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孝‘的语录有那些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08:00:13
孔子关于’孝‘的语录有那些啊?孔子关于’孝‘的语录有那些啊?孔子关于’孝‘的语录有那些啊?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对他说:“孟孙氏问我怎样做是孝,我回答他说

孔子关于’孝‘的语录有那些啊?
孔子关于’孝‘的语录有那些啊?

孔子关于’孝‘的语录有那些啊?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替孔子赶车,孔子对他说:“孟孙氏问我怎样做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侍奉他们,父母不在世后,要依礼节安葬他们,依礼祭祀他们.”
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问怎样做是孝,孔子回答说:“做父母的就是担心子女的品行不好,所以,孝顺父母,就要涵养自己的德行,不要使父母担忧.”
子游问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的人所谓孝顺,只是能奉养父母就可以了,但这是很不够的,因为对狗对马,人也能饲养它.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所以重孝道、事父母,要出于诚敬,而不止于物质上的奉养而已.
孔子告诉弟子:“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其年高长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因其日益衰老而担心.”
孔子还说:“侍奉父母,如果我们觉的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们要婉言相劝.如果父母不听,我们还是要尊敬父母.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并不怨恨.”
子夏问怎样做是孝,孔子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如果仅仅做到有了事,孩子为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来享受,但是,子女的脸色却很难看,这难道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最后孔子还有一个关于孝的经典对话
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把对孝的理解,拉回到拉最基本的层面,认为人只要不违背起码的礼制,就是孝顺。孟懿子请教过他之后,他又主动跟给他赶车的樊迟提起,并做了更进一步的阐释。从这段对话来看,孔子是个非常贴近生活,懂得很多朴素道理的人。

我甚至...

全部展开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把对孝的理解,拉回到拉最基本的层面,认为人只要不违背起码的礼制,就是孝顺。孟懿子请教过他之后,他又主动跟给他赶车的樊迟提起,并做了更进一步的阐释。从这段对话来看,孔子是个非常贴近生活,懂得很多朴素道理的人。

我甚至可以想像当时他说话时候的情景:孔子从鲁国讲完课,又要远行,打算去另外一个国家讲课了。樊迟帮他赶车,长路迢迢,旅程寂寞。老头为了调剂一下枯燥的旅程,于是就主动跟这个老是无怨无悔,常常主动承担赶车苦差的弟子说:“樊迟啊,我在鲁国讲课的时候,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不违背起码的礼制就是孝。”结果呢,这个樊迟很呆,老半天没想不明白,于是挠挠脑袋,问孔子:“怎么理解呢?”孔子给他耐心的解释:“就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照礼的准则侍奉他们,死了之后,要按照礼的准则进行安葬和祭祀。这就是孝啊!” 樊迟听了,憨憨地笑笑,说:“谢谢老师,我知道什么是孝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我估计,孟懿子大概把孔子的话给自己的儿子照搬了。可是,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正值青春叛逆期,不大听父母的话。加上,他可能觉得父母正值壮年,也不需要自己去侍奉,更别说死啊葬啊之类的事了。孔子说的那些,根本就不适合自己。于是他就自己跑来,想难难孔子,再次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一看这调皮捣蛋鬼,就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于是语重心长地跟他说:“父母爱护子女,无微不至,惟恐他们有疾病,经常担忧的难以入眠。做子女的应该理解,不要让父母担忧,这就是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讲学回来之后,樊迟就向孔子的其他弟子讲了孔子关于孝的观点。子游一听,嗯,觉得不苟同,于是在一次自由讨论课上,跟老师说:“老师啊,我觉得父母年轻时养活儿女,老了后,儿女养活父母,就是孝。”孔子说:“家里的狗和马,也是要养活的。如果不懂得尊重和敬重,养活父母与养活动物有什么区别?”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听了,说:“晚辈们每天都笑得像个向日葵,恐怕很难吧?”孔子说:“嗯,每天都保持和颜悦色,是难了点。但仅仅伺候长辈,有酒菜先给他们吃,也恐怕是不够的吧?”

在读《论语》的时候,我常常忍不住合书想像。我觉得,孔子那时代的教学方法真好。老师和学生可以平等地对话和讨论。有时候可能是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甚至,学生还常常搞恶作剧,挖个智力陷阱给老师跳。但老师也不以为忤,淡然一笑。这同样不影响学生对他的尊重。学生甚至还把老师的片言只语记录下来,互相交流和传播。在这样的学习和讨论中,答案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很多个。甚至,随着时空的变化,答案可以完全不一样。远不像现在的学生,什么问题都有标准答案,结果最后把那些原本聪明伶俐的脑袋,个个浇筑成了四四方方的砖头。

收起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行孝之道。孔子答复他说:「色难。」色,是颜...

全部展开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行孝之道。孔子答复他说:「色难。」色,是颜色。难,是不容易。以饮食养父母,不算是难事。唯以和颜悦色侍奉父母,才是难得。一个孝子,与父母相处时,心中自然和顺欣悦,形之于外,便是和颜悦色。此色是孝心的表现,能养父母之心,所以是难。
《礼记檀弓篇》记载,事亲与事师,皆须奉养与服勤,但丧礼有分别。师去世时,弟子心丧三年,不须穿丧服。平时事师虽然与事亲要同等的奉养服勤,但事师着重于尊敬,事父母则着重于亲子之情,须有和颜悦色,所以只拿事师之道来事父母,不足以为孝。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孝敬 孝养 孝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