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体会诗中的哲理,写一篇文章.要求:自立题意;诗歌之外的文体均可; 700一800字.一定要700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7 14:40:49
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体会诗中的哲理,写一篇文章.要求:自立题意;诗歌之外的文体均可; 700一800字.一定要700的
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体会诗中的哲理,写一篇文章.要求:自立题意;诗歌之外的文体均可; 700一800字.
一定要700的
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体会诗中的哲理,写一篇文章.要求:自立题意;诗歌之外的文体均可; 700一800字.一定要700的
题西林壁
百科名片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风格,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1] 《题西林壁》诗意画
编辑本段作品概述
【诗名】《题西林壁》 【朝代】北宋 【作者】[宋]苏轼 【体裁】七言古体 他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相似 是描写著名的飞来峰作品原文 题西林壁 李炯峰先生书写的《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缘:同“原”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各不同:不相同.题:书写;题写.侧:从侧面看.识:看清楚.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题:书写,题写.注: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不是只愿身上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本来自己就身在庐山之中.[2]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2]
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2]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古诗蕴涵深刻的哲理,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蕴涵“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诗句是 题西林壁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