璃球”称之为“溜溜蛋儿”,把“气球”称之为“洋茄子”,把“厕所”称之为“茅房”,把“理发”称之为“剃头”,把睡觉用的“枕头”称之为“豆枕”。
记得小时候我特爱玩,那年月没有什么家庭作业,课余时间我们一帮顽童不是掏“家雀”(麻雀),就是捕“蜓蜓”(蜻蜓);不逮“蚂蚱”(蝗虫),就是粘“烧雀”(知了);不是钓“蛤蟆”(青蛙),就是放“鹁鸽”(鸽子);不是斗“蛐蛐”(蟋蟀),就是养“guāi子”(蝈蝈),当然,我们无论谁也不喜欢“老鸹”(乌鸦)。那年月,我们整天价不得闲,每天都穷忙活,可就是不知道读书学习,如今想想当年玩得那些“花活”,虽也不亦乐乎,但确实留有不少遗憾。
中国人特别是北方人普遍对“子”感兴趣,什么老子、儿子、孙子,什么孔子、孟子、韩非子等等。老济南人对“子”的运用似乎更感兴趣,更加广泛。济南人不仅习惯于在一些物品名称之后缀上“子”,如车子(自行车)、被子(棉被)、地板擦子(拖把)等,还习惯于把圆珠笔称之为“圆子笔(bēi)”,就连济南人为之自豪的、天下闻名的趵突泉,老济南人也把它俗称之为“趵子泉”。
旧时济南人的封建意识相当严重,男尊女卑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竟把“抽陀螺”称之为“抽懒老婆”,由此可见一斑。
济南人习惯的俗称还有很多,由于年龄和历史的局限,我只略知少许。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这些俗称自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深入研究济南的历史文化,不应忘记和忽视对这些民间俗称的研究,因为它是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
·济南古老的药市会
济南药市会在清初就已经兴起,是全国三大药市会之一,规模比河北祁州(今安国)、河南禹州(今禹县)略小。旧时,济南趵突泉南门偏西有药王庙,传说夏历四月二十八日是药王生日,每年这天,药商、药农和民众多到药王庙祭祀,庙内主持雇戏班演戏,观者如堵,药商、药农便携各种中草药和中成药来此出售,其他商人也携各种商品来此交易,买卖者多达上万人,遂形成以药王庙为中心的庙会,因庙会以买卖药材为主,后又称为“药市会”。赶会的人逐年增多,会址便由趵突泉南门移到山水沟、三合街、正觉寺街、双龙街、券门巷、祭坛巷一带。1931年济南市国药业公会成立后,药市会改从夏历三月二十日开始,会期一般10~15天。赶济南药市会的主要是东北、华北、华南等省市及山东各地的药农、药商,韩国仁川等地的药商当年也有来赶会的。“七七”事变后,药市会逐年衰败,直到济南解放后,药市会才逐渐恢复。建国后的十几年内,药市会兴盛,每年赶会群众多达几十万人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有几百年历史的济南药市会中止。70年代末,济南千佛山庙会恢复,药商、药农多赶千佛山庙会,中草药交易遂成为千佛山庙会的一部分内容。
收起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
全部展开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