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研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时,想证明这种液体到底是不是盐水,有几种方法?认为其中最好的方法是哪一种?为什么?2.为什么在水中能把一个人托起来,在岸上却托不起来?3.盐水选种是我国农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0:04:29
1.在研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时,想证明这种液体到底是不是盐水,有几种方法?认为其中最好的方法是哪一种?为什么?2.为什么在水中能把一个人托起来,在岸上却托不起来?3.盐水选种是我国农
1.在研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时,想证明这种液体到底是不是盐水,有几种方法?认为其中最好的方法是哪一种?为什么?2.为什么在水中能把一个人托起来,在岸上却托不起来?3.盐水选种是我国农民创造的一种巧妙的选种方法.在九百多年前的一本农书上,已经有关于盐水选种的记载.现有一堆小麦种子,你如何用盐水选种法将它们中的好种子,坏种子区分开来?请说出你那样做的理由.
1.在研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时,想证明这种液体到底是不是盐水,有几种方法?认为其中最好的方法是哪一种?为什么?2.为什么在水中能把一个人托起来,在岸上却托不起来?3.盐水选种是我国农
分目标有3个: 1、 科学知识领域目标:知道同样多的两种液体,哪一种重,上浮的力量就大.(感受物体沉浮与液体的关系) 2、 科学探究领域目标:(1)经历对物体沉浮现象的观察描述和解释的过程. (2)能制定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步骤,验证你的猜想,进行交流和评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在科学学习中能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大胆猜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导学达标的过程中,三个目标的达成并不是单独进行的.学生在感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关系的同时,学会了制定实验方法,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使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增长.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懂得了科学探究要坚持真理,不能迷信权威.因此,三个目标交织在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中.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自始至终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大胆打破了教材的局限,以大量有趣的亲历活动充实了教学过程. 学生观察到马铃薯在两个水槽中的沉浮现象,发现两个水槽里的溶液不同,但有什么不同?用什么方法研究?经加热发现1号溶液在玻璃片上留下白色粉末,这白色粉末是什么?教材直接道明是盐,然而要学生也一致认同,却有点牵强附会.而这节课,老师作了大胆的而有益的尝试,让学生各抒已见,然后一一试验,因此有了课堂上百花齐放的局面.加热了盐水、糖水、味精水,验证了这白色粉末是盐,然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盐水为什么能令马铃薯浮的问题.知道同样多的溶液,哪一种重,它的浮力就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糖水和味精水也能令马铃薯浮起来,原来也是这个原理.整个过程,学生经历了:实践、观察——猜想、试验——交流、探讨——验证、拓展,学生亲身参与、亲身尝试这些科学实践活动的时候,他们的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真正地动手动脑学科学.这些,都符合了《标准》所强调的科学教师应当用丰富多彩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有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叫做“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才可能积极主动地掌握科学信息——这是现代科学素养的具体表现!探究式学习贯穿这节课的始末.在提出两个水槽的液体有什么不同的时候,用什么方法研究?这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个难题.老师并没有说出来,而是通过学生讨论,探究,试验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纵观全课,老师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和“试验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生动活泼,体现了自主探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