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新支点试卷6单元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01:17:58
初一语文新支点试卷6单元答案
初一语文新支点试卷6单元答案
初一语文新支点试卷6单元答案
和名师一起,做语文课堂教学麦田里的守望者
写在前面的话:语文老师,要用读书提升精神,用写作充实人生,用儒雅涵养性情,用敏锐洞察生活,用激情点燃学生,用严谨对待事业,用良知捍卫文明,用诗意行走人生.读书、写作、反思,勤奋、执著、求索,把这些关键词镶嵌进生命的旅程,路会越走越宽.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具体要求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材,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这些实施建议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发展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新课改形势发展的今天,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应是重中之重.
如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呢,笔者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名师学习,借鉴和仿效名师成长之路,研究和实践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对照自己,拉动自己,应该是增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走进名师课堂,感受课堂魅力
每当我们听名师上课时,都有类似这样的感受:
一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行云流水,他们的感情饱满充溢,他们的教态自然大方,他们的朗诵酣畅淋漓.因此,锤炼基本功,丰厚自身,造就一个“自身硬”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是课堂呈现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有的注重揣摩语言,有的注重问题牵引,有的注重诵读感悟等等.不同的文学题材教法不同,但透过每个人的着力点也可以看出每个人对语文、对文本的驾驭程度.教无定法,但首要的是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和深入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
三是他们都展现了语文的生命力.情感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源泉,老师们都饱蘸深情,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感召力、感染力.语文是一个有生命的学科,只有有情感、有生命的人才能和她形成有效对接.文本中丰富的内蕴要靠学生去感悟,但也靠老师的唤醒,老师如果朽木枯竹、形容枯槁、心灵衰竭、感情萎顿,怎么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的生活中来呢?
四是老师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丰厚的学识涵养是语文教师可供展现和挖掘的不竭源泉,教师的资源性就体现在学识涵养上,学识涵养的外在显现就是课堂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教学行为里面包括驾驭课堂的教学智慧.名师们课堂的展现,从他们运用语言的程度上,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们丰厚的语感和文学积淀,较强地临机处置问题的能力,这份处变不惊、从容大度的能力源泉就是自身的学识涵养.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学识,才能成为学生明白的引路人,才能成为课堂教学挖掘不止的资源.
听青年名师史建筑老师上课,感觉他的课有高山挺拔的气质,有深海恢弘的气度,有蓝天的空灵飘渺,有大地的深沉厚重,似乎没有一个多余的细节,没有一句多余的言辞,他的课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美”字便可以形容的,真可谓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他的语文课上出了语文的文化内涵,上出了语文的学科个性,上出了语文的原汁原味,他的语文课是真正的语文课.
在对史老师的课赞叹不已的同时,笔者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他能将语文课上到如此境界.读了他的《一路有书》《语文教师的文化思考》等文章后,豁然开朗.因为书给了他太多深邃、大气、儒雅、刚毅、伟岸、正直、执著、仁爱、善良、智慧……因为他想“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贴近教学实际,更符合认知规律,更受学生欢迎”,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健康和谐、个性鲜明、全面持续发展的人”.一节好的语文课后隐藏着一个语文老师的勤奋、良知与探索.我想,要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能象史建筑老师那样上语文课,那真是当代学生的幸运,是我们语文教育界的幸运.我相信,只要我们拥有这样一个愿望,并能够付诸于实际行动,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有进步.
二、 走进名师历程 ,解读成长秘笈
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解读全国知名教师尤其是青年名师的成长经历,发现了潜藏在他们生命历程中的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读书
由于平日忙于上课、批改作文、做学生工作等原因,语文教师书读得很少,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些名师们也面临过并仍面临着和我们一样的现实问题,有的名师的成长环境甚至比我们还差,但却没有一个不博览群书的,没有一个不以嗜读为乐的.在这方面,史建筑老师的感受很能说明问题:“我近乎苛刻地规定着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和写作量,起初极不适应,自己经常和自己打架,后来竟磨合得非常默契,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单是2005上半年就读完了季羡林、冯友兰、李泽厚、周国平、沈致远、朱永新、肖川、海德格尔等人的十几本书.”人都是有惰性的,关键就看你怎么克服它,史老师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优秀教师都有着非常的读书情结.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文史哲样样爱看,唯独不爱看教参书”;以勤奋著称的清华附中特级教师赵谦翔说他“所能做的只是笨鸟先飞,一个劲地飞,硬背《古文观止》,死扣《说文解字》,穷翻《辞源》《辞海》,朝朝暮暮沉浸在古今诗文的鉴赏里”;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高万祥的书房“陈列着人类古今中外文明的思想精华,宛如一个拥有百万精兵的将军,而他的每一个‘士兵’,几乎都是人类的思想大师”.
综观名师们的读书历程,笔者以为,读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意识,往大一点儿说,是一种生命形态.
它能使你思想常新,激情常在,不至于被世俗琐事所湮没,而能永葆一种新生的热望,战斗的姿态,这种精神建设的动力是任何金钱权力都无法给予的.就这个意义来说,读书是语文教育的温床,语文教师的精神发育史决定了他的教学境界.因此,笔者强烈建议:有志于语文教育事业的老师们,来读书吧.
关键词之二:写作
“语文教师应当热爱写作”,这是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的话,也是名师们的心声.王老师一直爱写作,到中学工作后写过近百万字的教学杂记和工作随笔.他从1988年开始给报社写专栏杂文,十几年间发表的杂文、随笔近两千篇,出过4本书,其中《中国人的人生观》与《中国人的用人术》还在台湾出版,又被译成韩文,在汉城出版.他说,这些都是当初没想到的.他还说:“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杂文家,我是语文教师,写作仅仅是我的习惯而已.我喜欢写作,是因为我觉得每次写作都是一次发现,一次创造.同样,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我也把这种发现与创造的乐趣告诉学生.如果一位教师自己不爱写作,他的学生会爱写作吗?写作没有占用我多少时间,却给我的教学带来许多新的思路.因为毕竟写作需要发现,需要思想,需要锤炼语言,而这些正构成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我的许多同事都公开发表过文学作品,在这一点上,他们都有同感.语文教师不会写,会不会被当作假冒伪劣?”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笔者也有同感.现今大多数语文老师平时不动笔,写不成很像样的文章,作文课却能大谈“构思、技巧”,其实是空费口舌,须知“春江水暖鸭先知”. “读”是“写”之源泉,“写”是“读”之升华,读写结合,成长的步履才会稳健.写作,应该成为语文老师的另一种生命形态.所以笔者要呼吁:语文老师,请拿起你的笔,下“水”!
关键词之三:向学生学习
很多同行都习惯于摆老师架子,做高高在上态,以为唯此才有老师的尊严,才能得到尊重.事实并非如此,那些优秀教师的共同点之一就是亲近学生,向学生学习.
江苏省首批名师蔡明说:“我时刻关注着学生的需求与向往.学生提出提高阅读质量很困难,我就和学生一起研究阅读的特点、性质,总结规律、方法,写阅读方面的论文;学生提出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特别是相互之间的落差较大,我就与学生一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围绕作文进行课题研究,撰写文章.我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他常把自己萌生的教学思想的火花公布给学生,发动他们进行讨论,请他们给选定最佳方案,从学生身上受益很多.他的语文课实现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敞开了心房,进行真情大碰撞”.教师在向学生学习中增长了实践本领,这就是“教学相长”.
经常深入学生的老师还会有这种感受:从学生身上得到的,绝不仅仅是在教学上.北大附中特级教师程翔总结说:“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认识到好老师也是学生托起来的,没有学生的敦促,就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给我的启发影响不限于学习,在做人上,学生的优秀品质也值得教师学习.”
关键词之四:反思
现在教育界都在提倡做学者型教师,做反思型教师.什么是反思?“民主教育”代表人李镇西老师诠释得非常好:“同样两个大学毕业生分到学校工作,同样兢兢业业地上班.三年后,其中一个无甚进步,最多就是所教学生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另一位教师却硕果累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前者每一天的兢兢业业都是应付而麻木地工作,他表面上工作了三年,其实只工作了一天,因为他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后者则的的确确工作了三年,他每一天都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在工作.这就是我说的反思型教师.所谓反思,在我这里的语境里,不仅仅是‘想’,而是一种教育的状态,就是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具体的说,即‘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 李老师自身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从他刚参加工作带的“未来班”的教育浪漫主义尝试,到后来实施班级管理民主化的教育现实主义探索,再到后来提出“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观踏上教育理想主义航程,二十多年的漫长征程,他扎扎实实地实践着“四个不停”,成就斐然.
关键词之五:勤奋、执著
成长是向着同一个方向连续攀登、不断超越的过程,必经“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因此,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勤奋和执著,一个也不能少.著名特级教师陈军在回忆经历的《灯光赋》中写道:“寒亭的灯光,我是一辈子也忘记不了的.我曾在灯光下默背民国期间出版的《辞海》上的词条……我曾在灯光下写出一篇篇关于经典课文的评论……大约写了两米来高的稿纸.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为自己当时的浸润化的写作而感到庆幸.当时是没有什么功利之想的,我只感到,一铺开稿纸就找到了生命飞翔的天空.夏天,简陋的屋子里,没有电扇,我赤膊上阵,桌下一桶凉水,两脚插入其中,脖上披着湿毛巾,门窗紧闭,一切都在静寂之中,只有我思考的轮子在‘咔嚓’‘咔嚓’地响着……经过‘灯光’的洗礼,我在课堂上总是清清爽爽的.”
这种勤奋执著精神是每个成功者共有的.“立体教学”的创始人孙春成老师亦如此:“暑假,天气炎热,我则脖挂湿毛巾,身着短裤衩,反锁房门,挥汗笔耕;寒假大年初一下午就返校工作了”;特级教师孙汉洲卧病期间吊针一挂就是半天,“却利用挂水时间阅读教学资料,治病用了激素,夜里难以入眠,我就化弊为利,挑灯夜战,又一次研读了中学语文12册教材,做了3000多张读书卡片.等到不再需要打针吃药时,专著《中学实用修辞》已成初稿”;特级教师李震进修期间为了争得读书的时间,让管理员下班后把他锁在图书馆中;青年名师史建筑曾住在学校存放油罐的一间棚舍里,刺鼻的气味,阴潮的地面加上薄薄的屋顶常常是夏天烈日暴晒,冬天寒冷刺骨.就是在这间棚舍的生活,塑造了史建筑坚毅的性格和不屈的意志.寒冬腊月,雪花飘飘,在寒风凛冽的冬夜,他时常被飘进棚舍来的雪花搅醒而无法入睡,这时只有靠读书才能消解身上的寒冷.于是在棚舍他阅读了古今中外的许多书籍,特别是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一个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他:当安德烈公爵受伤躺在战场上,万念俱灰的时候,是俄罗斯湛蓝的天空,广袤的草原和奔腾的河流,是自然之美、天地之美拯救了他.这时候,史建筑振作起来,望着室外飘飞的雪花,又投入到了他的阅读中.棚舍的生活让他至今难忘,每每提及这段往事,史建筑总会说:“苦难和挫折,当你败给它时,它便是你的耻辱;当你战胜它时,它便是你的荣耀.”
他们中很多人文凭起点并不高,程翔、韩军、陈军老师是师专毕业,李卫东、蔡明、史建筑等是中师出身,而高万祥、徐敏南等老师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后来才做代课教师;很多人并非最初就有幸进入名校执教,蔡明老师毕业进的是苏北一所高考年年“剃光头”的乡中;还有的老师教育探索起步并不早,赵谦翔老师45岁才开始进行教改探索.是不懈的追求成就了他们的今天,在他们的人生舞台上,镌刻得最清晰的脚印就是勤奋、执著.
关键词之六:学会做人
这一点年轻教师尤其要重视,要加强修养.有个性、有才能的年轻人很容易恃才傲物,容不得异见,听不进批评.自塞了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渠道,就等于延长了成长的道路,做人不成功,事业也难有大成,这方面笔者有教训,程翔老师的体会应值得重视.
程老师认为,青年人有主见是完全应该的.坚持主见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但他一开始不懂这个道理.他自己辛辛苦苦准备的课,被别人批评一番,接受不了,总想争辩几句.一位老教师告诫他:“别人提意见是对你好,不接受可以,但总要虚心听.你和他争辩,他以后就不会再给你提了.没人给提意见,你还能进步吗? ”这话令他深思,他反思说:“自我改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能够在痛苦中磨练自己,收获是多方面的.从那时开始,我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业务上进步,同时还要在为人处世上成熟起来.一个人真正的成功,不能单单是专业技术上的成功,还必须在做人上成功,一个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全面发展.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就无论谁的意见也都听得进去.我觉得,我能在语文教学上取得一点成绩,与前辈的教导和同辈人的帮助分不开.我还体会到,人的‘自我免疫’能力是有差别的,当认识到自己这种能力欠缺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借助外部条件来提高自己,以增强自觉意识.如果说我在思想认识上有进步的话,那就是外因对我的良好影响提高了我的自觉意识.”
我们常教育学生要谦虚,要勤学好问,但千万不要忘了我们自身,不要成了“于其身也,则耻师也”者之流,有必要再把先贤的两句名言温习一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转益多师是汝师”.
三、走进名师思想,领悟教学特色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曾经是省语文教研员的吴心田老师,写出了语文教育文章近百篇,50多万字,已出版34万字的个人文集,应邀在全国各地作报告近百场,编著书籍30多种,他培养出了像程翔、史建筑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优秀青年语文教师.他的业绩,他对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爱和执著,以及他的忠厚的人品,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领域受到广泛的赞誉,他做到了像古人所说的“大道无言,上善若水”.本着对语文教育的挚爱,对语文教师的厚爱,他谆谆教诲,提出了语文教师必备的八条素质:
1.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这是教师首要的品德要素
2.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3.具有必备的静态和动态的语文基础知识
4.具有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正确认识
5.具有本学段语文教学的基本组织能力和一定的教学艺术
6.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在教学中运用的能力
7.具有改革精神和创新精神
8.具有较宽的眼界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吴老师还给我们总结了语文教学的五条规律:
1. 体现文与道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认真学习文本,品味文本,感悟文本
3.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4.体现教师与学生、教材的一体
5.注重读与写的结合、理解与运用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吴老师说,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要有创新,要有独见,要探索出一条符合语文教学规律、适合自己课堂教学发展的特色之路.
史建筑老师正是在老一辈名师的指导下,走出了一条语文教学特色之路.
史老师的语文观是学科•生活•生命.在史建筑看来,语文是基础学科的根基,语文是生活交际的工具,语文是生命提升的支点.当一个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天起,就走进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从此他的生活中便充满了思考与独白、诉说与辩论、阅读与写作;他生命的海洋里,便奔涌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为此史老师进行大胆创新,注重让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科学设置问题情境;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引导学生品味鉴赏,感受母语的意蕴魅力.他认为语文课堂的魅力不仅在于语文的个性,更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在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谈及一堂好课的标准时,他说,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生命主场,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追求平实、丰实、充实、扎实、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出光彩照人;教师应该是“热线”,让学生永远感觉到鲜活与新颖;教师应该是“导游”,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欣赏险峰的无限风光.
史老师认为好的作文要达到“五言二真”.“五言”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色(文采),言之出新.“二真”即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
史老师做了富有特色的八项语文“工程”:
1.综合阅读——提升人文素养 2文本细读——感悟母语魅力
3.师生同写——促进共同发展 4.重读经典——温习心路历程
5.课题探究——培养学术意识 6.学本编写——锻造自学能力
7.对话古典——汲取传统营养 8.学习日志——规范学习流程
史老师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到人际交往,大到国际交流,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有小说的曲折、戏剧的冲突,也有诗歌的隽永、散文的飘逸.“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语文能力突出的人,能随时通过适当的自省、反思调整自己,能以得体自然的形式和内容表现自己,能使自身折射出深邃的人格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会逐渐把母语水平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和修养的重要标准.有了语文这一有力的支撑,一个人的言行中就会透射出文明、自律、谦和、幽默、深刻和自信.
史建筑将语文上升到生命的高度.他认为这是语文的最高境界,它已经超出了学科、生活的范围,而进入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语文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理念和传统,将深深地影响着生命和精神的进化.在这一境界中,我们不难理解文学巨匠可以成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精神领袖,我们不难理解一部名著可以支撑着一个穷困潦倒之人不断叩问自己的心灵,我们不难理解杰出的诗人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却选择了如血的夕阳.如此看来,钟爱语文,就是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构建屋宇;钟爱语文,就是给自己的心灵加钙;钟爱语文,就是让一个人圣洁而自信地走过每一个人生驿站……
总之,在实际教学生活中,我们也有许多的经历与他们相似,甚至我们也可以走上名师的讲坛,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成功,原因在于,我们缺少的正是那种执著追求的探索精神,那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那种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一生事业的崇高精神境界.老师们,尽管我们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丰厚的物质,但我们依然要担当起教育所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我们应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先行者、指导者、实践者——名师们一起,固守住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远离浮华,摒弃杂念,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那样,一直坚守着美丽而纯洁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