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以下引文:“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请回答:(1)上面引文曾被哪位皇帝用来比喻什么关系?(2)举出历史上“水能覆舟”的两个实例.2.结合唐太宗、武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7 00:43:42
1.阅读以下引文:“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请回答:(1)上面引文曾被哪位皇帝用来比喻什么关系?(2)举出历史上“水能覆舟”的两个实例.2.结合唐太宗、武则1.阅读以下引文:

1.阅读以下引文:“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请回答:(1)上面引文曾被哪位皇帝用来比喻什么关系?(2)举出历史上“水能覆舟”的两个实例.2.结合唐太宗、武则
1.阅读以下引文: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回答:
(1)上面引文曾被哪位皇帝用来比喻什么关系?
(2)举出历史上“水能覆舟”的两个实例.
2.结合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位时期用人方面的史实说明“得人者昌”的道理.

1.阅读以下引文:“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请回答:(1)上面引文曾被哪位皇帝用来比喻什么关系?(2)举出历史上“水能覆舟”的两个实例.2.结合唐太宗、武则
1.唐太宗李世民 比喻君民关系
2.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3..①唐太宗重用贤相房玄龄、杜如晦,重用谏臣魏征,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前期选贤任能,选拔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出现“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用人失当,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酿成“安史之乱”.②经验教训:完善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于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1(1)被唐太宗比喻君民关系
(2)商纣王的荒淫暴力而导致一朝的没落.

2 比如魏征等

1~~~是李世民 比喻皇帝和百姓的关系
2~~~...

1(1)唐太宗李世民 被唐太宗比喻君民关系
(2)商纣王的荒淫暴力而导致一朝的没落.
隋炀帝的荒淫暴力而导致一朝的没落
2 太宗时期 魏征,长孙无忌 褚遂良 重用贤相房玄龄、杜如晦等
玄宗时期 前期选贤任能,选拔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出现“开元盛世”;后期用人失当,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酿成“安史之乱”。
武周时期 重用狄仁杰
发展和完善了...

全部展开

1(1)唐太宗李世民 被唐太宗比喻君民关系
(2)商纣王的荒淫暴力而导致一朝的没落.
隋炀帝的荒淫暴力而导致一朝的没落
2 太宗时期 魏征,长孙无忌 褚遂良 重用贤相房玄龄、杜如晦等
玄宗时期 前期选贤任能,选拔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出现“开元盛世”;后期用人失当,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酿成“安史之乱”。
武周时期 重用狄仁杰
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收起

(1)李世民.君民关系
(2)比如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和“太平天国起义”,还有“武王伐纣”
二 唐太肿:魏征
五则添:房旋龄,杜如晦
唐玄宗:不知道

李世民,用来比喻君民关系
秦被刘邦灭亡 明被农民军李自成灭

1.阅读以下引文:“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请回答:(1)上面引文曾被哪位皇帝用来比喻什么关系?(2)举出历史上“水能覆舟”的两个实例.2.结合唐太宗、武则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焦,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体现唐太宗什么思想?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的意思.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说此话的用意是什么 舟所以比人君 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唐太宗意识到什么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遮,水能载舟,亦能覆帝” 唐太宗为什么这样评价?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 舟所以比人君 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是谁说的?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说的是谁说的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为什么要说这句话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水也能覆舟的意思是什么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蔗也..这句话被比喻成水的 黎蔗 指什么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话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