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梁惠王篇 原文及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6:09:19
孟子梁惠王篇原文及翻译!孟子梁惠王篇原文及翻译!孟子梁惠王篇原文及翻译!寡人章  梁惠王曰:“寡人①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③,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

孟子 梁惠王篇 原文及翻译!
孟子 梁惠王篇 原文及翻译!

孟子 梁惠王篇 原文及翻译!
寡人章
  梁惠王曰:“寡人①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③,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④,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⑤:填然⑥鼓之,兵刃既接⑦,弃甲曳兵而走⑧,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⑨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⑩,谷不可胜食{11}也;数罟不入洿池{12},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13}以时入山林{14},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15}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16},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17},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18},勿夺其时{19},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20},申之以孝悌之义{21},颁白者{22}不负戴{23}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24}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25},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2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7}.人死,则曰:‘非我也,岁{28}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29},斯天下之民至焉.”
  [今注]
  ①寡人:寡德之人也,是人君自谦之词.
  ②尽心焉耳矣:“尽心”,犹言尽力.“焉耳矣”,是词终连用助词.有加强语义.谓于救荒之事已竭尽一己之力.按焦循《正义》:“焉耳当作焉尔.礼记三年问云:然则何以三年也?曰:加隆焉尔也.隐公二年公传云:托始焉尔.何休注云:焉尔犹于是也.然则此言尽心焉尔者犹云尽心于是矣.”
  ③河内河东:皆魏地.指黄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阳、济源、博爱一带,旧时通称河内.魏国的河东地,当今山西省西南部.
  ④加少加多:“加少”,是减少.“加多”,是增多.
  ⑤请以战喻:“喻”,本作谕,譬也.即比譬义.言请用战争为比譬.
  ⑥填然:“填”,音田.鼓音.“填然”,犹今之口语冬地.古时战争,击鼓则兵进,鸣金则兵退.
  ⑦兵刃既接:“兵”,械器.“刃”,刀.此句形容两军交锋状.
  ⑧弃甲曳兵而走:“甲”,是盔甲.“曳”,拖也.“走”,败逃也.此句形容败退情形.
  ⑨直:特也,但也.又直、特,古同声.
  ⑩不违农时:“{11}不可胜食:“胜”,读升,尽也.“不可胜食”,犹言食之不尽.下文“不可胜用”,即用之不竭.
  {12}数罟不入洿池:“数”,读促.“罟”,读古.“数罟”,细密网也.“洿”,音乌.“洿池”,深池也.
  {13}斧斤:“斤”,斫木斧也.古以刃直称斧,刃横称斤.
  {14}以时入山林:《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即以时也.依照一定之时日.
  {15}养生丧死而无憾:“养生”,是为生者得以谋生.“丧死”,是为死者得以安葬.“憾”,恨也.
  {16}五亩之宅:据赵注:此为一夫所授,二亩半在田,二亩半在邑,田中不得有木,恐妨五谷,乃于墙下种桑,以供蚕事.古代庶民皆衣帛.《周礼》云:“庶民不蚕者不帛.”可知老者不能衣帛.此言五十衣帛,含有养老意.
  {17}无失其时:“时”,诸牲畜孵化及之生育之时.“无失时”,言孕字不失时也.“字”,乳也.《说文》段注:“人及鸟生子曰乳.”
  {18}百亩之田:亦一夫所授.考古代井田:一夫一妇,耕耨百亩.
  {19}勿夺其时:言不可以徭役夺其农时也.
  {20}谨庠序之教:“谨”,敬也.有不苟义.今言“加强”.殷曰序,周曰庠,皆乡学之名.
  {21}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也.有“再三”及“反复叮咛”之义.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悌”通弟,顺也.“义”,作义理解.
  {22}颁白者:“颁”,同斑.老人头半白半黑者.
  {23}负戴:以背任物曰负,以首任物曰戴.
  {24}黎民:指百姓.
  {25}然而不王者:“然而”,是词之承上而转意.王引之云“犹言如是而”也.“王”读旺,往也.人民归往之也.人民为何归往,归依仁也.
  {26}检:敛也.有节制收聚意.
  {2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莩”通殍,饿死之称.“发”,发放也.发放仓廪以赈贷百姓.含有平粜救荒意.
  {28}岁:凶年.
  {29}王无罪岁:“无”,有勿义.言王勿要诿罪于年岁歉收.
  [今译]
  梁惠王说:“寡人对于国事,可算是竭尽心力了!河内遇着荒年,就将那少壮的百姓迁到河东去就食;又将河东的米粟,分运到河内来赈济.河东遇着荒年,也是这样做.看邻国的政事,没有像寡人这样的用心,但是邻国的百姓,未见减少,我国的百姓,未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答道:“王向来喜欢战争,现在就用战争来做个比喻.咚咚的鼓声响着,两军的刀剑已经交锋,那打败的,弃掉盔甲,拖着兵器就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就止住,有的逃了五十步就止住.这逃五十步的取笑那逃一百步的,说他胆子小,王以为怎样?”惠王说:“不可以的.只不过逃到一百步罢了,也同是一样的逃走啊!”孟子说:“若是知道这个道理,就不必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要想百姓增多,只要不耽误百姓耕种的时候,五谷自然吃不完了.细密的网罟,不要放进深水池内,鱼鳖自然吃不完了.斧斤必按照时令,才往山林里去斫伐,材木自然用不尽了.五谷和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是教百姓在养生送死方面都没悔恨,能教百姓养生送死都没悔恨,这就是王道的开始啊!使人人有五亩的住宅,宅旁的空地栽种桑树,这种桑树养蚕,五十岁的老人,就可穿绸帛了.饲养鸡犬狗彘,不要失误它们孕育生长的时期,七十岁的老人,平时就可有肉吃了.每家分配百亩的田地,不要剥夺他们耕种的时候,数口的人家,就不会受饿了.然后加强办理各级的教育,并且反复叮咛他们孝亲敬长之道,那花白的老人,就不致负戴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老人,穿绸食肉,壮年的人不会受冻受饿,像这样,百姓不归往他,是从来没有的事.现在狗彘反吃人所吃的东西,还不知道节制;路旁有饿死的人,还不知道发放仓谷来救济;百姓饿死了,还说:‘不是我的罪,是年岁荒旱.’这和用刀把人杀死,却说:‘不是我杀的,是那兵器.’又有什么不同呢?王别委罪于年岁荒旱,那么,天下的百姓,自然皆来归顺了.”违”,背也.“农时”,指春耕夏耘秋收之时.
(一)梁惠章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③,亦将有以利吾国④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⑤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⑥曰何以利吾家⑦,士庶人⑧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⑨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⑩,弑{11}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1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13}!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今注]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名■,惠,是谥号.本都安邑(今山西解县,夏禹故都),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
  ②叟:长老之称.
  ③不远千里而来:言不以千里之长途为远而来也.
  ④利吾国:王充《论衡》云:“夫利有二,有财货之利,有安吉之利.”《易·乾·文言》:“利者,义之和也.”安吉之利,即“义之和”,公利也.财货之利,则私利也.今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是问富国强兵之术,乃私利也.故孟子辟之.朱注:“此言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徇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谬,此孟子之书所以造端托始之深意,学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
  ⑤仁义:“仁”,是爱心.“义”,是正义.盖蕴之于内曰仁,发之于外曰义.“仁义”二字,是儒家以“德治天下”之主要思想.
  ⑥大夫:官称.三代官制,分卿、大夫、士三级.天子诸侯皆置之.
  ⑦家:此非家庭之家,乃卿大夫在其采邑内所设之机构.《左氏传·桓二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言诸侯受封于天子而有国,卿、大夫食采于诸侯而有家.
  ⑧士庶人:“士”,读书人.“庶人”,百姓.“庶”,众也.
  ⑨交征:朱注:“征、取也.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
  ⑩万乘之国:朱注:“乘,车数也.万乘之国者,天子畿内,地方千里,出车万乘.千乘之家者,天子之公卿采地方百里,出车千乘也.千乘之国、诸侯之国;百乘之家、诸侯之大夫也.”按万乘,本非诸侯之号,但以梁齐等国,时皆侵地广大,僭号称王,故曰“万乘”.
  {11}弑:下杀上卑杀尊也.
  {12}餍:满足也.
  {13}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朱注:“遗,犹弃也.后,不急也.言仁者必爱其亲,义者必急其君,故人君躬行仁义,而无求利之心,则其下化之,自亲戴于己也.”
  [今译]
  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你不怕千里遥远的路程来到这里,也将有什么富强方法,对于我国家有利吧?”孟子答道:“王何必说利呢?我看只有仁义就可以了.王如果说:‘怎样可以利我的国?’大夫必然要说:‘怎样可以利我的家?’士人和百姓也都要说:‘怎样可以利我的身?’到了这个时候,上要取下的利,下要取上的利,那国家就危险了.万乘的国家,有杀他的国君,必定是千乘的公卿;千乘的国家,有杀他的国君,必定是百乘的大夫.依照先王所定的成法:‘在万乘中取得了千乘,在千乘中取得了百乘’,这样,不能不算多了.如果人人轻义重利,那是不完全篡夺过来,绝对不会满足的.可是,没有重视仁爱的,还要抛弃他的父母,没有重视义理的,还要不急事他的君上,请王只要谈谈仁义就可以,何必要说利呢?”
[章旨]
  此章阐明治国之要道,当以仁义(蕴之于内曰仁,发之于外曰义)为依归.而为孟子建立儒家政治学说之张本.然亦实自孔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之旨来.
  又按孟子主民贵,故力谋人民乐利,他对义利二字,辨得极清楚,所以对各国诸侯绝不谈利,只言仁义.孟子所反对的利,只是自私自利的利,他所主张的仁义,只是全民享受最大的乐利.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出自:《孟子*梁惠王篇》,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寡人之于国也》。二、王何必曰利 出自:《孟子*梁惠王篇》上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