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军故事要3个,每个最好8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6 17:31:38
中国红军故事要3个,每个最好80字左右.
中国红军故事
要3个,每个最好80字左右.
中国红军故事要3个,每个最好80字左右.
二万五千里长征
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员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倾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随军带上印刷机器、军工机器等一切笨重的器材,使部队行动迟缓,对于行军打仗极为不利.红军英勇奋战,连续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转移到湘江以西地区,但已损失过半.这时,蒋介石已察觉红军的前进方向是要到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立刻调集重兵,准备将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在这危急关头,中共中央接受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15日,红军攻占了贵州黎平,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通过决议,放弃向湘西前进的计划,改向黔北挺进.黎平会议是红军战略转变的开始.12月底,红军进抵乌江南边的猴场(今草塘).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猴场召开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会后,红军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于1935年1月7日占领遵义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指挥下,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忽东忽西,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方重兵之间.在贵州以西,曾四次渡过赤水河,使敌人疲于奔命.随后,出敌不意,南渡乌江,进逼贵阳,直入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5月顺利通过大凉山的彝族地区,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过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于6月14日在四川懋功、达维地区与从川陕根据地转移的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大主力会师后,6月26日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以便领导全国抗日运动的战略方针.但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战略方针,而主张向川康边界少数民族地区退却.由于张国焘的阻挠,使红军在懋功和毛儿盖地区停留一个半月,致使胡宗南得以重兵控制经松潘北去的交通要道,红军陷于被动地位.8月4日,党中央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了政治局会议,重申两河口会议确定的北上战略方针,对张国焘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鉴于松潘战役计划已被张国焘破坏,决定红军主力出敌不意,穿过草地,迅速夺取以岷州为中心的洮河流域,并依据这个地区东进,以便取得陕甘宁广大地区.毛儿盖会议以后,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率领,穿过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到达巴西地区,打开通向甘南的门户;左路军由朱德、刘伯承、张国焘率领,向阿坝地区开进.当左路军通过草地到达阿坝地区后,张国焘反党野心大暴露,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擅自率领左路军重过草地,向南退却到天全、芦山、大小金川等地,公然进行分裂红军的活动.张国焘还给右路军中的陈昌浩发密电,妄图以武力裹胁党中央和右路军南下.密电幸被右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发现,并报告给毛泽东同志.中央在巴西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采取果断措施,率领一、三军团组成先遣支队(陕甘支队)迅速北上,渡过渭水封锁线,到达俄界.1935年9月12日,党中央在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了张国焘分裂红军,违抗中央命令的严重错误.会议后,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迅速北上,攻占天险腊子口,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在长征途中,中央偶然得知陕北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9月27日,政治局常委在榜罗镇开会,决定放弃创造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计划,而把陕北作为革命的大本营.1935年10月19日红军抵达陕北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11月初,与由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红四方面军南下后,遭到国民党军队多次围攻袭击,被迫退向西康的甘孜一带.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二、六军团改称为红二方面军.其领导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坚决拥护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他们同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与张国焘进行了斗争,张国焘被迫同意与红二方面军继续北上.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虽然此时红军已不到3万人,但这是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极为宝贵的精华.
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用两年时间,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冲破国民党重兵的追堵,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7月12日 11:25 感悟“长征”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文化之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红军长征已过去了七十年,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着我们每一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饮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动力,在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为了把这感动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面对自己的先辈,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有没有忘记那些为我们打天下的革命先辈?
有人可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红军将领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里有饭吃,他们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抢.
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刻在那个洞口的碑上.
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也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
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让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如果要问我,纪念长征的感悟是什么?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七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遥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今天的纪念活动远远无法表达出我们对红军的崇敬之情.
继承长征精神,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让“三个文明”建设结出丰硕的成果,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赞同1035| 评论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第四个: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