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2课在沙漠中心①给课文分三段并概括主要内容.②本文要表达的思想是“我”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却又写了“我”“平静地面对死亡”,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③阅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12:59:27
浙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2课在沙漠中心①给课文分三段并概括主要内容.②本文要表达的思想是“我”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却又写了“我”“平静地面对死亡”,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③阅读“
浙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2课在沙漠中心
①给课文分三段并概括主要内容.
②本文要表达的思想是“我”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却又写了“我”“平静地面对死亡”,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③阅读“我不抱怨.三天来,……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回答这些问题.
⑴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⑵“海风滋味”有什么特殊含义?
⑶同样是死亡,作者为什么说“在郊区火车上,我感到的垂死的感受和在此地的感受大不相同”?为什么“我”死在“这里”,就是“死得其所”?
⑷作者为什么不喜欢斗牛士?他对冒险有什么看法?
④你如何理解“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这句话?
⑤请找出属于心理描写的句子,并对其进行归类.
浙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2课在沙漠中心①给课文分三段并概括主要内容.②本文要表达的思想是“我”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却又写了“我”“平静地面对死亡”,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③阅读“
帮你找到下面有关的课文资料和内容,
22 在沙漠中心
赵序行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语言积累,并感悟和运用.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感受作者的心理活动.
3.反复诵读课文,品味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教学,联系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练习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
1.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会生存.
2.练习快速阅读课文,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增加语言积累,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能力对多数低年级学生而言,是语文学习的瓶颈,应加强训练.
教学方法
诵读法.本文主要记录了作者在被困于沙漠之中一夜之间的所思所想.重点是把握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学习作者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进一步理解一些关键句的深层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语言积累,并感悟和运用.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感受作者的心理活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词句,其中有被国学大师王国维赞其为“千古壮观”之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了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而又一轮恍然红日出入于长河之中,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给人以无限的向往之情.然而在当今,沙漠已经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圣艾克絮佩里在他的《人类的大地》中就揭示了这样的现实,我们今天来学习这一作品的节选——《在沙漠中心》.(板书课题)
设计(二):
多媒体展示文字内容
据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现将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的几次主要大风和沙尘暴天气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1993年:4月19日至5月8日,甘肃、宁夏、内蒙古相继遭大风和沙尘暴袭击.
1994年:4月6日开始,从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刮起大风,北部沙漠戈壁的沙尘随风而起,飘浮到河西走廊上空,漫天黄土持续数日.
1995年:11月7日,山东40多个县(市)遭受暴风袭击,35人死亡,121人失踪,3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亿多元.
1996年:5月29日至30日,自1965年以来最严重的强沙尘暴袭掠河西走廊西部,黑风骤起,天地闭合,沙尘弥漫,树木轰然倒下,人们呼吸困难.
1998年:4月5日,内蒙古的中西部、宁夏的西南部、甘肃的河西走廊一带遭受了强沙尘暴的袭击,影响范围很广,波及到北京、济南、南京、杭州等地.4月19日,新疆北部和东部吐鄯托盆地遭瞬间风力达12级的大风袭击,部分地区同时伴有沙尘.
1999年:4月3日至4日,呼和浩特地区接连两天发生持续大风及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发生时,遮天蔽日,能见度极低,空气中充满了微细的沙粒.
2000年:3月27日,沙尘暴袭击北京城,局部地区瞬时风力达到8至9级.
2002年:3月14日在阿拉善形成.3月15日下午沙尘飞至北京,持续时间达49小时,分布高度为3500米左右.3月20日第二次袭击北京,时间持续长达51小时,此次沙尘暴北京总降尘量高达3万吨,相当于人均2公斤.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
《在沙漠中心》记叙了“我”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的心理过程,通过对沙漠奇景的描绘和“我”内心的独白,表现了“我”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约5050字。
22 在沙漠中心
赵序行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语言积累,并感悟和运用。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感受作者的心理活动。
3.反复诵读课文,品味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
全部展开
约5050字。
22 在沙漠中心
赵序行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语言积累,并感悟和运用。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感受作者的心理活动。
3.反复诵读课文,品味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教学,联系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过程和方法
练习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
1.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会生存。
2.练习快速阅读课文,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增加语言积累,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能力对多数低年级学生而言,是语文学习的瓶颈,应加强训练。
教学方法
诵读法。本文主要记录了作者在被困于沙漠之中一夜之间的所思所想。重点是把握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学习作者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进一步理解一些关键句的深层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语言积累,并感悟和运用。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感受作者的心理活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词句,其中有被国学大师王国维赞其为“千古壮观”之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了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而又一轮恍然红日出入于长河之中,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给人以无限的向往之情。然而在当今,沙漠已经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圣艾克絮佩里在他的《人类的大地》中就揭示了这样的现实,我们今天来学习这一作品的节选——《在沙漠中心》。(板书课题)
设计(二):
多媒体展示文字内容
据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现将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的几次主要大风和沙尘暴天气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1993年: 4月19日至5月8日,甘肃、宁夏、内蒙古相继遭大风和沙尘暴袭击。
1994年: 4月6日开始,从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刮起大风,北部沙漠戈壁的沙尘随风而起,飘浮到河西走廊上空,漫天黄土持续数日。
1995年: 11月7日,山东40多个县(市)遭受暴风袭击,35人死亡,121人失踪,3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亿多元。
1996年: 5月29日至30日,自1965年以来最严重的强沙尘暴袭掠河西走廊西部,黑风骤起,天地闭合,沙尘弥漫,树木轰然倒下,人们呼吸困难。
1998年: 4月5日,内蒙古的中西部、宁夏的西南部、甘肃的河西走廊一带遭受了强沙尘暴的袭击,影响范围很广,波及到北京、济南、南京、杭州等地。4月19日,新疆北部和东部吐鄯托盆地遭瞬间风力达12级的大风袭击,部分地区同时伴有沙尘。
1999年: 4月3日至4日,呼和浩特地区接连两天发生持续大风及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发生时,遮天蔽日,能见度极低,空气中充满了微细的沙粒。
2000年: 3月27日,沙尘暴袭击北京城,局部地区瞬时风力达到8至9级。
2002年: 3月14日在阿拉善形成。 3月15日下午沙尘飞至北京,持续时间达49小时,分布高度为3500米左右。 3月20日第二次袭击北京,时间持续长达51小时,此次沙尘暴北京总降尘量高达3万吨,相当于人均2公斤。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
收起
①应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②身处逆境应该看到生活的希望。③困境中应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④生命的价值在于发现。⑤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
课文描述的是圣埃克絮佩里和他的同伴在一次飞行中,盲目地撞在利比亚的沙漠地带。空气湿度百分之十八,残存的饮料不到一升。指望飞机在纵深三千公里地带,从高空搜索出混杂在沙漠中千万颗黑点中的两颗黑点,只是一种幻想。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生的期望,在寸...
全部展开
①应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②身处逆境应该看到生活的希望。③困境中应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④生命的价值在于发现。⑤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
课文描述的是圣埃克絮佩里和他的同伴在一次飞行中,盲目地撞在利比亚的沙漠地带。空气湿度百分之十八,残存的饮料不到一升。指望飞机在纵深三千公里地带,从高空搜索出混杂在沙漠中千万颗黑点中的两颗黑点,只是一种幻想。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生的期望,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东奔西走,受尽海市蜃楼的愚弄,寻觅沙上的踪迹,把希望寄托于露水,盼念茫茫沙海中一个悠悠晃晃的驼队来营救。圣埃克絮佩里法国飞行员圣埃克絮佩里于1900年6月29日出生在法国里昂一个传统的天主教贵族家庭1921~1923年在法国空军服役。他曾经有志于报考海军学院,未能如愿,却有幸成了空军的一员,他还是法国最早的一代飞行员之一。1923年退役后,先后从事过各种不同的职业。1926年,圣埃克絮佩里进入拉泰科埃尔航空公司。在此期间,出版小说《南方邮件》(1929)、《夜航》(1931),从此他在文学上声誉鹊起。1939年,又一部作品《人类的大地》问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重入法国空军。后辗转去纽约开始流亡生活。在这期间,写出《空军飞行员》、《给一个人质的信》、《小王子》(1943)等作品。1944年返回同盟国地中海空军部队。在二战时期的一次飞行任务中,他驾驶飞机飞上湛蓝的天空,就此失踪,再也没有回来。《在沙漠中心》(选自<<人类的大地>>)被选入中学课本。安·德·圣一埃克絮佩里,法国作家。1900年6月29日生于里昂。他的家庭属于古高卢人榆树勇士部族的后裔。他的母亲是普罗旺斯人,因此他具有普罗旺斯人的血统。1904年他失去了父亲,成为孤儿,先后在蒙格雷和勒芒市被耶稣会所抚养。他在瑞士弗里堡上中学,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完成了学业。投考海军军官学校失败后,他参了军,在服兵役期问通过了飞行员合格证书。尝试过多种职业之后,他成了民航驾驶员,先后驾驶过邮运飞机和法航班机。当时飞行还是一件冒险的事情。一年以后他被委任为里奥德奥罗海湾朱比角的航空站指挥员。后来,圣一埃克絮佩利写的书使这个撒哈拉沙漠边缘中途着陆站的名字出了名。就是在那儿的木板屋里,他写下了第一部作品《商方航讯》。两年后,航线从大西洋一直延长到巴西,尔后又延至智利的首都圣地亚哥。那时,穿越安第斯山脉(拉美)还不得不依靠非常原始的航具,飞机最高升限也达不到山的顶峰。这位富于想象的艺术家在《夜航》这本1931年荣获费米娜奖的小说中给我们描绘的正是这种航空技术刚开始使用的情景。就在这年的春天,他与出生在萨尔瓦多共和国的孔絮洛·森萃结婚。随后他又做了几年新闻工作,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并得以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去旅行(如:西班牙、德国、北非、印度支那等)。1935年,他的西茂恩号飞机在撒哈拉大沙漠靠近利比亚边界的地方坠落。等待了漫长的三天之后,他和他的同事被北非的贝督因人拯救了出来。在《人类的大地》里,他对这个悲惨的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记述,在《小王子》里也有某些暗示,如:“离人类聚居地千里之外的荒漠中”,飞行员出了事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圣一埃克絮佩里正在美国。他立即返回法国。1939年他应征入伍,并被任命为一个空军特别侦察中队的队长。他还积极参加法国抵抗运动。他成为法国崩溃的见证人,在《战时飞行员》这本书里他向我们叙述了那儿个悲惨的星期里的感受和思考。停战后他又回到美国,在那里写下了《小王子》和《致一个人质的信》。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后,圣一埃克絮佩里奔向阿尔及利亚,尽管他当时已经超过了年龄限制,可还是又服起了兵役。1944年7月31日,他他为了拍摄法国南部的地面军事情况,为盟军着陆作准备,驾飞机从法国科西嘉岛起飞,去地中海及阿尔卑斯山上空执行空中侦察任务,结果没有返回,无论是飞机还是驾驶员的尸体都没有找到。时年44岁。由于他的死亡,他的最后一部著作没能写完,后来以《堡垒》为题出版了这部著作的草稿。2000年5月,一名专业潜水员在马赛附近海底70米处发现了一架飞机残骸。两年前在同一地点,有渔民曾捞上来一个刻有“SAINT-EX(圣埃克苏佩里)”字样的手镯。据潜水员说,飞机残骸散落在1公里长、400米宽的地带。结合那枚手镯并与其它42架在法国南部坠毁的P38飞机比照,判定这架只能是圣埃克苏佩里曾驾驶的飞机。法国文化部宣布,圣埃克苏佩里死于飞机坠毁,但坠机原因不明。成为作家之前,圣一埃克絮佩里是个飞行员、技师。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取材于他个人的经历。圣一埃克絮佩里主要是成人文学作家,但他有一部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小王子》深得全世界儿童的喜爱。书中主人公小王子为寻求爱、力量和知识遍游天上人间,作者用他那非凡的想像力、高超的艺术表现才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奇瑰多姿的画面,仿佛把读者带到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这部作品自始至终洋溢着诗情画意,并向人们开启了儿童心灵世界之一隅。圣一埃克絮佩里开辟了许多新的富有诗意的主题,如:航空、沙漠、地球空间、星星、宇宙等,这是他的功绩。他创作的特点是,总是围绕着作品的核心,交替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内心活动。
1.当作者的飞机因故障坠毁在沙漠中心时,他面临着怎样的危险?又有哪些感受呢?梳理出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危险:寒冷、严重的缺水、饱受寒风的鞭打无处藏身,濒临死亡。
心理变化:痛苦——绝望——平静——自豪、无悔、乐观——勇气重燃
2. 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作者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作者感到绝望,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作者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作者镇定乐观的精神。
(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作者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作者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这两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生命虚度,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
3. 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表达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感受,读着这篇内心独白式的文章,联系作者的生平,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
4. 课文揭示了探险的意义,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
冒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显示个人超凡的勇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奉献,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感。
《在沙漠中心》记叙了“我”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的心理过程,通过对沙漠奇景的描绘和“我”内心的独白,表现了“我”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人类的大地》是一本由八篇文章组成的散文集,每章都有一个主题,独立成篇。贯穿这些文章的线索是飞行员的感受、激情和思索,是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是作者对友谊、责任、勇气、毅力的颂扬,是对人类、文明、战争、品质的深层思考。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