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第一堂初中语文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19:43:17
如何上好第一堂初中语文课?
如何上好第一堂初中语文课?
如何上好第一堂初中语文课?
一、学习要有科学的方法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很多,例如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先天遗传素质、后天身体状况、教师与家长教育水平高低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校园小环境与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原有知识基础好差以及智力、能力强弱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想学(目的态度);二是会学(学习方法). 可以说,所有学生在刚进校的时候,都是想学的.但是,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同是那几个老师所教,使用统一课本,入学时基础差不多,过了一段时间,成绩就会出现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初二年级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就是典型的例证.什么原因呢?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虽然开始个个想学好,但是有的会学,有的不会学.会学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越想学知识越增加,智力越发展,能力越提高,成绩越拔尖,形成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暂时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进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是可以赶上去的.如果任其发展,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会越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容易赶上了.那时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差,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厌恶、害怕甚至拒绝学习.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必将成为学习上的失败者.分析这两种学生的发展过程,前者走的是:想学——会学——更想学的路线,后者走的是:想学——不会学——不想学的路线.两条路线起点相同,分歧点就在学习方法上.
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对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确是至关重要的.
什么叫学习方法?就是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式或途径.只要在学习,就必然采用某种方法:这种方法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的?是主动学习掌握的还是无意之中形成的?对促进学习成绩上升、学习能力提高,作用是大还是小?只是没有想过,或虽想过但没有认真注意和研究罢了.通过调查和观察,就会发现,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上课前,有的学生对老师这堂课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坐等老师上课讲解,老师讲什么就听是什么,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显得呆板被动,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听课时有的放矢,对预习发现的难点、重点和关键的地方细听详记、思考理解,当堂掌握,在学习中较好地发挥了主体作用.同是预习,方法也不一样.有的看起书来,象是看小说似的,不大容易发现问题,更难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即使发现什么问题,也不停下来问个为什么,不去追根求源搞清楚;有的看书时动手又动脑,把新课中的旧概念、旧知识查个水落石出,对新课中的问题能理解的就当时弄通,弄不通的就记下来,等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听老师分析讲解.
课堂上,有的学生全神贯注,专心听讲;有的分心走神,瞌睡打盹.同是听课,有的象架录音机,全听全录;有的象个速记员,边听边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一大堆;有的以听为主,边听边思考,有了问题记下来;有的干脆不记,只顾听讲;也有的边听讲边划书边思考.同样是思考,有的思考当堂内容,有的思考与本课相关的知识体系,有的思考教师的思路,有的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的思路相比较.
下课后,有的学生抢做作业,作业一完,万事大吉;有的先回忆复习课上讲的内容,然后看书整理笔记,把教材充分理解掌握了,才开始做作业.有的课上未听懂,下课也不问,随它去了,玩得天晕地暗.
同样,在看参考书、做习题、阶段总结、考前复习以及考后分析等其它环节上,也都存在着种种不同的做法.
以上是从每个具体学习环节上看的.如果从学习整体过程上看,也是形式多样,方法各异.有的先预习后上课;有的不预习就上课;有的只重视上课,课后抄抄作业就算;有的课上未听好,课后一头钻进作业堆里面;有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也有的课前认真预习,课上专心听讲,课后及时整理,独立完成作业,按期做好阶段复习总结;还有的定有周密的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时间,科学地进行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总结,考试时胸有成竹,每考必胜……
以上方法是怎样来的呢?通过调查可知,来源与五个方面:(1)向别人学的;(2)自己摸索“悟”出来的;(3)同学之间研究切磋得来的;(4)老师断断续续指点的;(5)从某些书中受到启发的.不管从哪个方面得来的,难免是片面体会或“一孔之见”,往往属于经验型,带有片面性,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适用性.需要教者帮助找到一种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哪儿呢?近几年,笔者共问卷调查了一万多名(8000名初中生,2000名高中生,540名中师生)成绩较好的学生,并分别邀请其中成绩拔尖、学习有法的同学开了几十次座谈会,让他们介绍学法,总结经验,探求规律.大家倾向一致的意见是:每天六节课中的新授课,都要按照 : 预习——上课——整理——作业这四个步骤组成的环节滚动一次.一个章节结束,都要进行系统复习总结这一步骤,使每课时的小环环环相扣,形成整体,不仅如此,他们在每个步骤上都有许多具体做法和严格要求,对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也都有得力的措施.把这些做法、要求和措施集中起来,把前四个步骤称为环节,构成完成每一课时的学习不可缺少的四环,加上最后一个步骤,合称“四环一步”.按照这一过程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按每一环节和步骤上的科学方法去做,就称为“四环一步”学习法.
如果从一个阶段或一个章节来看,教师在教几个课时之后,一般要按章节,按单元把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复习总结一次,学生也往往要根据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进行复习总结,使自己的知识前后衔接,融汇贯通,达到系统掌握之目的.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过程应由每一课时的四大环节加上阶段系统复习总结这一必要步骤组成,“四环节”以上课为中心,每天必做;“一步”按章节,分单元进行.四环节一步骤节节相连,步步相通,构成了学习过程的有机整体.预习是起始环节.为上课扫清障碍,开辟道路,做好知识上的准备;上课是中心环节,既是预习的目的,又是对预习的检验,同时对下面几个环节起到关键作用;课后整理消化是中继环节,是上课的延续和加强,又为顺利做作业创造条件;独立完成作业是深化环节,既巩固前面的成果,又为阶段复习提供了典型材料;系统复习总结是贯通步骤,是对本阶段诸课时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提高与升华,又为转入下一阶段学习奠定了基础.“四环一步”缺一不可,否则,就使学习过程中断,破坏学习的连贯性和方法的整体性.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符合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过程,又与教师教的过程相配合,相辅相成,浑为一体,符合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二、认真预习 初步加工
预习,即课前自学.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一般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的过程.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课前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以前,先自学下一节课要讲的新内容;(2)阶段预习.指预习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范围往往是一章或几章,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才能进行;(3)学期预习.指开学前在假期里,把新学期的教材先自学一遍.这三种预习,一个比一个线条要粗.
课前预习有以下几点好处:
1.预习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
通过预习,必然会有部分内容弄不懂.为什么看不懂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旧知识,也可以说没有掌握好新课的预备知识.预习就象“火力侦察”,可以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绊脚石”.这样,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就会很顺利.有的学生之所以听讲效果差,有一条原因,就是没有准备好听课前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给听课带来了各种困难,很难做到当堂理解.结果上课时间被白白浪费.而预习,就可以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例如,课前预习到初一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一节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就是求这个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它的一般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一定要注意当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如果不预习,上课时老师又不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直接讲“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的内容,有的同学就会听不懂.如果停下来,去问同学或查书,就会耽误了听课,结果,一步掉队步步掉队,再听也接不上了.这节课可能弄得心烦意乱,毫无成效.如果在预习过程中及时补上旧知识,上课听讲,接受新知识就会比较顺利.
2.预习可以提高听讲水平.
一般说来,预习不可能把新教材全都理解了,总会遗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盼着上课时解决.这样听讲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讲效果好.比那些老师讲什么听什么、主观上没有思想准备、没有重点、没有具体目标的学生,要主动得多.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已经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看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或同学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或同学高明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自己还有哪些理解不够的地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假定书上有一道题,有A、B、C三种解法,你预习时掌握了B种解法.课堂上老师把问题提出后,你就会胸有成竹地期待着,看老师或同学是怎样做的.如果有同学用C种方法解时,就可以举手提出你的B种解法,因为你的解法比较高明,教师、同学都会向你投来赞赏的目光,你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感.如果那个同学也用B种方法解,你会因为与他不谋而合而高兴.如果老师在总结同学们的解法之后,提出了A种解法,你就会感到惊喜不已,心中有顿开茅塞、别有洞天之感,佩服老师高明,更加虚心向老师学习,拍脑袋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一步,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起今后预习的欲望.可见,预习后上课不是没事干,而是听有重点,看有“门道”,学有目标,重在思考.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掌握新知识,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果先不预习,不管用哪种解法解,都认为对,不会产生上面的情感体验,印象淡薄.由于盲目的听课,听和记本来就够紧张的了,哪里还能够匀出精力来思考理解?更谈不上与教师同学比较思路了.
3.预习可以提高笔记水平.
由于预习时看过课本,所以老师讲的内容及教师板书,书上有没有,心里一清二楚.凡是书上有的,上课可以不记或少记,也可以留下空白待课后记.上课时,着重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这样做,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不知教师板书的内容书上有没有,从头抄到底,顾不上听课,更来不及思考,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后来翻翻书,原来许多内容书上都有,根本用不着抄.着种盲目性的听课,大大影响了听课的效果.
那么应该怎样预习呢?
一是要妥善安排时间.最好在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应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新讲课的科目进行重点预习,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二是要明确任务.预习总的任务是要先感知教材,初步处理加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具体任务,要根据不同科目、不同内容来确定.一般有:(1)巩固复习旧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记下来.(2)初步理解新课的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向前跨进了多远?(3)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4)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以记下来,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问.
三是要看、做、思结合.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一查,需要想的就想一想,需要记的就记.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做好预习工作,还要注意几个问题.如果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变方法,先预习后上课,一下子全面铺开,科科课课都搞提前预习,时间就会不够用,弄得十分紧张,质量也未必能够有所保证.
解决的办法是: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等尝到甜头,取得经验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展开.二是预习应在做完当天作业之后进行.时间多时,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否则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没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前面讲过,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四个环节组成了每课时的一个圆环,只有当前边一圈滚过之后,方才能滚下面的一圈,不能因重视一个环节而打乱了圆环滚动“轨迹”,影响其它环节的运行.三是学习差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花大量时间补缺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时间预习.其实,这种同学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不预习”上,因为前面一个圆环“欠债”,而影响了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这些同学在短时间内要多吃些苦,在完成每天学习任务之后,加班个把小时预习.这样做虽然费了时间,但上课能听得懂,减少了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花在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也可以减少许多,时间一长,运转正常了,学习的被动局面改变了,就不需要再加班了.四是根据学习的惯性理论,在各门学习成绩都很好的情况下,有特殊原因,时间太紧,对自己擅长学科也不一定要课课预习,不是重点、难点的章节也可以不预习.思路照样联系得上,好象铁轨上留有缝隙,火车照样通过一样,但是距离不能太远,否则就会造成“翻车”.
经过以上两讲的学习,同学们心里都应该心里有数了,根据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和学习习惯,赶快给自己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吧,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节是什么课啊? 我那时候是 这不是一颗流星, 讲得特好.
第1堂语文课一定要认真对待.如果老师让自我介绍,你一定要主动发言,而且内容一定要精彩,一定要在第一节课让老师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可不能让其他同学先入为主了啊!!!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