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改革开放的论文,3000-5000字左右,从法学,马克思主义方面分析问题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15:48:29
反思改革开放的论文,3000-5000字左右,从法学,马克思主义方面分析问题的,
反思改革开放的论文,3000-5000字左右,从法学,马克思主义方面分析问题的,
反思改革开放的论文,3000-5000字左右,从法学,马克思主义方面分析问题的,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选择
[摘要] 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改革开放不是回归资本主义,而是不断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历史发展表明,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孕育和形成的社会主义因素也就越多.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明的重要观点;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和思维中解放出来必须从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绝对对立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上进一步解放思想.
[关键词]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道路;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旗帜的当代中国,以其迅速发展的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不是回归资本主义,而是不断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只有高举解放思想的大旗,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逻辑主线,用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才能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自觉把解放了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去,统一到更好更快地发展上来.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0世纪70年代,中国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这时走什么样的道路来加速发展成为一个根本的战略问题.1978年末,中国作出了影响深远的战略抉择:走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开放发展之路,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中国人民经过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改革开放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78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所以能够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支持、配合和参与,是因为各阶层都从改革开放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清除了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的观念障碍,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20年的对外开放是“帕累托改进”时期,基本特点是在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逐步提高开放程度、扩大开放领域,通过特殊政策来启动经济开放,使中国的企业经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资源配置等都发生了向开放型经济方向的根本性转变.由于“存量”不便动,“增量”只能靠外部引入,中国政策型开放走的是一条体制外突破的道路,它所采用的各项政策不能用计划体制的现有规则来解释,或者严格地说是计划体制框架所不能容纳的.政策型开放的最初目的在于探索开放的可行性,这一方式可以比较有效地避免政策失误所造成的全局性震荡.
政策型开放对新制度带有探索作用,引进外资也引进了新的规则和制度,进而破除了旧的规则制度.政策型开放的这种制度催化与探索决定了中国走向制度型开放的历史必然.如果没有20年开放过程的政策积累和体制转型,中国经济体制与WTO规则的距离是难以在短期内消除的.开放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使改革本身就需要解决规范化、制度化的问题.因此,开放的重要性大于改革,制度型开放是政策型开放的必然归宿.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标志着中国终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必然,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制度性开放阶段,中国已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制度性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中国加入WTO所表明的这种质的跨越在于从自主选择的开放政策,转变为按照国际社会统一规则的开放方式,这种跨越既是WTO对中国的要求,也是中国开放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结果.
二、改革开放不是回归资本主义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始终贯穿着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争论,改革开放实践每走一步都涉及检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政治路线正确与否,都涉及衡量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问题.解放思想不仅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因此,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在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发展与开放之间的关联度十分显著,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无法回避这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关起门来搞经济只能做加法,只能是对传统产业的修修补补,只有开放才能做乘法,才能使产业提档升级,做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改革开放进程实际上就是中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就是走进和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因此,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我们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对外开放,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只有弄清怎样的发展才是科学的,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也才能真正推动进一步的改革开放.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1985年12月23日在接见《时代》周刊总编辑格隆瓦尔德时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市场经济体制超出了资本主义的范围,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经过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使我们认识到:计划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并不具有社会经济制度属性;中国要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就必须彻底改革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符合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发编辑部的信》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创造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因素,它同时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切个体生产者的全面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实际上已经以一种集体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只能转变为社会的所有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指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
以上引文表明,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思想,这些观点对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首先,《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历史发展表明,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孕育和形成的社会主义因素也就越多,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其次,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更不应该对资本主义持完全敌对的态度,必须从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绝对对立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再次,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共存,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和思维中解放出来,就要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上进一步解放思想.
三、解放思想是深化改革开放的不竭动力
我国市场化改革一直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围绕这个主线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不懈奋斗,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大发展,但生产关系如何适应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还是一个重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已有过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所涉及的一些方面展开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所必须的.但在经济体制改革难以深入的地方,人们逐渐看到了加大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力度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强调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他尖锐地指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目前,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以推进政府改革为重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要务的发展阶段,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只有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在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的问题上,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上来一次思想大解放,才能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从而实现社会进步和发展,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基本的经验.正如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所指出的:“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破旧立新”的过程,每一改革时点建立的新体制,在实践中都存在着对这种新体制的不断检验.如果说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从哲学理念上的突破,实现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在经济领域突破了对计划经济的崇拜,树立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第三次思想大解放的现实指向则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标准,解决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不同步问题.只有用好解放思想这一制胜法宝,把握更新观念这一锐利武器,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紧紧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消除两大改革的不对称性给各种“路径依赖”留下的空间,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主导经济的思维定式,解决要素分配不公以及公共品的逆向配置引发的社会问题,推动深化市场化取向的改革.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首先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解放思想不停息、理论创新不停顿.当前与旧体制相联系的传统思想观念依然有一定影响,必然会对体制机制创新构成干扰,完善体制机制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改革越来越触及权力层次和利益关系,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对改革目标的要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社会对改革的价值判断标准开始由单一标准向多元标准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改革能够兼顾“各方面利益”和“各方面关切”,更多地体现公平和正义将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及其体制机制设计上,在建立科学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上,在保障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体系上仍需要改革攻坚.实践是推进解放思想的最有效途径,继续解放思想来自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人民群众的利益、意愿和要求是推进思想大解放的动力.只有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打碎违背历史发展要求的精神枷锁,第三次思想大解放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只有带领亿万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新的起点、新的阶段、新的矛盾、新的任务、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社会变革,新旧思想之间的较量,不同体制之间的碰撞,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等涉及政治权力的再分配、物质利益的再分配、社会关系的再调整.改革开放的层次越来越深入,围绕发展的难题也就会越来越艰难.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的新形势,解放思想必须更突出以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以新的勇气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势.因此,我们要自觉地把思想观念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力查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有待进一步解放的思想空间,着力克服制约科学发展的观念障碍和体制障碍,着力探索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着重破解影响科学发展的难题,激发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实现改革开放成果的普惠共享.
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现实任务.解放思想就是要落实在一些重大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问题上,要对重大问题从理论上有更深入的、新的认识.只有理论上的突破,才能带来事业的飞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新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劳动创造历史,奋斗铸造辉煌.大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跟上时代进步的大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进在科学发展伟大道路上的中国人民,正在谱写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篇章.尽管航程上布满暗礁险滩,但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领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