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4 00:39:10
关于中秋节
关于中秋节
关于中秋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节日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中秋节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中秋食俗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饼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祖时,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中秋节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燃宝塔灯
明清时期,民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习俗. 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
抛帕招亲
山东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 中秋节
是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乞月照月爬月
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偷菜求郎
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光,往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后便预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台湾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之谚语.
窃瓜祈子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在湖南的其他地区,也有以瓜送子的习俗,与衡阳类似、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须是已经有儿女的人.他们先选中村里最恶的一户人家的瓜园,从园中偷一只大冬瓜,在瓜上画娃娃的面目,再用一节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送子人将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窝中,等主人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而丢瓜的人家一早起来便骂,据说,骂得越凶,将来生的娃娃越健壮.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儿女,便要儿女拜送子的人"干爹"、"干妈". 在贵州也有偷瓜送子的习俗.晚上偷瓜时故意让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骂,骂得越厉害越好.瓜偷来后,要为它穿上衣服画上眉,装成小孩的形状,敲锣打鼓,用竹舆抬送,送到无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须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然后陪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吃掉,认为从此便能怀孕了. 安徽歙县一带,中秋节时,大人们让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连娘带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极脏.用这种方式表示送子.有诗说:“送子中秋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
中秋博饼
在福建厦门,每逢中秋佳节临近,夜色阑珊中的厦门, 中秋节
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叮当声.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这一风俗的形成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据传是300多年前,郑成功屯兵厦门,每到8月15日月圆之时,满怀反清复明之豪气的将士们,难免有思乡思亲之情.为排解和宽慰士兵佳节思念家乡亲人之苦,郑成功的部下洪旭发明了一种博饼游戏,让士兵赏月博饼.郑成功亲自批准从农历13至18,前后6夜,军中按单双日轮流赏月博饼.这独特的游戏,后逐渐在民间流传和改进,成为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早年,博状元饼,多为亲友或结拜兄弟姐妹间大家出钱,购买一二会月饼,共同博之,谁得“状元”,来年中秋节要赠送一会给大家博.其中有人生男孩的要送两会.这样,年年有增无减,会饼越来越多,只好再分开两独立组.一般家庭由长辈主持,每年买一二会,全家围成一圈博之.
客家习俗
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但客家人始终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又在发展民间饮食文化,而中原遗风始终不变.
走月亮、走三桥
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所谓走三桥者,明显度厄之味在.
祭月、烧香斗
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香的,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装饰.上海中秋节烧香斗的场面,向以南园为最盛.此外,城里城外许多大桥的桥堍都点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