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借物喻人的古诗(除了石灰吟、墨梅、竹石),要完整地,题目、作者、朝代.要两首常见的就行了诗人:(李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15:16:18
有没有借物喻人的古诗(除了石灰吟、墨梅、竹石),要完整地,题目、作者、朝代.要两首常见的就行了诗人:(李白)!
有没有借物喻人的古诗(除了石灰吟、墨梅、竹石),要完整地,题目、作者、朝代.
要两首常见的就行了诗人:(李白)!
有没有借物喻人的古诗(除了石灰吟、墨梅、竹石),要完整地,题目、作者、朝代.要两首常见的就行了诗人:(李白)!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哪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
诗人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假借蝉的口气来写蝉,表面看来是蝉在自说自话,其实全部是诗人自己的心声.全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喻成蝉.全篇还采用双关的手法,从颔联开始,句句写的都是蝉,但句句其实又都是自己.那“玄鬓影”和“白头吟”,既是蝉,也是囹圄中的自己.那“露重”和“风多”既是蝉的境遇,也是自己的遭际.而结尾的蝉的一问,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声声呐喊.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唐)虞世南《咏蝉》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李商隐《咏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全部展开
(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唐)虞世南《咏蝉》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李商隐《咏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唐)李贺《南国十三首》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唐)来鹄《云》
千形万象还成空,影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宋)郑思肖《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收起
(宋)郑思肖《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4岁...
全部展开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14岁继母郝夫人卒。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52岁妾饶氏生子。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
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