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七步诗”,“嫦娥”,“夜雨”.诗,翻译成现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16:49:20
“竹石”,“七步诗”,“嫦娥”,“夜雨”.诗,翻译成现代文.
“竹石”,“七步诗”,“嫦娥”,“夜雨”.诗,翻译成现代文.
“竹石”,“七步诗”,“嫦娥”,“夜雨”.诗,翻译成现代文.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 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 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翻译:
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碎裂的山岩之中.遭受无数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翻译: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豆秸和豆子本是同一条根上长出来的,豆秸怎么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2,长河渐落晓星沉3.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4.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5.夜夜心:因为孤独而夜夜悔恨.
译文:
蜡烛的影子长长地拖在云母(一种矿物)制成的屏风上面,天上的银河渐渐向地平线落下,清晨的星星也沉了下去;
月宫里的嫦娥应该后悔偷了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现在她每夜都面对着苍茫的碧海青天而伤心.
赏析一:
此篇讽刺信神仙而求长生者.以嫦娥为例,说她偷吃不死之药成仙以后,在月宫里永远品味着孤独寂寞的滋味.诗人在讽刺虚妄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生命哲学问题: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由这一问题牵连而出的问题是:人应该怎样生活?长寿甚至长生的目的是什么?在爱和长生不老之间,现实的人应该选择什么?作者显然并不赞成嫦娥那样牺牲现世的生活而换取长生不老.他认为那样孤独寂寞的长生,实际上正是对生命的折磨和摧残.与其如此,还不如人间儿女们那样有悲欢地热爱、有聚散地执着更有意义.
这首诗的艺术技巧也很成熟.全诗旨在揭示人生哲理,但完全不用概念化的语言,而是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启发人们去思考.
前人于此诗有自伤不遇、怀人、悼亡、讽女冠等诸说.刘、余《集解》云:"悼亡说最不可通.……而自伤、怀人与女冠三说,虽似不相涉,实可相通.……推想嫦娥心理,实已暗透作者自身处境与心境.嫦娥窃药奔月,远离尘嚣,高居琼楼玉宇,虽极高洁清静,然夜夜碧海青天,清冷寂寥之情固难排遣;此与女冠之学道慕仙,追求清真而又不耐孤孑,与诗人之蔑弃庸俗,向往高洁而陷于身心孤寂之境均极相似,连类而及,原颇自然.故嫦娥、女冠、诗人,实三位而一体,境类而心通."
赏析二:
这首诗题为“嫦娥”,实际上抒写的是处境孤寂的主人公对于环境的感受和心灵独白.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现在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现在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刘学锴)
夜雨(好像没有,是这首吗)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君:指作者的妻子.
巴山:指四川的山.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哪一天?
却话:回溯.
译文
你问我回来的日期,我还没确定,今夜巴山正在下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
谈论巴山下雨的情景.
赏析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想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而设身处境,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语”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了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中评《夜语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句子),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种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日后怀想,此竟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彼地、此地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 《听雨》 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逢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逢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然可见的.
不知道你需不需要,所以赏析也帮你找了~
参考资料:
http://www.paiai.com/Article/rjxx/200702/3440.html
http://www.blog.edu.cn/user4/zzshhh/archives/2007/16924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