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国演义】的人物的评价,要抒发情感,可以结合故事,别写生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20:38:29
对【三国演义】的人物的评价,要抒发情感,可以结合故事,别写生平!对【三国演义】的人物的评价,要抒发情感,可以结合故事,别写生平!对【三国演义】的人物的评价,要抒发情感,可以结合故事,别写生平!看《三国

对【三国演义】的人物的评价,要抒发情感,可以结合故事,别写生平!
对【三国演义】的人物的评价,要抒发情感,可以结合故事,别写生平!

对【三国演义】的人物的评价,要抒发情感,可以结合故事,别写生平!
看《三国演义》——品曹操之奸雄
历史如同一位包含经验的“老者”,每一代人都试图在他的身上找到一些可以参考的东西,但他们所得到的永远是一段新的历史,一段新的经验.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看曹操这个人物,而他身上那独有的“奸雄”也正是耐人寻味之处.
曹操是三国时期十分重要的人物,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都有详细的记述,前者作为史书,对人物的评论是十分少的,作者并无太多的个人观点从著作中体现出来.而后者作为小说,则加杂了许多个人的见解.《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遭受到作者不少的批判,并且给他加上了“奸雄”的称号,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许多人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看法.但小说并不是简单的加以丑化,而是从众多的细节中反映出来,作品中写到曹操谋刺董卓未成,亡命东行,途中误杀吕伯奢家属,后又故意将计就计杀了吕伯奢.这点将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奸诈性格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曹操“奸诈”的一面相对照的是关羽的“忠义”.作者在作品中极力推崇刘备,关羽这一方.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首先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明代,当时还是封建社会时期,思想仍停留在一味的推崇“忠孝仁义”的行为.而刘备,关羽作为与汉室正统有关的一些人,理所当然被人看作为正统,这样就得到了推崇.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无疑是篡位的另一种形式,自然而然地被作者所鄙弃.但作一个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曹操的奸诈背后有着雄才伟略,关羽的忠义背后也有着刚愎自用.由此可见,并没有什么完美的人物,只是多一些可赞之处,少一些可憎之处罢了.
曹操虽奸,而最终没有篡汉.一些人认为曹操这样的举动总算是守住了道德的底线.而另一些人却认为这恰是奸诈的体现,原因是“其子曹丕篡汉后,追封曹操为武帝,曹操早有所料,故不亲自篡汉,以免后世骂名!”但事实上曹操生前说过:“吾若有幸当为周武王.”说明曹操在谋划篡汉之时仍不忘要得的名正言顺.这是曹操身上特别的一点.
曹操以“求贤若渴,骄傲自大,足智多谋”三点最为突出.这三点也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基础.
“求贤”是历代君王成就霸业共同的一点原因,而在曹操的身上这一点也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独行其事之时,曹操不令人杀之,反而与之放行,实在是惜才爱才的表现.官渡之战时,曹操听闻许攸前来拜访,竟赤着脚亲自去迎,这又是何等的屈尊求贤,难怪许攸为曹操所感,于是献计使曹操断袁绍之粮草,一举平定了河北,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宋贤有诗云:“浩浩长江风浪生,当年赤壁夜交兵;负忠若不因黄盖,妙计何曾识孔名明.”赤壁之战之所以乾坤逆转,其中一半是由于曹操的爱才,对黄盖的过于信任所至.纵观曹操求贤的这一点,可以说是成也因才,败也因才.从一定角度来看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这两场著名的战役,竟都是由曹操求贤爱才所至,这一点的确耐人寻味.
“自负”是历代君王失败共同的一点原因,而在曹操的身上也有所体现.赤壁之战兵败后,曹操狼狈不堪地逃走了.逃至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此时还有几千名士兵.曹操见树木丛生山川险峻,仰面大笑曰:“周瑜无谋,孔明无智.若是吾用兵,在此埋下一军何如?”话未完,赵云杀出,曹军损兵过半.又逃至葫芦口,此时尚有近千名士兵,曹操又仰天大笑曰:“诸葛亮,周瑜虽有将才,而智不足也.若是吾用兵,在此埋下一军,纵然逃脱也不免重伤.”话未完,张飞杀出,曹兵混作一团.逃至华荣道,此时只有百余骑,曹操再次仰天大笑:“诸葛亮,周瑜虽足智多谋,吾笑其无能.若在次埋一伏兵,吾等皆束手就擒.”言未毕,关羽杀出……小说以曹操的三次仰天大笑,引出三次兵败,作者并没有直接加以评论,而是以士兵数的锐减,和曹操话语的细微变化体现曹操的自负,给人留下了充分的回味空间.在反复的品味中不禁让人觉得曹操的三次大笑显得是如此可笑,如同是在嘲笑自己的自大.曾有人这样说过:“骄傲自满是一个可怕的陷阱,而且这座陷阱是人们自己亲手挖掘的.”在此真的是很贴切了.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历史证明了曹操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自董卓以后,豪杰并起,曹操比袁绍则名微众寡,然而曹操却运用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坐拥天时之利为成功之本,击败袁绍.巧用离间计瓦解韩遂与马超的信任,而平西凉之乱.调虎离山,汉中破张鲁.这些都是曹操雄才伟略的体现.作为一代豪杰,曹操有着独有的奸诈,更有着超凡的才智,正是由于这两点共同汇聚在曹操,才“赢得”了世人独特的评价“奸雄”.
《三国演义》中还贯穿有“尊刘抑曹”的思想,推崇刘备的“仁政”与批判曹操的“暴政”是小说中反映的主线之一.在历史上曹操的确是一个实行“暴政”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残忍也被更深地刻画出来了.攻克徐州后屠杀徐州百姓,官渡之战时坑杀降卒,远征乌丸三郡时“屠柳城”.曹操的这些举动不犹让人感到有些冷血!而曹操之统一北方,诚有功于民,存鸿鹄之志,为社稷之事;千古烈士,确实敢当.然烈士非善士,攻黄巾,屠徐州,兴亡百姓苦,涂炭生灵.这亦是无奈之举.古之君王成大事者必劳民伤财,曹操欲要成霸业这也是必经之路.加以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性格特征,暴政非但没有让他处于劣势,反而在众人中取得了令人敬畏的声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曹操一代“奸雄”,有生之年,与群雄逐鹿中原,有包举宇内、并吞四海之宏图.然志未完,命已去!子孙不过三代位又被司马所篡,此皆因果循环呼?非也,乃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耳.他,惟才是用,号召垦荒屯田;他,南征北战,率军横扫中原;他,智能超群,明察邪佞忠奸,曹操诚可谓是历史天空中一颗耀眼、璀璨之星辰!(引用)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