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21:39:45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
今天的国际与国内的现实环境、社会与经济与政治与文化的特殊景观,一句话,今天这样的时代,还需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
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形式超过内容的时代;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拥挤在一起的时代;或者换一个说法,可以说是过去、现在与未来互相脱节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那么身处如此繁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不用说中国古代的经典,宽泛些说,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我是指文字的文本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不读书的"理由"据说可以举出很多,比如因为现代社会节奏快,文本阅读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快节奏要求;也可以说由于工作太忙,腾不出读书的时间;还由于诱惑太多,其他方面已占满了自己的精神空间,不愿意再把时间花费在读书上.尤其电视的影响力大得不得了,传媒视觉形象的冲击远远超过文字阅读的魅力.何必还来读书呢?
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要说现代化,欧洲、北美总比我们更现代化得多吧?我们在那里看到的是良好的读书风气.火车上、飞机上、轮船上,到处都有人安静地阅读.他们的习惯是不说闲话,只读书.我们相反,只说闲话,连闲书也不看.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包括大学、研究机构,也染上了肤浅、浮泛的学风.人文科学已大大贬值.此种情况下,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如果说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的话,读书也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问题是怎样培育读书风气?首先是社会应有所提倡.但比提倡更重要的是,社会应该形成普遍重视学问、重视读书人的风气.如果读书人受不到重视,提倡读书就少有效果了.我们所以长期未能形成读书风气,一个重要原因是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太低,以至于极端的竟有"臭老九"之称.中国传统社会读书人的地位是很高的,士、农、工、商,"士"居四民之首.近百年不断激进地反传统的结果,知识分子的价值被严重弱化.特别在今天,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地位,正在直接受两种势力的挑战:一是"官本位"的挑战,一是社会普遍商业化的挑战.大学、研究机构的建制也套行政级别,教授、研究人员的工资待遇,竟然与行政挂钩,这是"官本位"挑战读书人社会地位的显例.至于全社会商品化的挑战,更是不言而喻的了.官、商对知识分子成钳制、挤压之势,读书人的无力与无奈,随时随处可见.这种社会的与文化的结构,要想造成普遍的读书风气,不用说自是困难重重.所以,我认为要培育读书风气,前提是要造成全社会普遍重视读书人的风气,使大家都能够珍惜文化、重视学问、尊礼大儒.或者换一个说法,最主要是社会各阶层的官员、国家的指导者,应该有读书的习惯,懂得读书人的价值,奖励读书,优礼读书人.如做到这一层,全社会普遍读书风气的形成必将指日可待.
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呢?难的是要有读书的意愿,如果有了读书的意愿,读什么书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简单地说,读总比不读好,也就是古人说的开卷有益.当然认真地说起来,选择什么书来读,也不是毫无讲究.各个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肯定首先要读好本专业的书,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也.就社会的一般情形而言,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养成而言,无论哪一行业的人,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都来读一读呢?有的,这就是那些属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特别是那些"文明体国家",堪称经典的文本格外丰富.而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我是说如果有可能这样做的话,比如掌握相关的语言工具,能够直接读原著,或者阅读翻译文本.不过我这里讲的经典阅读,着重点在中国自己的文化经典,而且侧重人文方面.
我们是世界上主要的"文明体国家"之一,文化发祥早、文化典籍多,人文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历史上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都不乏典范之作."汗牛充栋"这句成语,如果用来形容中国文本典籍的丰富,也会显得不堪其比.但是,作为一般阅读而不是从事专业研究,需要读、应该读、可能读的经典,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多.哲学,无非是先秦时期的诸子,而且主要是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等,都可以暂时不读.甚至孟子,也不一定必须读.但汉代的《礼记》里有两篇著作,却不能不读:一是《中庸》,一是《大学》.这两篇著作是谁写的?据说《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就是这样讲的.《大学》的作者据说是孔子的好学生曾参,但也有说两篇都是子思所作.不管究竟是谁作的,反正这两篇著作对儒家学说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提纲挈领、最见精要.特别到宋代,朱熹把《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合为"四子书",并精心注释,成为传统社会流传最广的儒家经典.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随之成为儒门宝典.如果嫌朱熹的注释讲的太麻烦(从研究的角度看,他注释得其实非常好,不仅是注释,还有他自己的思想发挥),也可以读白文(不带注释的)《四书》.读白文、不看注释,一遍一遍地读,甚至背下其中一些段落,即使在今天,也不失为阅读中国经典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史学方面,文史从业人员讲究"前四史",即《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志》.一般阅读,读《史记》就可以.《史记》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文学著作,人物写得好,文字也优美.熟读《史记》,容易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人物、制度这一套东西,真可收一以当十的效果.如嫌篇幅大,可选取其中的《传》和《本纪》阅读.文学方面,《诗经》、《楚辞》不可不选择一些来读.《楚辞》可选屈原的《离骚》.另外晋的陶渊明,唐的杜甫、韩愈,宋的苏东坡、黄庭坚、李清照、陆游,元的关汉卿、王实甫,明的汤显祖及《三国》、《水浒》,清的《红楼梦》等等,也都是不能不读之书.另外汉代王充写的《论衡》,是一部很特殊的书,读起来会打开你的思想,而不会被传统所束缚.还有清末民初以来20世纪文史大家的著作,不少也堪称经典,如严复、章太炎、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陈寅恪、马一浮等人的书,如果不读,未免太可惜.20世纪学术大师的著作,实际上是通向中国古代经典的桥梁,由他们进入古代经典,也许是终南捷径. 不过按照传统的说法,所谓中国的经典,主要是指"六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是孔子教授的六门课程,孔子之前已成书,但经过孔子删定的"六艺",后来称做《六经》.由于《乐经》不传,于是又变而为《五经》,就是《诗经》、《尚书》、《周礼》、《周易》和《春秋》.《五经》是中国学术和中国文化的源头.按照马一浮的说法,"六艺"可以统摄一切学术.《论语》是唯一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虽经弟子们后来整理成书,但所记应为实录.《论语》就是《六经》意涵的化育之书.朱熹选注的《四书》即为《六经》的经典选本.所以人们常说的《五经》、《四书》,就成了中国传统社会识字的人必读的基本经典. 所以五四时期有过"尊孔读经"和反对"尊孔读经"的争论.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哲人,他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学术地位本来是无可怀疑的.但由于自汉代以后孔学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官方哲学,孔子头上的帽子越堆越高,"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等头衔多得不可胜数,其人格和学说难免被神化、填加乃至扭曲.五四前辈痛恨传统的封建制度,为了国家强盛,对传统文化持强烈批评的态度,原未可厚非.但时至今日,社会制度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我们对孔子和儒学就不能再采取五四前辈那种激进的态度了."尊孔"不必,但适当的"读经",确为承继民族文化传统所必需.那种从根本上否定儒家经典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五经》、《四书》也不必全部都读,可以有选择地读,例如《论语》,就可以选其中的一些章节,如《学而》、《为政》、《里仁》、《颜渊》、《子路》、《卫灵公》诸章,尤适合今天阅读.
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有时称赞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好,会惊叹地说这是古人的文章,这是极高的奖赏.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