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红军的话和赞美红军长征精神的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22:23:14
赞美红军的话和赞美红军长征精神的话赞美红军的话和赞美红军长征精神的话赞美红军的话和赞美红军长征精神的话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当4支红色大军在70年前的那个十月胜利会师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所

赞美红军的话和赞美红军长征精神的话
赞美红军的话和赞美红军长征精神的话

赞美红军的话和赞美红军长征精神的话
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当4支红色大军在70年前的那个十月胜利会师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这些红色战士,不仅谱就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伟大史诗,而且铸就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
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边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无论是吃不上饭的放牛娃,还是胸怀报国志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年近花甲的老同志,还是柔弱刚强的女战士,都被凝聚到了这支红色队伍里,都被这种精神所感召、所激励.正因如此,湘江血战中的红军将士在成片成片的战友倒下后,又如同潮水般补充上去.正因如此,雪山草地中被饥饿和疲惫逼至生理极限的人们沿着战友的遗体形成的路标顽强前行,最终走出死的沼泽,迎来生的希望.
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长征精神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从跟随红二方面军进行部分长征的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到千里迢迢来陕北记录长征的美国记者斯诺,从80年代重走长征路的索尔兹伯里到今天仍在这条路上跋涉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因为各种初衷而开始关注长征的外国人在走近这段历史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优良作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红军长征
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

全部展开

红军长征
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 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