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02:06:38
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3、北京人和山顶洞

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 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P23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P26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21、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形势图》 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3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3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3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P38—39
33、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P41
3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P41
35、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
36、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 P43
37、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 “四诊法”.P43
38、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 P43
39、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
40、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P46—P47
41、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P47—P49
第三章 秦、西汉、东汉(41-67)
42、秦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秦朝疆域图》 P60

历史复习
初一上册
一、填空题: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年约为170万年,北京人已经开始使用天然火。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分别是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早期居民。根据河姆渡和半坡遗址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

全部展开

历史复习
初一上册
一、填空题: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年约为170万年,北京人已经开始使用天然火。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分别是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早期居民。根据河姆渡和半坡遗址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3、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4、前21世纪启 建立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后来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又称殷商。
5、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标志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最大的青铜器。
6、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7、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8、屈原的《离骚》是一篇抒情长诗,屈原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叫“楚辞”。
9、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秦长城东起临洮,西到辽东,用来A抵御匈奴。
10、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接着,开始了刘邦、项羽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11、公元前202年,刘邦推翻秦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12、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经济好转,史称“光武中兴”。
13、汉朝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西汉派张骞、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
14、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名言。
15、举世闻明的的秦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6、200年,曹操击败袁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火攻曹军,大获全胜,这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17、三国鼎立:220年,曹丕 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222年孙权建立吴。230年,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18、南北朝所凿的敦煌、云冈和龙门 石窟是我国的雕刻艺术的宝库,为世界所瞩目。
19、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他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0、北魏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名著。
21、在西汉早期人们已经使用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2、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2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由于文字写在甲骨上,所以被称为“甲骨文”。
24、春秋战国的名医扁鹊创建“四诊法”是中医至今沿用的方法。东汉后期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被尊为“医圣”,医学著作是《伤寒杂病论》。华佗创制的麻醉药“麻沸散”。
26、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在洛阳建造中国内地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二、问答题:
1、秦国的商鞅变法:
答:内容:鼓励农民开垦土地;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耕战;建立郡县制。
意义:变法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最终的统一大业奠定基础。
2、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秦始皇的评价):
答:(1)、政治上,加强中央专制集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立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4)、军事上,为了抵御匈奴,修筑长城。
3、从六朝经济开发的史实出发,联系当地实际,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交流
对经济发展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哪些?
答:无论是六朝的经济开发,还是当今改革开放,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带来了先进生产力和劳动力,促进闭塞、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促进交通道路的畅通;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促进新兴城镇的兴起和繁荣。(再举例)

收起

人教版的。。。不知道是不是你学的教材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3.炎帝、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部族构成华夏族的主体。
4.尧、舜、禹时期通过“禅让”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禹是传说时代治水英雄。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夏朝——时间:约公前207...

全部展开

人教版的。。。不知道是不是你学的教材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3.炎帝、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部族构成华夏族的主体。
4.尧、舜、禹时期通过“禅让”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禹是传说时代治水英雄。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夏朝——时间:约公前2070年,建立者:禹,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主要内容:①编制户口,加强刑罚。②奖励生产。③奖励军功。④承认土地私有。⑤推行县制。⑥统一度量衡。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意义。(识图:秦朝行政系统简表、秦统一文字表、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2.陈胜吴广起义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3.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西汉时期,汉武帝时为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识图:张骞出使西域图)
4.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识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作用: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至今仍发挥着重大作用。
5.汉武帝大一统措施:采纳董仲舒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
结论:汉武帝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知道三国的名称及相对位置。
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结婚。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隋唐科举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3.唐与吐蕃的交往: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4.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说明中外文化交流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识图鉴真东渡示意图、玄奘西行示意图)
5.唐太宗在位期间,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唯才是举;调整赋役制度,减少百姓的劳役负担;完善隋代的科举制及“三省六部制”;唐朝的法律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各部尊称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天可汗”;加强汉藏关系,文成公主入藏密切汉藏关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1.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1)强化皇权:明废丞相、清设军机处等。
(2)八股取士。(3)大兴文字狱。
2.清朝设置驻藏大臣: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3.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戚继光抗倭。(联系地方史)
4.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末清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5.雅克萨之战:清朝时与沙俄进行了两次雅克萨之战。
6.郑和下西洋: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郑和远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识图、表:郑和下西洋航线图、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消耗国力,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终被废止。
7.“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闭关锁国并非完全断绝对外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八、科学技术
1.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识图:都江堰示意图)
2.长城:是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3.四大发明:
①造纸术: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中国的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识图:造纸术外传时间表)
②印刷术:唐朝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指南针:宋朝时期发明,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④火药:唐朝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我国四大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
4.大运河: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识图:隋大运河示意图)
九、思想文化
1.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教育方面,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2.佛教传入: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3.《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下面是重点部分的拓展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即: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奖励耕战,军功授爵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