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 中运用不同描写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23:25:04
范进中举中运用不同描写方法的作用是什么?范进中举中运用不同描写方法的作用是什么?范进中举中运用不同描写方法的作用是什么?《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是吴敬梓从当时日常生活景象中,提

范进中举 中运用不同描写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范进中举 中运用不同描写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范进中举 中运用不同描写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是吴敬梓从当时日常生活景象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情节.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其最大的艺术特色.作者在文中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条件、社会地位、人情冷暖的对比,表现当时人世间的冷漠,讽喻世态的炎凉.
一,生活条件对比
范进中举前住的是破破烂烂的“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身无分文,赶考无盘缠,报录人来了无喜钱打发,家中只有“一只生蛋的母鸡”,穿的是破烂不堪的麻布衣服,靠着胡屠户的救济才能勉强度日,母亲和妻子经常挨饿.可见其生活极其贫寒.中举后范进住的是张乡绅送的三进三间的大房子,吃的是大鱼大肉,穿的是绫罗绸缎,有用不完的钱,出手大方(在别人送的钱中随手拿了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有丫头使唤,连碗筷都是金玉的.他母亲后来因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倒地昏厥而死.当初虽然家中断粮 ,他仍然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艳羡功名富贵的迫切心情.那么,“中举”意味着什么呢?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中举就意味着做官,做官就有权,有权就可以发财,房子、田产、金钱、奴仆就会不招自来.
二,社会地位对比
范进中举前见到平民百姓时,还和他们拱手作揖,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平民百姓.他称胡屠户为“岳丈”,这是尊称.范进在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胡屠户眼中的地位如何呢?课文中是这样描述的:胡屠户在范进中了个秀才时是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前来“道贺”,并教训一番:“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胡屠户吃饱喝足后“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去乡试时,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又骂了一个狗血喷头:“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甚至连老祖宗也不放过――“那老不死的老娘”.范进毫无尊严,屁也不敢放一个,显现了他人穷志短、胆小懦弱的性格.胡屠户骄横跋扈、目空一切、肆意侮辱、前倨后恭,充分表现了他那种尖酸刻薄的市侩本性和市井流氓的无赖品行.可中举后,范进得志了称胡屠户也改口为“老爹”了.胡屠户虽是长亲,但中举后范进的社会地位已高于他,他对范进也就改了称呼,由“现世宝”改称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了.课文中又是这样描述的:“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我每常说,我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这次中举的贺礼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中秀才时是吃饱喝足后“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而中举后,“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胡屠户这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说的一句话:“姑老爷今非昔比”!这“今非昔比”四个字,写出了功名富贵在他心中的分量,一下子就挖掘到了人物的灵魂深处,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价值取向.张乡绅还和范进称兄道弟,以此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自己将来仕途的发展作铺垫.这也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正所谓“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些正是典型的封建社会世态人情的真实写照.
三,人情冷暖对比
众邻里在这个故事中是一些连姓名也没有的人物.在范进中举以前,门庭冷落,一家人穷得无米下锅快要饿死时――他母亲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没有一个人伸出手来关心帮助,也无人问津.而范进中举的消息一传开,他们蜂拥而至了,“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也有飞奔去寻范进的,“邻居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贺喜、帮忙、送钱、送物、寻人,献尽了殷勤.此外还写到了当地有钱有势有名望的张乡绅,也主动来登门“攀亲”――“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送了银子(一出手就是五十两)还要送房子.作者就是通过范进周围的人物在他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写尽了科举考试制度下趋炎附势、醉心功名富贵的普遍现象.十分真实地讽喻了当时整个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正是由于这种巧妙的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才使得《儒林外史》成为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高峰,并对后世讽刺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