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活新变化中国有哪些变化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21:57:18
中国生活新变化中国有哪些变化啊?
中国生活新变化
中国有哪些变化啊?
中国生活新变化中国有哪些变化啊?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十分令人瞩目的现象,就是电子信息技术和种类繁多的电子产品,广泛渗入国防、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产、科研、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是与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近20年来,电子工业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看下面的几组数据:
--电子工业总产值:1979年81.3亿元,1998年预计实现电子工业总产值4800亿元,19年增长了58倍,平均年递增23.9%;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也从1978年的1.4%,上升为6.5%;
电子工业利税总额:1979年3.4亿元,1998年230亿元,19年增长66.6倍,平均年递增24.8%;
--电子产品出口:1980年电子产品出口额只有1000万美元,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预计1998年出口额可达到300亿美元(海关统计),18年增长3000倍, 1996年出口21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14.4%,成为拉动我国出口的增长的支柱产品.
--电子产品结构:电子工业投资类、消费类、元器件类三大类的比重:1980年为17:22 :61;1990年为14 :53 :33;1998年10月变化为38.8 :32.6 :28.6.投资类产品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动力,从以元器件为主,到消费者类为主,再到投资类产品为主,樗着我国电子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为四化服务能力大为提高.
--主要电子产品生产与供应:据对当前生产的20种主要电子产品统计分析,1988与1980年相比,有13种是当年不能生产的新增产品,有7种继续生产的产品,年产量也分别增长了几十倍到几百倍(如彩电增长780倍).当时进入家庭的主要是收音机,单录机、彩电都是稀罕东西,现在从彩电、冰箱到家用电脑,从VCD、高档音响和种类繁多的小家电,已成为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用品.程控交换机、高档微机、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高科技电子产品研制生产,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为四化建设和信息化提供装备的能力,有了得大提高.
--电子工业在世界的排位:1980年,中国电子工业在规模排在世界国家和地区的第 位,现在已居第 位,成为世界电子工业大国.
--电子工业的建设与技改投资:电子工业的取得如此巨大成就,但是从国家的投入看却是很小的,"六五"期间完基建和技改投资87.3亿元,占国家总投资的1.1%;"七五"期间完基建和技改投资114.29亿元,占国家总投资的0.7%."八五"期间完成基建和技改投资340.1亿元,占国家总投资的0.5%.三个五年计划合计国家对电子工业的基建和技改投资575.69亿元,不及国家对有的产业一年乃至一个项目的投资.
从这些令人瞩目的数字告诉我们,电子工业是个实现高速发展的产业,是个以低投入实现高产出产业,是个对既对推进四化建设又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产业.电子工业的辉煌成就,令国人振奋,使业界自豪.我们可以豪迈地向全国和世界宣称:20年改革开放,中国电子工业实现了历史的跨越!
中国电子工业的成就,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电子工业历届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改革开放20年的进程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铁映、邹家华、胡启立在内的七位老领导,先后担任电子(机械电子)工业部部长,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带领电子工业广大干部职工,不断开拓进取,出色完成了每个时期的战略任务和发展目标,谱写了各有千秋的历史篇章,共同造就了今日的辉煌.
回顾20年的电子工业的发展轨迹,有以下几项重大决策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对电子工业改革与发展全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电子工业在总体上或某些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腾飞.
一、产业发展模式从以军为主,转向军民结合、以民为主
中国电子工业是因国防建设的需要建立起来的,特别是原电子工业部的直属企业,从其建立之日起,长期坚持"以军为主"的方针,不生产或很少生产民品.60年代初生产民用电子产品曾被批评为"不务正业",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一伙提出"四机部只管军用",更加严厉地限制了部直属电子企业的民品发展.70年代,尽管提出了 "军民结合,以军为主,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等口号,但因从部的领导机关到军工企业,对过去因搞民品受到的种种批评和指责都心有余悸,所以部属企业发展民品仍一直迈不开步子,民品产值长期在占电子工业总产值20%左右徘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全国电子工业的民品产值提高到78. 4%,而作为电子工业主力军的部直属企业,民品仍然只占27%,其中雷达和指挥仪企业分别只占7.3%和1%.随着军品定货连续大幅度下降,以军为主的企业任务严重不足,又没有发展民品,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军工企业的困境,四机部作出了加快向民用转移,大力发展民品的决策.1980年10月,召开部属企业民品工作会议,钱敏部长针对企业把民品当成渡难关的"权宜之计",怕重犯"不务正业"的"历史错误"的思想,提出当时的主要矛盾是民品没搞上去,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和电子工业的实际情况,电子工业"不再强调以军为主".这一观念的提出,冲破了军工企业搞民品是"不务正业"的思想束缚,促使军工企业打消了顾虑,提高了发展民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要我搞民品"走上了"我要搞民品",这一政策的重大转变,是电子军工企业自1980年民品得到迅速发展的关键.
1981年成立国家机械委,电子工业由军口划归民口,四机部更名为电子工业部.江泽民同志1982年到电子工业部工作,为电子工业"保军转民",加快民品发展作了大量工作.从而,使电子工业的发展模式较快地从以军为主转向了以民为主,从主要为军工服务转向全面为四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这一历史性重大变化的成效表现在:
1、结合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使骨干军工企业迅速形成民品生产能力.1980年开始发展民品时,军工企业大都是"找米下锅",以辅助车间搞一些落地灯、靠背椅之类简单产品.自"六五"计划开始,利用开放的有利条件,引进国外适用技术,对重点军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使这些企业建立起各种民用电子产品生产线,有了各自的支柱产品,并实现了大批量生产.如长虹机械厂生产的"长虹"牌电视机,黄河机械厂生产的"黄河"牌电视机、电冰箱,长岭机械厂生产的"长岭-阿里斯顿"电冰箱,长江机械厂生产的"蝙蝠"牌电风扇,长风机械厂生产的"长风"牌洗衣机等等,成为生产民品的骨干企业.到"六五"末,所有的军工电子企业基本都转到了以民品为主,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保持了行业主力军的地位.
2、对三线企业搬迁调整,使之摆脱困境,提高了生存与发展能力.电子工业到1981年用于三线建设的预算内投资35.7亿元,占同期国家对电子工业总投资的64%,共建设三线企业124个,占部直属企业数的70%.同时各省市还建设小三线企业533个,占地方电子企业的19%.虽然国家对这些以军为主的三线企业实行了免税、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多数仍处于困境.1981年部属企业37个亏损,34个是三线企业.因此,电子工业部在积极调整三线企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民品的同时,根据国家的政策,积极抓了在原址难以继续生存企业的调整搬迁,确定"六五"期间搬迁64个单位,总概算10.63亿元.到1990年搬迁了53个单位.据对15个迁建改造企业统计,从1984年迁建到199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5.9倍,利税增长5倍.经过搬迁大多数企业提高了生存发展能力,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3、推进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电子工业部有50多个直属研究所,大都是围绕为国防尖端和军工配套建立起来的,也在军转民过程中,相应调整了服务方向,许多研究所建立了以研制开发民品为主的科研开发型的公司,相当一部分研究所进入沿海特区建立外向型开发机构.同时,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由过去无偿转让走上商品化.目前,许多电子研究所已发展为科工贸一体化的高科技企业集团.部属48个研究所有经济实体204个(其中中外合资合作企业37个),全年总收入140021万元,利润4125万元,纳税2232万元,出口创汇751万美元,其中民品产值46710万元,利润2881万元.使科研单位从单纯为军工服务走上经济建设主战场.
现在,电子工业的民品产值已占总产值的97%以上,真正做到了以民为主.这是电子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实现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狠抓电子产品质量,增强产业发展基础
1980年,电子元器件工业产值占整个电子工业总产值的61%,但因技术性能低,品种不齐套,产品质量差,却不能保证整机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整机的质量.广大用户对电子产品质量很不满意.当时人们用上演的几部电影片名--《看不见的战线》、《多脑河之波》、《今天我休息》等来讽刺批评电视机有声无象、不稳定和不显像等质量问题.提高电子元器件的质量,是当时一个极待解决的问题.中央领导同志在听取电子工业情况汇报时强调指出:"重点抓好电子元器件的生产".1982年6月,张挺部长主持召开了电子元器件工作会议,重点研究了如何把电子元器件搞上去问题,此后抓了八个方面的工作:1、结合引进建设了若干个现代化元器件企业;2、进行调整、联合、改组,结合引进进行技术改造,形成了一批元器件骨干企业;3、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对军用元器件开展"七专质量控制管理"(即:专人、专机、专料、专批、专检、专筛、专卡);4、以第五研究所为基础建立高可靠研究中心,在企业建立了若干条高可靠生产线;5、推行了国际标准;6、调整结构,迅速扩大了显象管、集成电路等短线产品的生产能力;7、与原材料部门配合抓了基础产品所需元材料的试制与生产;8、抓了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仪表的开发和设计制造.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到80年代中期,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和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工作有很大进展,已基本能保证整机生产大幅度增长的需要和性能要求.经过"八五"以来的努力,
三、提出"十八字"总任务,经济发展从低迷步入高速腾飞
1983年6月,江泽民同志任电子工业部长,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总是站在战略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接任后立即组织专家研究加快电子工业发展的战略.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党组扩大会议,就如何加快我国电子工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在统一思想,取得共识后,于1983年10月31日,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上报了《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工业的报告》,阐明了电子工业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电子工业的发展目标与方针措施,反映了电子工业发展需要国家支持和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这个报告,实际上成为当时和以后几年指导电子工业改革与发展的行动纲领. 在这个报告中,提出 了电子工业的发展目标:"到2000年电子工业力争年总产值比1980年翻三番(平均每年增长10.9%),达到800亿元,使其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1.4%提高到3%左右,基本适应四化需要;主要产品和生产技术达到国际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这就是"翻三番"、"超十年"(科技发展水平超前十年实现国家确定的2000科技发展目标).在当时,不少同志认为这个目标定得太高,难以实现,是江泽民同志拍板定下来的. 1984年2月,召开电子工业厅局长会议,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打基础,上水平,抓质量,求效益,翻三番,超十年"的十八字总任务、总目标.
电子工业"十八字"总任务、总目标是建立在对电子工业形势和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基础上的,是电子工业发展总体战略的概括.提出后,很快在全行业传播开来,不但广大电子企事业单位家喻户晓,而且在其他行业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我国电子工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动员、指导与促进作用.凡是江泽民同志任部长时在电子工业部工作过的同志,至今对仍对此记忆犹新.
江泽民同志不但自己在指导工作重视经济技术研究,还就此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要求,指出:"我们不能光凭经验指导工作,要站得高,看得远,就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要做到这一点,领导部门就要摆脱一些具体事务,组织力量把技术经济研究和政策研究搞好,搞好宏观决策".为此,在他的提议下,成立了电子科学研究院,加强了政策研究室,并要求有些行业也要成立技术经济研究中心.
正是由于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高屋建瓴的战略部署,唤起广大干部职工为电子工业奋斗的激情,使电子工业在他任部长的期间,从"六五"前两年相对低速的增长(产值增长率分别是7.9%和0.16% ),实现了高速腾飞(1983-1985年增长率为30%、47.6%、33.5%),1983年,提前两年完成"六五"计划最后一年产值利润指标,1994年产值和利润实现同步增长,都比1980年翻了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成为电子工业发展最好的时期.
四、从努力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入手,实现电子工业发展良性循环
在"六五"军转民过程中,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走的是以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主的路子.对此,当时存在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元器件是电子工业发展的基础,应重点发展;有的认为,投资类电子产品代表着电子工业的技术水平,是为四化建设服务能力的大小的标志,应优先发展;也有的主张优先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1986年1月召开电子工业领导干部工作会议,根据"六五"期间的实践和对"七五"时期的市场预测,对此作出了结论性的回答,把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促进电子工业实现良性循环,确定为"七五"产业发展的主要战略.李铁映部长在会议总结时指出:"从努力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着手,建立效益型的机制,是电子工业的主要途径."
确定"七五"期间电子工业发展从消费类电子产品入手的依据是:1、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工业经济良性循环的条件,取决于生产与市场的平衡,据当时预测,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基本解决温饱,开始向小康生活发展,消费市场正在进入成长期,估算到1990年消费类电子产品产值将上升到300亿元,五年累计上缴利税100亿元以上,回笼货币800亿元.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电子工业效益型良循环的建立,资金的自我积累,主要取决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发展程度;2、符合人民物质文化的需求.社会主义国家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增长的需要,消费类电子产品联系着千家万户,是人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普及教育、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现代化工具;3、元器件、集成电路70-80%的市场要靠消费类电子产品,从消费类电子产品入手可以带动基础元器件产品的发展;4、投资类电子产品尚无广阔市场需求.投资类产品市场取决于国民经济各部门采用电子技术装备的需求和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水平,从当时各部门的情况看,技术改造大都着眼于引进,对应用国产电子技术装备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形成显在市场还要有一个过程;从电子工业自身看,技术落后的投资类产品正在逐步淘汰,发展新一代投资类产品又需要大量资金,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从发展消费类产品入手,增加自我积累也是为以后发展投资类产品创造条件.
"六五"和"七五"计划期间的实践证明,从优先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入手的决策的正确的.主要表现在:1、促进了电子工业迅速发展."六五"期间电子工业平均年增长23.3%,而以广播电视为主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增长率为31%,1985年产值达到143.9亿元,占全国电子工业总产值的50.3%;"七五"期间消费类电子产品产值平均年递增19.65%,1990年达到352.88亿元,占电子工业总产值的52.4%,可见消费类电子产品对电子工业发展所起的巨大的推动作用;2、带动了电子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六五"期间,电子工业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20041元/人,资金利税率26.9%,人均利税3489元,而广播电视产品却分别为35934元/人、34.1%和5300元,均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七五"期间也同样如此.以彩电为例,据对57家定点彩电企业统计,10年完成利税92.47亿元,是十年中投资的8.8倍,这说明消费类电子产品效益高,对电子工业积累资金发挥了重大作用;3、由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发展,不但为元器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带动了元器件产量大幅度增长,而且促进了元器件质量的提高;4、为扩大电子产品出口创造了条件.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发展,电子出口产品的结构从过去原材料、元器件为主转变为整机为主,口额大幅度增长,1985年,出口额2.74亿美元,比1980年增长了26倍多;1990年增长到37.87亿美元,又比1985年增长了12.8倍,其中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68%;5、丰富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到1990年,累计提供黑白电视机11440多万部、彩色电视机4758.6万部、收录机14790多万部、收音机24743.7万部,还提供了大量洗衣机、电冰箱、电子琴等家用电子产品,活跃了市场,保证了供给,回笼了货币,许多80年代初只有少数家庭拥有的稀罕东西,变成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用品;6、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发展,对于电子工业走向集约化大生产,掌握现代化大生产技术,学会现代化管理,促进规模经济形成方面,也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五、认真贯彻国家优惠政策,支持四项高新技术产品优先发展
1986年10月国务院112次会议,听取了电子工业部李铁映部长《关于我国电子工业发展方针与战略若干思考》(考察美国电子工业的报告)的汇报后,认为加快我国电子工业任务艰巨,各级政府应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持.并决定把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软件和程控交换机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在"七五"期间对这四个行业实行如下优惠政策:免征产品税;减半征收所得税;免征关键设备、仪器的关税;按销售收入提取百分之十的研究开发费;对重大引进工程项目免征进口税.为了招聘优秀人才,允许在试办的小型创业企业中,实行工资从优的政策.另外国家还决定,在"七五"期间每年拔付1亿元电子发展基金.
"七五"期间实行的这些优惠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享受优惠政策的235家企事业单位,1990年销售收入、利润和上交财政收入,同1986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32%、189%、29%,并且在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涌现出一批有相当实力的高新技术公司,如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联想计算机集团公司、浪潮计算机集团公司、太极计算机公司.据测算,到1990年共得到的优惠资金8亿多元,利用优惠资金共添置科研开发专用设备仪器5000多台(件),开发产品3000多项,加快了电子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利用电子发展基金4.6亿元,建立科技开发试验与生产线2000多条,提高了科研、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推进了技术进步,促进了电子工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一些高新产品领域形成了规模经济.
六、大胆利用外资,努力扩大出口,坚持以外促内,加快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电子工业一直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振兴电子工业的重要方针.1980年就成立了中国电子技术进出口公司(1985年更名为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迈开了对外贸易的新步伐.进入"七五"计划期,进一步提出:"走向世界,努力扩大电子产品出口,创造更多的外汇,形成大进大出的局面"的指导思想.进入"八五"计划期,特别是新电子部成立后,把开展国际贸易合作,扩大电子产品出口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胡启立部长提出了"市场导向,内外结合,以外促内,加快发展"的总体战略,把利用国外市场摆在了战略位置,强调要把国内国外看成统一的大市场,只有进入国际市场,才有能力更好的占领国内市场.
国家对于电子产品出口十分重视和支持.如在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成立时,给予了三年利润不上交、出口创汇全额留成的优惠.电子工业自身依照国家政策,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1、建立出口基地,扩大外贸自主权.1990年时已建立出口基地36个,扩大外贸自主权企业98个;2、大力发展"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制造、补偿贸易),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举办"产品出口企业",1995年电子三资企业达到10246个,其中大部分是加工企业;3、扶持外贸企业发展,建立对外贸易主渠道.以电子工业进出口总公司为主体,形成外贸主力军.4、向大型出口企业集团迈进,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1995年3月以中电总公司为核心成立了由308个成员单位组成的中国电子进出口集团."九五"期间,计划重点扶植具有规模经济生产、科技开发、进出口业务综合型的,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外向型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到2000年建立起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00家,中国电子进出口集团进出口额达到50亿美元,其中出口30亿美元.形成强大的电子外贸大军.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电子产品出口突飞猛进.1980年前电子工业系统出口额只有1000多万美元,连同轻工、机械等经营电子产品出口的公司,合计出口额也只有2200万美元."六五"出口迈出了较大的步子,进入"七五"有了更为迅速的发展,据电子、轻工、机械三个进出口公司统计,1986年出口2.7亿美元,1987年为6.7亿美元,1988年为10亿美元,1989年达到12.7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57%.据海关统计,1990年出口额为37.87美元,1995年达到165.3亿美元,平均年递增34.3%.1996年达到2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04%,1997年出口额269.29亿美元,增长25.26%,已成为我国主要出口产品.计划到2000年电子产品出口额达到400亿美元以上.
开展国际合作,大胆利用外资,是国家的战略决策.我国《关于鼓励外调商投资的决定》中提出,对外商投资的"先进技术企业"、"产品出口企业"给予特殊优惠,因为电子项目大都为"技术先进"、"产品出口",可享受特殊优惠,对外商有很大的吸引力,各地的开发区也把电子作为引进外资的首选产业,电子工业的历届领导,对此也都积极鼓励和支持.因而,电子工业是利用外资比较多的部门.据有关资料的统计和估算,1986年上半年,约有三资企业150个左右,实际利用外资约2亿美元;1988年底,有三资企业536个,利用外资金额6.07亿美元;1991年有三资企业2846个,利用外资金额25.02亿美元;1993年,三资企业达到5000家,利用外资金额41.6亿美元;1994年,三资企业8000个,利用外资合同金额7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0亿美元;1995年,三资企业达到10264个,累计利用外资合同金额9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0亿美元.据外贸部对6508家电子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统计,到1997年底,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57.6亿美元,际利用外资已达116亿元美元,超过国内"六五"以来电子工业建设投资的总各和.
利用外资、 举办三资企业,对我国电子工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了显著效果.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
1、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资金短缺,长期以来对电子工业投入不足,制约了它的发展.通过引进外资,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国内投资的不足,为电子工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中,国家与地方对电子工业基建技改的总投资累计近600亿元,同期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0亿美元,如按平均汇率1:6计算,为420亿元,相当全部投资的70%左右.成为电子工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电子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促进了大公司的形成.从对电子百强企业的发展历程的分析,可以清楚看到三资企业对大公司的发展所起的重大推动作用:一是早期举办的三资企业,发展壮大为大公司.如深圳的华强、康佳,福建的福日、厦华、厦新等电子有限公司,80年代初合资时,投资只有300万左右,经过十几年来的有效经营和双方的增资建设,现都已发展成为几亿乃至几十亿销售额的国内著名大公司;二是有的合资企业投入大,起点高,建成投产后即成为在全国名列前矛的大公司.如北京松下显像管、北京国际交换系统、南京华飞彩色显示系统、安阳彩管玻壳等一批在"八五"后期和九十年代建立的大型合资项目,投资都在几千万乃至亿美元以上,建成投产后很快就进入百强企业行列;三是以国内资本为主体的大公司,也借助外资求发展,扩大自己的实力.如上广电股份公司,已开办合资企业25家(不包括与索尼洽谈中的合资项目),总投资29413万美元;南京熊猫集团,直接引进外资4227万美元,总投资1.5亿美元,建立了南京爱立信通信、南京双强计算机、南京乐金熊猫电器、南京夏普电子四个有限公司.进入电子百强的三资企业,1987年仅3家,1995年已达到了17家.
3、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电子领域的合资合作企业大都比较成功,效益较好.如在全国第五届十大最隹合资企业中,电子就占四家.从一些重点省市的情况看,三资企业已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电子工业的经济效益主要靠三资企业的支撑.1995年在电子工业实现利润最高的前10名电子企业中,三资企业占5家,其中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实现利润15.37亿元,名列第一,北京松下彩管有限公司4.92亿元.上海1995年投入生产的合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4.4亿元、利润8.6亿元,分别占全系统的62.1%和73.2%.
4、促进了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利用外资、开展合资合作中,许多项目对提高我国电子企业的生产技术与产品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最普遍的是带入和引进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br>参考资料:电子工业改革开放20年的辉煌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