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王守仁这个人的具体评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6 17:45:17
明代王守仁这个人的具体评价?明代王守仁这个人的具体评价?明代王守仁这个人的具体评价?他应该算是明代里综合能力最高的人了第二是于谦下面是百科里对他的介绍生平事迹王守仁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

明代王守仁这个人的具体评价?
明代王守仁这个人的具体评价?

明代王守仁这个人的具体评价?
他应该算是明代里综合能力最高的人了
第二是于谦
下面是百科里对他的介绍
生平事迹
王守仁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北平(北京).
《明史》载, 王守仁出生时取名为王云,但五岁不能说话,告诉他人,改名为王守仁,他才说话.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童年生活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
他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又让他做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表现出非凡的想象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尽管如此,他从年少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如13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婆捉弄其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他学习并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军事游戏.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笈,遇到宾客常用果核摆列阵法作为游戏.

思想演变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进了道教的铁柱宫,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通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此后他常常在各地和道士讨论养生的问题.
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当时相当于宰相的内阁首辅李东阳笑着说:“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
嫉妒者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二十五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
二十八岁礼部会试时,他考试出色,名列前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王阳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学,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他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编辑本段]军事功绩

平定江西
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方圆近千里.地方官员无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举荐时任右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抚江西,镇压民变.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鬓)部,奏请设立和平县,并兴修县学.三月,守仁抵达江西莅任.他迅速调集三省兵力,镇压了信丰等地的起义.七月,王守仁念战争破坏巨大,上奏请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委以地方军政大权,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实力最强的江西崇义县左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并会师于左溪.王守仁并亲自前往劝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并攻破蓝天凤部.

擒获宁王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南昌的宁王宸濠之乱.王守仁将去福建剿匪时(无大量军队),所率部队行军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叛乱.因此王守仁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当时,王守仁最为担心者,就是宁王朱宸濠挥师东下,占领故都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宁王就有了称帝的资本,同时也占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灭了.王守仁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扰乱宁王的视线,逼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各路大军已经组成合围态势.同时使用反间计,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的进攻南京策略.宁王果然上当,有半个月时间犹豫观望、不知所措,没敢发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这一时机,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备,使宁王欲攻南京,已无可能.
七月,宁王率六万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王守仁这时已经调集了八万大军(主要为各地民兵与农民),对外号称三十万.有人指出应该急救安庆,王守仁说:“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敌军占领,如果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就会腹背受敌.现在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敌军听说南昌失守,定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肯定能取得胜利.”
南昌很快攻破,停了两日,王守仁便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四路分兵迎进,一路设伏.交战以后,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惨遭大败,溃逃退守八字脑地区.宁王眼观局势不妙,急忙调九江、南康的精锐部队出击,王守仁派几路大军迎战并取南康.
这一仗打得相当激烈,是关键的一战.官军一度退却,王守仁部将伍文定立即斩杀了后退之人,命令诸军一决死战.最后终于打败了敌人,敌军退保樵舍地区,将大船结成方阵,宁王拿出金银珠宝犒赏将士,要求他们死力一搏.
但宁王军队的方阵被王守仁看出破绽,他决定仿效赤壁之战,放火烧船.第二天,宁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开“早朝”会议,王守仁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自杀.宁王的大船搁浅,不能行动,仓促间换乘小船逃命,被王阳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获,宁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阶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有三十五天时间.王守仁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
后来,明武宗以“威武大将军朱寿”之化名出征,宦官有意释放宁王,让武宗与宁王打一仗并亲自俘获,借此讨好皇上.王阳明对宦官张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这样做会死更多人.最后协调结果是:让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宁王让皇帝俘虏,高兴一下.
平宁王《记功碑》全文: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擒,余党悉定.当是时,天子闻变赫怒,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
于赫皇威,神武不杀.如霆之震,靡击而折.神器有归,孰敢窥窃.天鉴于宸濠,式昭皇灵,以嘉靖我邦国.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从征官属列于左方.
[编辑本段]教育思想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载于《王文成公全书》,为一至三卷,亦有单行本.卷上是王守仁讲学的语录,内容包括他早期讲学时主要讨论的“格物论”、“心即理”,以及有关经学本质与心性问题;卷中主要是王守仁写给时人及门生的七封信,实际上是七封论学书,此外还有《社会教条》等.在卷中最有影响的是《答顾东桥书》(又名《答人论学书》)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着重阐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论;卷下一部分是讲学语录,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论》.《朱子晚年定论》包括王守仁写的序和由他辑录的朱熹遗文中三十四条“大悟旧说之非”的自责文字,旨在让朱熹作自我批评与自我否定,证明朱熹晚年确有“返本求真”的“心学”倾向.卷下收录的王守仁讲学语录主要是讨论“良知”与“致良知”的.《传习录》是由王门弟子徐爱和钱德洪等编辑的,它包括了王守仁学说的主要观点,历来被视作阳明学派的“教典”,是研究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其中的语录是王门弟子分别记录的,编辑者只作了汇编工作,注明哪些条是由谁记录的,未作进一步地整理,因此各条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7封书信出自王守仁的手笔,是王守仁论学书的代表作,但阅读这些书信时,如果与其他有关论学书信联系起来看,它们更多的反映了王守仁晚年比较成熟的教育思想,但由于编者的取舍,如《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大学问》等重要著作未予收录其中,它对于了解和研究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明显有不足之感.所以在评介《传习录》一书时,有必要联系《全书》中的其他篇章.
[编辑本段]思想成就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良知,为善去恶者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处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他的弟子与心学影响了很多人: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扬海外!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他写的《忆龙泉山》:
我爱龙泉山,山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云山,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王守仁的游足还到奉化雪窦山,他写的《雪窦山》诗明丽、秀拔.数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息.
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
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
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画图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心外无理”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故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致良知”
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士农工商”
顾炎武《日知录》卷七中提出,“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管仲).”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节庵公墓表》)王阳明《传习录拾遗》说:“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此说被称为“新四民论”.
“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
详见《明朝那些事儿》
[编辑本段]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朝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
王守仁,字伯安,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系浙江人,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提督军务都御史.明正德十四年(1519)6月14日,宗室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谋反,叛军十万,势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顺流而下.一路克安庆,逼南京,大有挥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势,明朝廷上下震动,惊慌失措.这时,驻守在丰城的赣南巡抚王阳明迅速赶到吉安,果断决策,调集军队,直捣叛军老巢南昌.宸濠闻讯,急忙回师救援,王阳明与叛军大战鄱阳湖,仅用了35天时间,王阳明就大败叛军,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乱几乎是在谈笑间平定了.可是,王阳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毁谤与陷害.明武宗甚至觉得王阳明这么快就轻而易举平定了叛乱丢了自己的面子,认为像这样的战斗应由他亲自带兵南征才能显示“皇威”.宦官张忠之流又诬陷他与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阳明放了宸濠让他率军与朱宸濠再战……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连夜赶到钱塘,将宸濠交给太监,同时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报捷,将平叛的胜利归功于武宗.这样顾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证了王阳明的身家性命.
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阳明到开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记功碑上称颂皇帝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也隐隐表达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
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王阳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爱这个地方.这年三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写下了好几首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烦忧.
其《又重游开先寺题壁》云: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
还有一首《龙潭夜坐》云: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诗中表达了作者多么孤独、郁愁、沉重的心情.李璟读书台下的记功碑数百年后依然清晰、醒目,读罢这篇百余字的碑文,再读读上面提到的两首诗,面对石壁,就像是面对一页深沉的历史,透过歌颂天子皇威的碑文,我们可以看到被掩盖的历史的真实面目.
附:《记功碑》全文: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擒,余党悉定.当是时,天子闻变赫怒,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
于赫皇威,神武不杀.如霆之震,靡击而折.神器有归,孰敢窥窃.天鉴于宸濠,式昭皇灵,以嘉靖我邦国.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从征官属列于左方
[编辑本段]政治主张
主张明“赏罚”以提高统治效力,行德治礼教以预防“犯罪”他认为:赏罚乃“国之大典”,应当受到充分重视和正确地加以使用.而当时“盗贼”日益增多,是由于“招抚”太滥,“招抚”太滥是由于兵力不足,而兵力不足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实行赏罚,以至于“进而效死,无爵赏之劝;退而奔逃,无诛戮之及”.象这样法令不明,赏罚不信,即使有百万的兵力,也是没有用处的.他还主张“赏不逾时,罚不后事”,认为过时的奖赏,等于没有奖赏,过时的惩罚,等于没有惩罚,都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些主张的目的,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提高统治效率,以“破山中贼”.他还主张行德治教化以缓和阶级矛盾,减少犯上作乱.他说:“民穷必有盗贼”,认为老百姓已经贫困不堪,还要没有休止地征敛,就等于驱使他们去作盗贼.因而有必要“罢冗员之俸,损不急之赏,止无名之征,节用省费”,对灾民实行“赈济”、“免租”,使他们“不致转徙自弃而为盗”.所以,他反对“蔑道德而专法令”,主张在镇压人民起义之后,立即“建立学校,以移易风俗”,以求得久安长治.他教导下级官吏说,作县官的如果能竭尽自己的心力和聪明才智,诚心“爱民”,贯彻“抚缉教养”的方针,即使是蛮夷的人,也是可以被感化的;即使是产生“盗贼强梁”的地方,也是可以变为“礼义冠裳”的所在.他强调这一方面的目的,集中到一点,即在于使用软的一手,以“破心中贼”.但这软的一手是有限度的.他强调刑罚是“德治教化”的保障,“果有顽梗强横,不服政化者”,就一定要“即行擒拿,治以军法,毋容纵盗,益长刁顽”.
强调执法要“情法交申”,区别对待他反对“贪功妄杀,玉石不分”.例如处理“宸濠之乱”的反叛人员时,主张只对主犯处以极刑,至于各“从逆”的人犯,则认为“原情亦非得已,宥之则失于轻,处斩似伤于重”,不如“俯顺舆情”,判处永远充军,使“情法得以两尽”,“以存罪疑惟轻之仁”.在另外一个“告示”中,他甚至宣布对于胁从“作乱”的人,免于追究,“俱准投首免死,给照复业生理”.这样作既使得“□谀知警,国宪可明”,也显示了朝廷的“仁慈”.这正是他的“绥柔流贼”策略在法律上的具体运用.此外,他还主张适用法律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在“地里遥远,政教不及”的边远地区和“小民罔知法度”的情况下,一切“词讼差徭钱粮学校”等事务,都可以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作权宜的处置:“应申请者申请,应兴革者兴革,务在畜众安民,不必牵制文法”.在“行法以振威”的原则下,他已注意到运用法律的灵活性问题.
求重视“纲纪”,整肃执法之吏,杜绝“法外之诛”他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对那些寅缘窃踞官职的豪门势家子弟的不法行为,如居心刻薄,“骚扰道路,仗势而夺功,无劳而冒赏,懈战士之心,兴边戍之怨”的情况,要大力加以整肃,特别是对“戾于法”的执法之吏,应当严格要求.但是他指出,在司法审判中,“刑曹典司狱讼”,事情“繁剧难为”.他们往往受到权贵的拂抑和牵制,以至使得依法断狱之词,“未出于口,而辱已加于身;事未解于倒悬,而机已发于陷阱”.在这种情况下,要使他们“不挠于理法,不罹于祸败”是很难的.这就尤其要从整肃吏治、严明赏罚入手,消除执行法律的阻碍.他还力主加强监狱管理,杜绝“法外之诛”,指出京师的“提牢厅”,是“天下之狱皆在焉”的重地,负责提牢的官吏,不能不慎重对待,特别对于“桎梏之缓急,扃钥之启闭,寒暑早夜之异防,饥渴疾病之殊养”,甚至于微贱到“箕帚刀锥”、“涤垢除下”的事,无不应当认真注意,以“身亲之”.这样才能既防止“变故不测之虞”,又可免使囚者被“轻弃之于死地”.他还强调,狱中囚犯的再行“犯罪”,并非全是“禁防之不密”,还有促使他们再犯的监管不当的原因.所以只有监狱里做到“令不苛而密”,使囚犯免受“法外之诛”,才能避免“弊兴害作”.

明代伟大的哲学家 政治家 军事家 这个评价够具体了吧。。。

看《明朝那些事》的第三部里,说的够详细的啦,首创“知行合一”的理念,受他影响的不仅有徐阶、张居正等,近代的陶行知,其名字也由此而来。

心学
只能意会
智慧
很好 很强大
但很难理解与懂得

为什么说王守仁强
其一:王守仁所处的年代的皇帝虽然聪明但是爱玩,都要被人叛乱了还在玩,可为什么没亡呢,因为有王守仁,急时发现了藩王叛乱,在自己孤立无缘的情况下解决了
其二:心学的创立,心学就今天来说也十分有用,“知行合一”不是说把知道的和实践结合,这是屁话,真正的意义是在实践中懂得变通,从而达到目的。
他给人的感觉就是,没什么事情解决不了,惹皇上都别惹王守仁,这号人物放在现...

全部展开

为什么说王守仁强
其一:王守仁所处的年代的皇帝虽然聪明但是爱玩,都要被人叛乱了还在玩,可为什么没亡呢,因为有王守仁,急时发现了藩王叛乱,在自己孤立无缘的情况下解决了
其二:心学的创立,心学就今天来说也十分有用,“知行合一”不是说把知道的和实践结合,这是屁话,真正的意义是在实践中懂得变通,从而达到目的。
他给人的感觉就是,没什么事情解决不了,惹皇上都别惹王守仁,这号人物放在现代也很强 就是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