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7:28:36
邓小平故事邓小平故事邓小平故事春天,是植树的季节;3月12日,是植树的好日子.当又一个春天来到的时候,当又一个植树节到来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邓小平爷爷说过的那句话:“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故事
邓小平故事

邓小平故事
春天,是植树的季节;3月12日,是植树的好日子.当又一个春天来到的时候,当又一个植树节到来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邓小平爷爷说过的那句话:“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20年,坚持100年,坚持1000年,要一代一代永远传下去!”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同志是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倡导者和带头人.1979年的春天,他对工作人员说:“植树节快到了,我们家每人至少要栽三棵树,要包栽包活.”植树节那天,他带领全家人到京西玉泉山种下一株株松柏.之后,不仅在北京,全国各地都先后留下邓小平同志植树的身影.每年植树节,他身体力行,坚持了11个春秋,一直到他85岁高龄,古今中外很少有这样的人.

在邓小平家附近,有两块高3米、宽1米的石碑,立在两个巨大的石乌龟背上。这是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两名广安籍高官邓时敏和郑人庆的功绩而赐造的。当地老百姓对它十分敬畏,谁也不敢去碰它、摸它,免得招来祸灾。
有一天,邓小平和村里的一群小伙伴玩耍到这里,看着巨大的石乌龟,他眼珠一转,招呼小伙伴们:“我们爬到乌龟背上去玩好不好?”别看小伙伴们平时都挺听从邓小平的,可这时却吓得纷纷往后退着说:“我可...

全部展开

在邓小平家附近,有两块高3米、宽1米的石碑,立在两个巨大的石乌龟背上。这是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两名广安籍高官邓时敏和郑人庆的功绩而赐造的。当地老百姓对它十分敬畏,谁也不敢去碰它、摸它,免得招来祸灾。
有一天,邓小平和村里的一群小伙伴玩耍到这里,看着巨大的石乌龟,他眼珠一转,招呼小伙伴们:“我们爬到乌龟背上去玩好不好?”别看小伙伴们平时都挺听从邓小平的,可这时却吓得纷纷往后退着说:“我可不敢,听大人们讲,这神碑是摸不得的,碰了它,会生病的。”可邓小平却坚决不信这个邪,他说:“一个石头打的乌龟有那么神吗?我不信,你们不敢爬,我去爬?”果然,邓小平在小伙伴惊恐的眼神中爬了上去,并高兴地对站在下面目瞪口呆的小伙伴们说:“真好玩?真好玩?”后来小伙伴们看邓小平也没招来什么病灾,也纷纷大着胆子,爬上去玩耍。

收起

邓小平戒烟的趣事还有一例:1988年3月25日至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一天下午,大会选举国家领导人。在主席台上就座的邓小平投过票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便习惯地点燃了一支香烟吸起来。坐在台下大厅中间的一位代表看见了,便对坐在旁边的另一位代表说:世界无烟日刚过,全中国全世界都大力宣传吸烟危害健康,小平同志为什么烟瘾这么大,开大会还吸烟呢?于是商量后决定向邓小平提出意见。

全部展开

邓小平戒烟的趣事还有一例:1988年3月25日至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一天下午,大会选举国家领导人。在主席台上就座的邓小平投过票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便习惯地点燃了一支香烟吸起来。坐在台下大厅中间的一位代表看见了,便对坐在旁边的另一位代表说:世界无烟日刚过,全中国全世界都大力宣传吸烟危害健康,小平同志为什么烟瘾这么大,开大会还吸烟呢?于是商量后决定向邓小平提出意见。
不一会儿,主持大会的宋平手里出现一张小字条,上面写着一行字:“请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宋平看过字条后会意地递给邓小平。
邓小平看了看,笑着赶快把正在吸着的烟熄灭了。
此后,邓小平在主席台上再也没有吸烟。
事后,那位全国人大代表,一提起他在人民大会堂给邓小平写字条提意见的事,逢人便说:“邓小平同志这样认真地接受我们的意见,真使我们非常感动。”
不仅如此,年少的邓小平还表现出了过人胆识。

在邓小平家附近,有两块高3米、宽1米的石碑,立在两个巨大的石乌龟背上。这是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两名广安籍高官邓时敏和郑人庆的功绩而赐造的。当地老百姓对它十分敬畏,谁也不敢去碰它、摸它,免得招来祸灾。
有一天,邓小平和村里的一群小伙伴玩耍到这里,看着巨大的石乌龟,他眼珠一转,招呼小伙伴们:“我们爬到乌龟背上去玩好不好?”别看小伙伴们平时都挺听从邓小平的,可这时却吓得纷纷往后退着说:“我可不敢,听大人们讲,这神碑是摸不得的,碰了它,会生病的。”可邓小平却坚决不信这个邪,他说:“一个石头打的乌龟有那么神吗?我不信,你们不敢爬,我去爬”果然,邓小平在小伙伴惊恐的眼神中爬了上去,并高兴地对站在下面目瞪口呆的小伙伴们说:“真好玩真好玩”后来小伙伴们看邓小平也没招来什么病灾,也纷纷大着胆子,爬上去玩耍。
这不信神、不信鬼、破除迷信的行为,也算是邓小平童年时代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吧!
二选一,

收起

戒烟趣闻之一:
陆铿是香港著名记者,曾多次访问北京,并与邓小平会见。1988年,香港百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了他的专著《风云变幻的邓小平时代》,受到了舆论界的重视和好评。该书对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予高度评价,也介绍了他在与邓小平会见中,反映邓小平性格与特点的一些趣事。
书中写到:邓小平没有架子,平易近人。说话不绕山绕水,开门见山,一句是一句,而且有幽默感。比如,当我谈到香港问...

全部展开

戒烟趣闻之一:
陆铿是香港著名记者,曾多次访问北京,并与邓小平会见。1988年,香港百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了他的专著《风云变幻的邓小平时代》,受到了舆论界的重视和好评。该书对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予高度评价,也介绍了他在与邓小平会见中,反映邓小平性格与特点的一些趣事。
书中写到:邓小平没有架子,平易近人。说话不绕山绕水,开门见山,一句是一句,而且有幽默感。比如,当我谈到香港问题时,他就说,到期收回,不是单收回九龙,而是像广东人说的“办烂”,并向在座的邓颖超和方毅解释,“办烂”就是统统收回的意思。而且说,收回之后,制度不变,可以告诉在香港的亲戚朋友放心。表现得很干脆。邓为人豁达,看得开。已经确认香烟有害于身体健康,因此美国香烟广告都要同时刊出有害的声明。邓小平很诚恳地表示:像我这样的人,没有其他的嗜好,只是抽抽香烟。而且年纪这么大了,何必再戒除呢?如果因抽烟而缩短寿命,也只好认了。说得在座的人都笑了起来。
戒烟趣闻之二:
邓小平戒烟的趣事还有一例:1988年3月25日至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一天下午,大会选举国家领导人。在主席台上就座的邓小平投过票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便习惯地点燃了一支香烟吸起来。坐在台下大厅中间的一位代表看见了,便对坐在旁边的另一位代表说:世界无烟日刚过,全中国全世界都大力宣传吸烟危害健康,小平同志为什么烟瘾这么大,开大会还吸烟呢?于是商量后决定向邓小平提出意见。
不一会儿,主持大会的宋平手里出现一张小字条,上面写着一行字:“请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宋平看过字条后会意地递给邓小平。
邓小平看了看,笑着赶快把正在吸着的烟熄灭了。
此后,邓小平在主席台上再也没有吸烟。
事后,那位全国人大代表,一提起他在人民大会堂给邓小平写字条提意见的事,逢人便说:“邓小平同志这样认真地接受我们的意见,真使我们非常感动。”
回答者: 98655553 - 武卒 三级 2008-11-11 18:15
1909年邓小平5岁时,父亲将他送进了离家约一公里的翰林院子私塾,接受启蒙教育。
1913年,9岁的邓小平在一次父亲的谈话中知道中国落后腐败,因此被外国欺凌。从那以后,年纪轻轻的邓小平就立志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将来拯救祖国。在邓小平的童年里,还帮助过不少亲戚朋友,深受大家的拥护与敬佩。“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过得飞快,邓小平已经成为一位志向远大的青年了 。一天,他在一本杂志上知道只有不断地学习创造 ,便到上海学习,拯救懦弱的祖国。
1915年下半年,邓小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位于县城西北考棚巷的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
1918年夏,14岁的邓小平结束了在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近4年的学习生活,随即进入广安县立中学堂读书。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小小的广安也成立了“学生爱国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近因吾国外交失败,亡国之祸迫在眉睫……希同胞转相劝勉,或助以言论,激励民气,而图救我国危局。”紧接着,罢课运动,上街游行,抵制日货的活动层出不穷。在慷慨激昂的公启中,作为一个热血男儿,耳闻目睹的事实使邓小平爱国、爱家的种子在心底深处萌芽了。踏上救国救民的道路,对于这位弱冠少年而言,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了。
陆铿是香港著名记者,曾多次访问北京,并与邓小平会见。1988年,香港百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了他的专著《风云变幻的邓小平时代》,受到了舆论界的重视和好评。书中写到:邓小平没有架子,平易近人。说话不绕山绕水,开门见山,一句是一句,而且有幽默感。比如,当谈到香港问题时,他就说,到期收回,不是单收回九龙,而是像广东人说的“办烂”,并向在座的邓颖超和方毅解释,“办烂”就是统统收回的意思。而且说,收回之后,制度不变,可以告诉在香港的亲戚朋友放心。表现得很干脆。邓为人豁达,看得开。已经确认香烟有害于身体健康,因此美国香烟广告都要同时刊出有害的声明。邓小平很诚恳地表示:像我这样的人,没有其他的嗜好,只是抽抽香烟。而且年纪这么大了,何必再戒除呢?如果因抽烟而缩短寿命,也只好认了。说得在座的人都笑了起来。
1976年中国政坛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事件和变革。中国向何处去? 在北京西山的一幢小楼里,沉寂了多年的邓小平与前来的叶剑英紧紧拥抱在一起,说出了心里话,再也不能等下去了,要让国家强大人民富裕,必须横下心来搞经济建设。 几经周折,邓小平重新走上了领导岗位,他首先选择科学教育战线作为拨乱反正的突破口,将十几位有突出贡献的老科学家、老教授、专家从各劳改地请到了北京饭店,召开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做出了推翻“两个估计”,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等重大决策,迎来了科学与教育的春天。 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评论员文章,在中国引起了轩然大波,邓小平因势利导,抓住这个契机,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在他的领导下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向现代化建设转移的伟大历史转折。 邓小平大力支持农民联产承包、鼓励兴办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大胆提出“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的构想。1990年,邓小平来到上海,做出了开发浦东经济区的重大决策。1992年初,他又到南方各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收起

“三落三起”:邓小平的一段人生细节
邓小平的一生是伟大的,正像邓家老宅子正屋门前那副长联上所写的那样:“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于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在70多年的革命和建设的政治生涯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他的“三落三起”。
1987年后,邓小平曾两次与外宾谈到自己这段“落起”的历史...

全部展开

“三落三起”:邓小平的一段人生细节
邓小平的一生是伟大的,正像邓家老宅子正屋门前那副长联上所写的那样:“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于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在70多年的革命和建设的政治生涯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他的“三落三起”。
1987年后,邓小平曾两次与外宾谈到自己这段“落起”的历史。他说:“我参加共产党几十年了……这期间做了不少好事,也做了一些错事。人们都知道我曾经‘三下三上’,坦率地说,‘下’并不是由于做了错事,而是由于办了好事却被误认为错事。”外国人称邓小平是“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
邓小平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也就是“圣人”、“大贤”的意思,他后来成就的伟业,使他的这些名字,也有了预言式的寓意。因为按照中国老百姓的传统标准,后来的邓小平不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圣贤吗?邓小平5岁入本乡私塾启蒙,10岁考入广安县高小新式学堂,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就读,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夏,16岁的邓小平离开家乡赴法国勤工俭学。从此他就再也没有回去过。1922年,邓小平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转为中共党员,从此走上了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的道路。1926年初,邓小平离法赴苏,1927年回国。1928年至1929年,在上海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夏领导发动了广西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1934年红军长征后调红军总政治部工作,1935年1月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随后参加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在八年的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担任过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兼任过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和北方局书记,1945年6月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三年解放战争时期,是邓小平一生感到比较顺利的时期。他与刘伯承一道,率部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全国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的序幕。之后,他领导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上海及东南诸省,为全国的解放打下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又挺进大西南,担任西南局第一书记。1952年至1954年担任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部长。在1955年4月党的七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政治局委员,第二年9月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又当选为政治局常委、中央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1959年上海会议上,毛泽东说过这样一句话:“政治局就是政治设计院”,权力集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书记处,“我是主席,为正帅,邓小平是总书记,为副帅”。可见邓小平当时在中央具有很高的地位。从1956年至1966年,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达10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极为繁忙的一个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组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到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这十几年是他一生中最忙、担子最重和贡献最大的时期。
从上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近50年政治生涯中,邓小平曾有过别人不曾有过的“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这样记载到:一生之中,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成功。这不是神话,也不是人为的编撰。这就是邓小平真实的故事。
第一次“落起”是在30年代初期中央苏区时,由于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邓小平、毛泽潭、谢唯俊等人则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反对他们的“城市中心论”。为此,邓小平遭批斗,并一度被关进监狱,他的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和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的职务也被撤销,并受到党内最严重警告处分。这一年邓小平只有29岁。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次“落起”才画上句号。当时,他那很有名气的职业革命家妻子、娇小的浙江姑娘阿金——金维映也和他离了婚。1938年春,金维映去了莫斯科,1941年死于苏德战争之中,时年37岁。这是邓小平的第二个妻子。邓小平一生共有三次婚姻,第一个妻子是留苏学生张锡瑗,河北省房山县人,1907年生,他们是1926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相识的,张锡瑗既美丽端庄又温柔可爱,邓小平称她是“少有的漂亮”,他们是1928年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结的婚,但可惜的是,他们结婚不到两年,仅有23岁的张锡瑗便因产后风去世,女儿也随之夭折;邓小平的第三个妻子就是卓琳了,原名蒲琼英,1916年生于云南宣威一个巨商之家,其父蒲在廷,是名震西南的著名实业家,蒲琼英193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这是西南第一个考入北京大学的人,1937年蒲琼英毅然投奔革命圣地延安,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化名卓琳,1939年9月经人介绍和邓小平相识相爱并结了婚,从此开始了他们近60年辉煌灿烂而又艰难曲折的不平凡岁月。
邓小平第二次“落起”,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文革”初期,邓小平作为“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全家受到株连,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感到最痛苦的时期。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邓小平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出来工作。毛主席在信上作了肯定的批示,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以恢复。1975年初邓小平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并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
第三次“落起”是在1976年至1977年。邓小平因“全面整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违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四人帮”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邓小平再次被打倒。直到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前夕才获得第三次解放。
1987年后,邓小平曾两次与外宾谈到自己这段“落起”的历史。他说,“我是三落三起”呀,他还说:“我参加共产党几十年了……这期间做了不少好事,也做了一些错事。人们都知道我曾经‘三下三上’,坦率地说,‘下’并不是由于做了错事,而是由于办了好事却被误认为错事。”毛泽东曾对邓小平有过中肯的评价,说他:“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外国人称邓小平是“永远打不倒的小个子!”
1997年2月19日,正当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蒸蒸日上,香港也即将回到中国人民怀抱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却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邓小平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永载史册,他将永远为中国人民所怀念。

收起

1901年,16岁的邓绍昌与广安淡家坝(今广安恒升镇)淡氏姑娘结婚。淡家也是广安世家大族,清代家庭中便有人在湖北省通城、江苏省嘉定和甘肃省渭原出任知县。淡氏18岁嫁到邓家,1902年
他们的女儿邓先烈出生。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日),一个幼小的生命“呱呱”的啼哭声,从离“德政坊”百米开外的瓦屋里传向世间。他,就是邓小平。
当儿子诞生后,邓绍昌似乎看到了一线光...

全部展开

1901年,16岁的邓绍昌与广安淡家坝(今广安恒升镇)淡氏姑娘结婚。淡家也是广安世家大族,清代家庭中便有人在湖北省通城、江苏省嘉定和甘肃省渭原出任知县。淡氏18岁嫁到邓家,1902年
他们的女儿邓先烈出生。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日),一个幼小的生命“呱呱”的啼哭声,从离“德政坊”百米开外的瓦屋里传向世间。他,就是邓小平。
当儿子诞生后,邓绍昌似乎看到了一线光芒,捕捉到了他的力量和希望之所在,他希望他的儿子能像先祖那样建功立业,希望儿子能超过先祖成为“贤才”、“人圣”。
按照邓家辈分族牒“以仁存心、克绍先型、培成国用、燕尔昌荣”,邓小平属“先”字辈。
“邓先圣”——这个给予刚刚落地的婴儿的名字,饱含着邓绍昌的苦心的希冀。
邓小平在家虽然只有16年时间,但父母对其影响甚大,母亲淡氏信奉“逢恶不怕,逢善莫欺”的古训,宽厚待人,邻里纠纷多请她去调解。邓小平对母亲十分敬重,他曾深情地说:“当时那个家庭能够维持生活下去,全靠母亲。”1919年下半年,邓小平离开家乡,从此一去不返,淡氏十分挂念,辛勤的劳作和对远在异国他乡儿子的长久思念,终致积劳抑郁成疾,于1926年过早辞世。
邓绍昌在外面也很宽容和善,在家里却很严厉。他对子女们尤其严格,近乎苛求。邓小平在协兴小学堂读书时,有一次学业考试,因为连续几天生病没有能去上课,考试成绩列在第二名。邓绍昌闻得此事,异常生气,回家后将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直到邓小平的祖母出来解围才罢手。
从邓小平祖上的脉络可以看出,无论是邓氏家族的家庭遗风,还是父辈们的前瞻预测和把握大局的能力,都给了邓小平很大的影响。
在邓小平断奶以后,祖母就一直把他带在身边。睡觉时祖母常把他搂在怀里,一边用手轻轻地拍着,一边哼着广安的儿歌:“月儿弯弯照楼台,打个呵欠瞌睡来,瞌睡虫,我的乖乖,哎哟哎哟。瞌睡虫,我的乖乖……”一天又一天,小平都是在奶奶的儿歌中酣然熟睡的。
1909年小平5岁时,父亲将他送进了离家约一公里的翰林院子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翰林院子是邓小平先祖邓时敏的旧宅,一座很大很气派的四合院,因邓时敏是前清翰林,所以人们尊称为翰林院子。邓时敏有子无孙,香火延续中断,族中公议将翰林院子辟为义塾,用以招收邓族子弟教经读史,期望着为邓家培养出几个出类拨萃的人物以光宗耀祖。
私塾老师是一位秀才老先生。邓小平入私塾时,名字为邓先圣。老先生一听这名字就拉长了脸,认为大不恭:孔老夫子尚且为“圣人”,小小孩童,怎么能“先圣”呢?于是给邓小平改名为“邓希贤”,希望他成为一个贤德之人。
那时的私塾,进行的是老式教育,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一类;修习的功课主要有三项,即读书、习字和作文。
邓小平在翰林院子读了一年多私塾。宣统二年(1910年)协兴场开办了一所新式小学堂——北山小学堂。学堂设在协兴老街一个叫刘吉生的大地主庄园的侧院里。邓绍昌又将小平送到北山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整个学校100多人,分甲、乙、丙、丁4个班,邓小平分在丁班。这时开设的新课有国文、算术、修身、体操等。国文老师邓俊德是一个不满封建礼教、思想激进、曾参与过一些维新变革活动的新派人物,他经常抛开书本进行一些“野路子”的教育,像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拳运动等史事,这种启蒙教育对幼年邓小平思想影响非常大。
在北山小学堂期间,邓小平还有过一次“偷钱”的经历。一天放学的路上,发现一位同学正哭得伤心,他询问原委,原来同学的妹妹重病在家,家里贫穷,无钱医治。怎么办?小平心里盘算着回到了家。第二天一早他迫不及等地塞给那位同学5个银元,嘱咐他快拿去给其妹妹治病。
这一笔钱在当时可以买500斤稻谷,是邓小平从父亲那里偷来的。其实这时邓小平家也不是特别宽裕,家里全靠母亲织布养蚕撑着。不久,邓绍昌便发现丢了钱,气愤地把全家召集起来查问,当得知是小平所为时,邓绍昌操起一根竹片怒打。后来母亲知晓儿子拿钱的原因后,心疼地把儿子搂在怀里。
1915年下半年,邓小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位于县城西北考棚巷的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此建筑原系清代紫金精舍书院,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广安人蒲殿俊于光绪三十年以紫金书院为主体,将培文、渠江、甘棠书院并入,建立了广安县高等小学堂。
邓小平被分在12班,其班主任老师是位清末秀才,名叫李腴膏,古诗词功底甚为深厚。教理科的老师是上过几天洋学堂的曾树森。小平同班同学李再标出身于广安一个富商家庭,对母亲十分孝顺。母亲重病不起,读了不少旧书的李再标认为只要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母亲吃,便会治好病。母亲病日重,李决定割肝尽孝,邓小平知道后厉声喝止:“肝子是药吗?你怎么活命?”新学堂讲求科学,相信科学,小平陪同李再标请医生给其母亲看病,结果,肝未割,其母亲倒康复了。
1918年夏,14岁的邓小平结束了在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近4年的学习生活,随即进入广安县立中学堂读书。这原是清朝进行科举的考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县立中学堂。在这里,邓小平接触了数、理、化等新型教育。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小小的广安也成立了“学生爱国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近因吾国外交失败,亡国之祸迫在眉睫……希同胞转相劝勉,或助以言论,激励民气,而图救我国危局。”紧接着,罢课运动,上街游行,抵制日货的活动层出不穷。在慷慨激昂的公启中,作为一个热血男儿,耳闻目睹的事实使邓小平爱国、爱家的种子在心底深处萌芽了。
踏上救国救民的道路,对于这位弱冠少年而言,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了。 1901年,16岁的邓绍昌与广安淡家坝(今广安恒升镇)淡氏姑娘结婚。淡家也是广安世家大族,清代家庭中便有人在湖北省通城、江苏省嘉定和甘肃省渭原出任知县。淡氏18岁嫁到邓家,1902年
他们的女儿邓先烈出生。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日),一个幼小的生命“呱呱”的啼哭声,从离“德政坊”百米开外的瓦屋里传向世间。他,就是邓小平。
当儿子诞生后,邓绍昌似乎看到了一线光芒,捕捉到了他的力量和希望之所在,他希望他的儿子能像先祖那样建功立业,希望儿子能超过先祖成为“贤才”、“人圣”。
按照邓家辈分族牒“以仁存心、克绍先型、培成国用、燕尔昌荣”,邓小平属“先”字辈。
“邓先圣”——这个给予刚刚落地的婴儿的名字,饱含着邓绍昌的苦心的希冀。
邓小平在家虽然只有16年时间,但父母对其影响甚大,母亲淡氏信奉“逢恶不怕,逢善莫欺”的古训,宽厚待人,邻里纠纷多请她去调解。邓小平对母亲十分敬重,他曾深情地说:“当时那个家庭能够维持生活下去,全靠母亲。”1919年下半年,邓小平离开家乡,从此一去不返,淡氏十分挂念,辛勤的劳作和对远在异国他乡儿子的长久思念,终致积劳抑郁成疾,于1926年过早辞世。
邓绍昌在外面也很宽容和善,在家里却很严厉。他对子女们尤其严格,近乎苛求。邓小平在协兴小学堂读书时,有一次学业考试,因为连续几天生病没有能去上课,考试成绩列在第二名。邓绍昌闻得此事,异常生气,回家后将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直到邓小平的祖母出来解围才罢手。
从邓小平祖上的脉络可以看出,无论是邓氏家族的家庭遗风,还是父辈们的前瞻预测和把握大局的能力,都给了邓小平很大的影响。
在邓小平断奶以后,祖母就一直把他带在身边。睡觉时祖母常把他搂在怀里,一边用手轻轻地拍着,一边哼着广安的儿歌:“月儿弯弯照楼台,打个呵欠瞌睡来,瞌睡虫,我的乖乖,哎哟哎哟。瞌睡虫,我的乖乖……”一天又一天,小平都是在奶奶的儿歌中酣然熟睡的。
1909年小平5岁时,父亲将他送进了离家约一公里的翰林院子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翰林院子是邓小平先祖邓时敏的旧宅,一座很大很气派的四合院,因邓时敏是前清翰林,所以人们尊称为翰林院子。邓时敏有子无孙,香火延续中断,族中公议将翰林院子辟为义塾,用以招收邓族子弟教经读史,期望着为邓家培养出几个出类拨萃的人物以光宗耀祖。
私塾老师是一位秀才老先生。邓小平入私塾时,名字为邓先圣。老先生一听这名字就拉长了脸,认为大不恭:孔老夫子尚且为“圣人”,小小孩童,怎么能“先圣”呢?于是给邓小平改名为“邓希贤”,希望他成为一个贤德之人。
那时的私塾,进行的是老式教育,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一类;修习的功课主要有三项,即读书、习字和作文。
邓小平在翰林院子读了一年多私塾。宣统二年(1910年)协兴场开办了一所新式小学堂——北山小学堂。学堂设在协兴老街一个叫刘吉生的大地主庄园的侧院里。邓绍昌又将小平送到北山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整个学校100多人,分甲、乙、丙、丁4个班,邓小平分在丁班。这时开设的新课有国文、算术、修身、体操等。国文老师邓俊德是一个不满封建礼教、思想激进、曾参与过一些维新变革活动的新派人物,他经常抛开书本进行一些“野路子”的教育,像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拳运动等史事,这种启蒙教育对幼年邓小平思想影响非常大。
在北山小学堂期间,邓小平还有过一次“偷钱”的经历。一天放学的路上,发现一位同学正哭得伤心,他询问原委,原来同学的妹妹重病在家,家里贫穷,无钱医治。怎么办?小平心里盘算着回到了家。第二天一早他迫不及等地塞给那位同学5个银元,嘱咐他快拿去给其妹妹治病。
这一笔钱在当时可以买500斤稻谷,是邓小平从父亲那里偷来的。其实这时邓小平家也不是特别宽裕,家里全靠母亲织布养蚕撑着。不久,邓绍昌便发现丢了钱,气愤地把全家召集起来查问,当得知是小平所为时,邓绍昌操起一根竹片怒打。后来母亲知晓儿子拿钱的原因后,心疼地把儿子搂在怀里。
1915年下半年,邓小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位于县城西北考棚巷的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此建筑原系清代紫金精舍书院,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广安人蒲殿俊于光绪三十年以紫金书院为主体,将培文、渠江、甘棠书院并入,建立了广安县高等小学堂。
邓小平被分在12班,其班主任老师是位清末秀才,名叫李腴膏,古诗词功底甚为深厚。教理科的老师是上过几天洋学堂的曾树森。小平同班同学李再标出身于广安一个富商家庭,对母亲十分孝顺。母亲重病不起,读了不少旧书的李再标认为只要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母亲吃,便会治好病。母亲病日重,李决定割肝尽孝,邓小平知道后厉声喝止:“肝子是药吗?你怎么活命?”新学堂讲求科学,相信科学,小平陪同李再标请医生给其母亲看病,结果,肝未割,其母亲倒康复了。
1918年夏,14岁的邓小平结束了在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近4年的学习生活,随即进入广安县立中学堂读书。这原是清朝进行科举的考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县立中学堂。在这里,邓小平接触了数、理、化等新型教育。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小小的广安也成立了“学生爱国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近因吾国外交失败,亡国之祸迫在眉睫……希同胞转相劝勉,或助以言论,激励民气,而图救我国危局。”紧接着,罢课运动,上街游行,抵制日货的活动层出不穷。在慷慨激昂的公启中,作为一个热血男儿,耳闻目睹的事实使邓小平爱国、爱家的种子在心底深处萌芽了。
踏上救国救民的道路,对于这位弱冠少年而言,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了。 1901年,16岁的邓绍昌与广安淡家坝(今广安恒升镇)淡氏姑娘结婚。淡家也是广安世家大族,清代家庭中便有人在湖北省通城、江苏省嘉定和甘肃省渭原出任知县。淡氏18岁嫁到邓家,1902年
他们的女儿邓先烈出生。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日),一个幼小的生命“呱呱”的啼哭声,从离“德政坊”百米开外的瓦屋里传向世间。他,就是邓小平。
当儿子诞生后,邓绍昌似乎看到了一线光芒,捕捉到了他的力量和希望之所在,他希望他的儿子能像先祖那样建功立业,希望儿子能超过先祖成为“贤才”、“人圣”。
按照邓家辈分族牒“以仁存心、克绍先型、培成国用、燕尔昌荣”,邓小平属“先”字辈。
“邓先圣”——这个给予刚刚落地的婴儿的名字,饱含着邓绍昌的苦心的希冀。
邓小平在家虽然只有16年时间,但父母对其影响甚大,母亲淡氏信奉“逢恶不怕,逢善莫欺”的古训,宽厚待人,邻里纠纷多请她去调解。邓小平对母亲十分敬重,他曾深情地说:“当时那个家庭能够维持生活下去,全靠母亲。”1919年下半年,邓小平离开家乡,从此一去不返,淡氏十分挂念,辛勤的劳作和对远在异国他乡儿子的长久思念,终致积劳抑郁成疾,于1926年过早辞世。
邓绍昌在外面也很宽容和善,在家里却很严厉。他对子女们尤其严格,近乎苛求。邓小平在协兴小学堂读书时,有一次学业考试,因为连续几天生病没有能去上课,考试成绩列在第二名。邓绍昌闻得此事,异常生气,回家后将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直到邓小平的祖母出来解围才罢手。
从邓小平祖上的脉络可以看出,无论是邓氏家族的家庭遗风,还是父辈们的前瞻预测和把握大局的能力,都给了邓小平很大的影响。
在邓小平断奶以后,祖母就一直把他带在身边。睡觉时祖母常把他搂在怀里,一边用手轻轻地拍着,一边哼着广安的儿歌:“月儿弯弯照楼台,打个呵欠瞌睡来,瞌睡虫,我的乖乖,哎哟哎哟。瞌睡虫,我的乖乖……”一天又一天,小平都是在奶奶的儿歌中酣然熟睡的。
1909年小平5岁时,父亲将他送进了离家约一公里的翰林院子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翰林院子是邓小平先祖邓时敏的旧宅,一座很大很气派的四合院,因邓时敏是前清翰林,所以人们尊称为翰林院子。邓时敏有子无孙,香火延续中断,族中公议将翰林院子辟为义塾,用以招收邓族子弟教经读史,期望着为邓家培养出几个出类拨萃的人物以光宗耀祖。
私塾老师是一位秀才老先生。邓小平入私塾时,名字为邓先圣。老先生一听这名字就拉长了脸,认为大不恭:孔老夫子尚且为“圣人”,小小孩童,怎么能“先圣”呢?于是给邓小平改名为“邓希贤”,希望他成为一个贤德之人。
那时的私塾,进行的是老式教育,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一类;修习的功课主要有三项,即读书、习字和作文。
邓小平在翰林院子读了一年多私塾。宣统二年(1910年)协兴场开办了一所新式小学堂——北山小学堂。学堂设在协兴老街一个叫刘吉生的大地主庄园的侧院里。邓绍昌又将小平送到北山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整个学校100多人,分甲、乙、丙、丁4个班,邓小平分在丁班。这时开设的新课有国文、算术、修身、体操等。国文老师邓俊德是一个不满封建礼教、思想激进、曾参与过一些维新变革活动的新派人物,他经常抛开书本进行一些“野路子”的教育,像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拳运动等史事,这种启蒙教育对幼年邓小平思想影响非常大。
在北山小学堂期间,邓小平还有过一次“偷钱”的经历。一天放学的路上,发现一位同学正哭得伤心,他询问原委,原来同学的妹妹重病在家,家里贫穷,无钱医治。怎么办?小平心里盘算着回到了家。第二天一早他迫不及等地塞给那位同学5个银元,嘱咐他快拿去给其妹妹治病。
这一笔钱在当时可以买500斤稻谷,是邓小平从父亲那里来的。其实这时邓小平家也不是特别宽裕,家里全靠母亲织布养蚕撑着。不久,邓绍昌便发现丢了钱,气愤地把全家召集起来查问,当得知是小平所为时,邓绍昌操起一根竹片怒打。后来母亲知晓儿子拿钱的原因后,心疼地把儿子搂在怀里。
1915年下半年,邓小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位于县城西北考棚巷的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此建筑原系清代紫金精舍书院,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广安人蒲殿俊于光绪三十年以紫金书院为主体,将培文、渠江、甘棠书院并入,建立了广安县高等小学堂。
邓小平被分在12班,其班主任老师是位清末秀才,名叫李腴膏,古诗词功底甚为深厚。教理科的老师是上过几天洋学堂的曾树森。小平同班同学李再标出身于广安一个富商家庭,对母亲十分孝顺。母亲重病不起,读了不少旧书的李再标认为只要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母亲吃,便会治好病。母亲病日重,李决定割肝尽孝,邓小平知道后厉声喝止:“肝子是药吗?你怎么活命?”新学堂讲求科学,相信科学,小平陪同李再标请医生给其母亲看病,结果,肝未割,其母亲倒康复了。
1918年夏,14岁的邓小平结束了在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近4年的学习生活,随即进入广安县立中学堂读书。这原是清朝进行科举的考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县立中学堂。在这里,邓小平接触了数、理、化等新型教育。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小小的广安也成立了“学生爱国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近因吾国外交失败,亡国之祸迫在眉睫……希同胞转相劝勉,或助以言论,激励民气,而图救我国危局。”紧接着,罢课运动,上街游行,抵制日货的活动层出不穷。在慷慨激昂的公启中,作为一个热血男儿,耳闻目睹的事实使邓小平爱国、爱家的种子在心底深处萌芽了。
踏上救国救民的道路,对于这位弱冠少年而言,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了。
邓小平童年生活点滴
1904年8月22日,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牌坊村的一座普通的三合院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就是邓小平。
1910年,6岁的邓小平进入私塾读书。蒙童时期的功课主要是读《三字经》、《千字文》等。那时,老师讲课只是照本宣科,逐句教读,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可是,聪明伶俐的邓小平却爱动脑筋,敢于不懂就问,一直到弄明白为止,所以他背课文总是理解着背,不仅背得快,而且记得牢,为此,老师也特别喜欢他。
在私塾先生的精心培养下,邓小平学会了用毛笔写字。他对写字特别感兴趣。每天放学后,他从不在路上贪玩,回到家里,读书后便开始反复练习写字。经过私塾写字课的严格训练,邓小平的书法有了良好的基础。
酷爱读书、习字的邓小平并不是个小“书呆子”,他非常活泼顽皮。每天放学回到家中,他总是把姐姐和妹妹叫到一起,让她们坐好,自己则站在她们对面,学着课堂上老师的样子,一只手*在腰部,一只手拿着书,一边摇晃着脑袋,一边背诵着刚学会的诗文,逗得家里人哈哈大笑,都戏称他为“小先生”。
不仅如此,年少的邓小平还表现出了过人胆识。
在邓小平家附近,有两块高3米、宽1米的石碑,立在两个巨大的石乌龟背上。这是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两名广安籍高官邓时敏和郑人庆的功绩而赐造的。当地老百姓对它十分敬畏,谁也不敢去碰它、摸它,免得招来祸灾。
有一天,邓小平和村里的一群小伙伴玩耍到这里,看着巨大的石乌龟,他眼珠一转,招呼小伙伴们:“我们爬到乌龟背上去玩好不好?”别看小伙伴们平时都挺听从邓小平的,可这时却吓得纷纷往后退着说:“我可不敢,听大人们讲,这神碑是摸不得的,碰了它,会生病的。”可邓小平却坚决不信这个邪,他说:“一个石头打的乌龟有那么神吗?我不信,你们不敢爬,我去爬”果然,邓小平在小伙伴惊恐的眼神中爬了上去,并高兴地对站在下面目瞪口呆的小伙伴们说:“真好玩真好玩”后来小伙伴们看邓小平也没招来什么病灾,也纷纷大着胆子,爬上去玩耍。
这不信神、不信鬼、破除迷信的行为,也算是邓小平童年时代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吧!
二选一吧!这时他小时的故事

收起

一、邓小平童年生活点滴
1904年8月22日,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牌坊村的一座普通的三合院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就是邓小平。
1910年,6岁的邓小平进入私塾读书。蒙童时期的功课主要是读《三字经》、《千字文》等。那时,老师讲课只是照本宣科,逐句教读,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可是,聪明伶俐的邓小平却爱动脑筋,敢于不懂就问,一直到弄明白为止,所以他背课文总是理解着背,不仅背得快,而且记...

全部展开

一、邓小平童年生活点滴
1904年8月22日,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牌坊村的一座普通的三合院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就是邓小平。
1910年,6岁的邓小平进入私塾读书。蒙童时期的功课主要是读《三字经》、《千字文》等。那时,老师讲课只是照本宣科,逐句教读,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可是,聪明伶俐的邓小平却爱动脑筋,敢于不懂就问,一直到弄明白为止,所以他背课文总是理解着背,不仅背得快,而且记得牢,为此,老师也特别喜欢他。
在私塾先生的精心培养下,邓小平学会了用毛笔写字。他对写字特别感兴趣。每天放学后,他从不在路上贪玩,回到家里,读书后便开始反复练习写字。经过私塾写字课的严格训练,邓小平的书法有了良好的基础。
酷爱读书、习字的邓小平并不是个小“书呆子”,他非常活泼顽皮。每天放学回到家中,他总是把姐姐和妹妹叫到一起,让她们坐好,自己则站在她们对面,学着课堂上老师的样子,一只手*在腰部,一只手拿着书,一边摇晃着脑袋,一边背诵着刚学会的诗文,逗得家里人哈哈大笑,都戏称他为“小先生”。
不仅如此,年少的邓小平还表现出了过人胆识。
在邓小平家附近,有两块高3米、宽1米的石碑,立在两个巨大的石乌龟背上。这是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两名广安籍高官邓时敏和郑人庆的功绩而赐造的。当地老百姓对它十分敬畏,谁也不敢去碰它、摸它,免得招来祸灾。
有一天,邓小平和村里的一群小伙伴玩耍到这里,看着巨大的石乌龟,他眼珠一转,招呼小伙伴们:“我们爬到乌龟背上去玩好不好?”别看小伙伴们平时都挺听从邓小平的,可这时却吓得纷纷往后退着说:“我可不敢,听大人们讲,这神碑是摸不得的,碰了它,会生病的。”可邓小平却坚决不信这个邪,他说:“一个石头打的乌龟有那么神吗?我不信,你们不敢爬,我去爬”果然,邓小平在小伙伴惊恐的眼神中爬了上去,并高兴地对站在下面目瞪口呆的小伙伴们说:“真好玩真好玩”后来小伙伴们看邓小平也没招来什么病灾,也纷纷大着胆子,爬上去玩耍。
这不信神、不信鬼、破除迷信的行为,也算是邓小平童年时代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吧!
二、
30年代初,邓小平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当地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一些生活用品奇缺。邓小平一再倡导干部们要艰苦朴素,并处处以身作则。
一次开完县委会议后,邓小平回到宿舍翻看文件。正在扫地的工作人员小吴抬头忽然发现邓小平的裤子都几乎缩到小腿肚子上了。“邓书记,您都可以不用挽裤腿??河了!”小吴笑着说。“这可是我最时髦的裤子!虽短些,可还是挺好的嘛!”邓小平认真的样子逗得小吴咯咯直乐。事实上,作为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并非真的连新裤子也穿不起。只是在当时艰苦的情况下,邓小平不想自己搞特殊化。那条灰白色的裤子是他唯一一条没有补丁的裤子,只有在参加重要活动时才舍得穿。但是时间久了,裤脚磨破了,他就让妻子把破的地方卷进去缝好。时间久了,裤子自然变得越来越短。
小吴扫完地,又走过来问道:“邓书记,我发现您那条花格毛巾都用了整整两年了,还没有破,而我的那条毛巾用了不到半年,现在已经不能用了,您一定有什么使用毛巾的窍门吧。”“有!你以后看我怎么洗脸就知道了!”邓小平笑着回答。以后几天,小吴惊奇地发现邓小平在洗脸时不是拧毛巾,而是用手挤毛巾。“毛巾是线织成的,拧来拧去很容易拧断。用手挤,水顺着线纹流下去,不是比拧更好吗?”小吴这才明白,邓小平这么做原来是为了节约,她感到一阵惭愧。于是,她不仅自己使用了这个窍门,还把窍门告诉给了其他人。
精神:热爱人民
红薯的故事
1931年的一个夏日,一位头戴草帽、脚穿草鞋的年轻人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大步朝前走着。他就是刚刚被任命为中共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真正使瑞金成为牢不可破的铁壁铜墙。”邓小平说。
当时的瑞金已经完成了土改工作,可是分到土地的农民究竟生活得怎么样呢?邓小平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一天中午,邓小平来到了村子里。当他走进农民黄木生家时,看到他们一家人正在吃着野菜红薯拌饭。
“老黄,秋粮刚刚收下来,你们怎么吃野菜红薯呢?”邓小平疑惑地问。黄木生好不容易才开了口。邓小平这才知道,黄木生家里虽然分得了三亩地,但都是山田,土质差,又缺水,根本不能种水稻,只能种红薯。然而,即使种红薯,也收不了多少。
邓小平一听就明白了,这里面肯定有人在捣鬼。于是,第二天,邓小平就挨家挨户地调查,惩办了暗中捣乱的地主土豪。随后,他又发动大家重新丈量土地,并按照好坏均分、远近搭配的原则合理分地。这样一来,贫苦农民都乐了。
有一段时间,前线用粮紧张,为了让前方的战士们吃饱,邓小平规定干部们每人节省8到15斤粮食,支援前线。邓小平带头执行规定,经常煮稀饭充饥,等到收红薯时,便常用红薯来填肚子。“心里装着老百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一原则伴随着邓小平的一生。
精神:临危不惧
血战羊儿岭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侵华日军于1939年9月开始对我华北八路军根据地推行一种所谓的“囚笼政策”,即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并辅以封锁沟和封锁墙,妄图以此分割、包围、困死八路军。
面对严峻形势,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司令与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正考虑如何发起一场大战役,以挫败日军的“囚笼政策”,这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即八路军投入近百个团与日军作战)。
1940年8月,129师调集了7个团参战。8月22日夜,他们以迅猛之势,向铁路各据点的日军发起进攻,使日军遭受重创。8月31日,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调重兵对129师所在的晋中地区进行猛攻。
9月2日,邓小平和刘伯承派警卫营长向129师师部附近的羊儿岭高地的指挥员下达了要死守阵地的命令。不料,此时羊儿岭高地已被日军占领。阵地指挥员接到命令后,立刻召集各部队向羊儿岭发起猛烈反攻。八路军虽然武器比不上日军,但八路军战士同仇敌忾,英勇作战,前后共发起13次冲锋,一次次与日军展开肉搏战。面对八路军奋不顾身的气势,日军用飞机进行低空扫射,还对八路军施放毒气,但仍然无法阻挡八路军的猛烈攻击。经过惨烈的血战,羊儿岭高地被夺回。日军又马上组织反扑,但一次次被打退。
这次阻击战从9月2日早晨6时打响,整整持续了15个小时。战斗挫败了日军合围129师指挥机关的企图,掩护了129师指挥机关及各部队的转移,使129师由被动转为主动。
精神:坚忍不拔
“邓小平小道”
在“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被押送到江西省新建县。白天他要到拖拉机修造厂参加繁重的劳动,其他时间基本上不能和外人接触。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时常让邓小平夜不能寐,失眠症越来越严重,只能*吃安眠药勉强入睡。邓小平知道,总吃安眠药对身体是十分有害的,在逆境中更要有强健的体魄。1970年1月1日,邓小平郑重地向负责照顾他的黄文华说:“从今天起,我不再服用安眠药了。”邓小平说到做到。在停止服药的同时,他加强了锻炼,他采用散步的方法来缓解压力。每天上午,他步行去工厂,一个来回就是5000步。午睡起床后,他在院子里再走5000步。就这样,60多岁的邓爷爷每天坚持走一万步。一天,邓小平走完5000步,步履轻盈地走上台阶,黄文华便问道:“老邓,你来江西劳动好几个月了,身体坚持得了吗?”邓小平笑着说:“先作一个五年计划,不行再加五年!”就这样,邓小平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从不间断走路锻炼。久而久之,他走出了两条小路,一条是将军楼到工厂,一条在将军楼的院内。和邓小平一起工作的人们亲切地将他踏出来的小路称为“邓小平小道”。
精神:忠心爱国
“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
1980年2月12日,是我国农历大年三十。邓小平带着女儿邓楠和外孙萌萌、外孙女眠眠一起来到岳飞的墓地岳王庙。
马上要过年了,小萌萌不明白外公为什么要他们到这个地方来。原来,岳飞是邓小平从小就熟知的抗金名将,他十分佩服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邓小平带萌萌到这里来,就是为了让他感受一下岳飞的浩然正气,教育他要从小热爱祖国,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在岳王庙的正殿,邓小平满怀深情地给萌萌讲起了岳飞的故事。邓小平牵着小萌萌的手,默默地围着岳飞墓转了一圈,然后,他们来到了幕道边上的铁栅旁。铁栅内,是谋害岳飞的秦桧夫妇等四个*臣的跪像。邓小平用手指着几个*臣说:“英雄总是被后人怀念,坏人却总是被后人所唾弃。”接着,他给小萌萌念起了门柱上的一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邓爷爷语重心长地对小辈们说:“这对联写得好,我们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才是啊!”
精神:自强不息
“中国不能再落后了!”
1986年3月,邓小平在中南海的办公室里盯着书桌上的一份报告,正在沉思。这是我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