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文章理解是林嗣环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1 23:21:51
核舟记文章理解是林嗣环的~
核舟记文章理解
是林嗣环的~
核舟记文章理解是林嗣环的~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篛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那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
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先叫学生朗读3—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酌情讲评.
二、讲解3—6段.
第3段
讲“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神情专注.“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这句的主语是“左右”,不是“楫”,谓语是主谓结构“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攀”,抓着,拉着;“状”,情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蒲葵”,也叫扇叶葵,棕榈科常绿乔木;“抚”,摸着.“其人视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第6段
讲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小结:
1.提问: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
讲这篇文章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明,重点明确.(详见“教学设想”)
2.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三、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能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
2.作课文后面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