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或林清玄的散文的读书笔记 3篇1.主要内容2.优美句子赏析 两句3.阅读感4.写法借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22:40:55
张晓风或林清玄的散文的读书笔记 3篇1.主要内容2.优美句子赏析 两句3.阅读感4.写法借鉴
张晓风或林清玄的散文的读书笔记 3篇
1.主要内容2.优美句子赏析 两句3.阅读感4.写法借鉴
张晓风或林清玄的散文的读书笔记 3篇1.主要内容2.优美句子赏析 两句3.阅读感4.写法借鉴
张晓风:地毯的那一端
“只有浅薄的庸琐的渺小的文学,才专门注意花叶的美茂,而忘了那原始的、最宝贵的类似哲学的仁子.”而张晓风正可谓慧根别具,《地毯的那一端》中的创作素材虽只涉及平常琐事,却能会意独深,在她笔下被寓以极深的哲理.如妹妹喜欢文科,厌恶理科,晓风得知后开导道,不能勉强每一件事都如意,我们固然应该学习我们爱好的东西,却也没有理由摒弃我们不感兴趣的东西. 另一方面,张晓风的散文语言蕴骨感于婉媚,创作手法常突破常规修辞,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如:“梅叶已经凋落,梅花尚未裁剪,我只能伫立欣赏梅树清奇磊落的骨格.”每每被画家点染皴擦,文人骚客反复吟咏的梅,在她看来,更值得赞扬的是它的“骨韵”.梅骨是极深的七褐色……梅骨上也布满苍苔的斑点,它甚至有岩石的粗糙风霜.梅树的叶子已经落尽,梅花一朵朵挺着怀孕的花胎,她虽然不能目睹梅花怒放时的风姿,却没有失望,而是在真情的驱动下,专心致志地欣赏梅树那遒劲的骨格,进而“我几乎想剖开枝子、掘开地,看看那来日在脚下浮动的暗香在哪里,看看来日可以欺霜傲雪的洁白在哪里.”其实,作家来时脑海里已见梅花“荧光四射的花瓣、绿得透明的叶子”的印象.有道是“梅花三弄断人肠”,晓风于无花处见繁花,做的一帘幽梦而已.梅树并无变化,而作家写梅的性格却既随意又精准,既内倾又外观. “人生若不是为了信仰却还剩下什么呢?”晓风心界空灵、质朴优美,她的文笔向天而又着地.“凡事都是一时机缘,事境一过,一切的热闹繁花便终究成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晓风自有她的忧虑,“台北的风让我每月思念南方的家.”在一遍遍的祈祷声中,纵有百端俗虑也在此时一并抛撇,一瞬间便释放了长期以来囤积的压抑和苦闷:“我们活在梦里,活在诗里,活在无穷无尽的彩色希望里.”也是由于信仰,让她于熙熙攘攘的世界中悟出与人为善的真谛,并从中得到快乐.母亲给她的学杂费,因为同学生病借了出去,当晓风手拿着同学归还的那一叠,她感到这笔钱,因着母爱和友爱的缘故有了双重的光辉.她的心透明、真挚,她的无嗔无欲与生和谐. 别有才情气自华.《地毯的那一端》这个小册子,留下了一条张晓风由成熟到成就的艺术辙印.她曾讲过,其实对于自己早期的作品羞于启齿,由于年轻和浅薄,把许多好的东西写糟了.窃以为,张晓风的散文美,就美在她能让你了解她谦逊、平易的性格.一次,某大学邀请张晓风指导写作,她上讲台第一句便说:“我今天能有什么给你们指导的?没有,只不过分享一下我心里所想的东西.”话如麦饼之丕实,泉水之甘平.文学艺术的魅力不正是在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同分享吗? 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小篇中,我们都能读到汉代的史传、唐朝的诗歌、宋代的散文、元朝的戏曲……或者在眼前,或者在胸中.中国人往往与山同在,孔子的泰山让他发现天下之小,李白的敬亭山,让他在云鸟高飞尽之际,有一个相看两不厌的对象;辛稼轩的青山,让他感到自己是山,山是自己的情与貌. 张晓风在一次次朝山谒水中释忧解烦,物我两忘.而这些山水都朦胧地带有江南水乡———江苏徐州(张晓风祖籍地)的风貌,既有杨柳低岸,晓风残月的凄婉,也有执手相看,泪眼缠绵的悲郁,但更多的是一种大气开拓的境界:“清风明月,山松野草,我要把它们怀抱在心中……即使当时你的心中折叠着一千丈的愁烦,及至你站在瀑布面前,也会一泻而尽了!
林清玄:清净之莲
《清净之莲》是一篇绝美的极富哲理的散文诗.品读此文,你会自然而然地进入那种“心静如无波之湖”的意境.作者开篇以多达九个“偶尔”为句首的排比段式,偶尔之中蕴含必然.如果“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复杂的世界”,那么“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这种平地惊雷的震撼,抑或是我对《清净之莲》的最初印象和人生启示.
古今以来,文人骚客对莲的咏叹不胜枚举,爱莲说、采莲曲、咏荷诗、叹芙蓉……隐约感觉莲即是荷,荷即是莲?莲与荷的纠结缠绵,赞美之声也从未消停过.“莲,花之君子者也.”宋代周敦颐《爱莲说》道:“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情景交融、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对“季荷”的祝福如此等等,放眼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几乎可以说,古今无一不是爱莲(荷)人.
莲,的确是清净的.面对有好事者对其孤傲清高的曲解,始终心无旁骛,我自坚贞纯洁,不为谁开也不为谁败,在静谧的荷塘中独自偷欢.高洁的背后,透着大智慧、柔软心.
我等俗人,究竟要怎样的历练,才有如莲般的智慧?我们如何“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我们的品行要做到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在这个本不清净的世事纷扰的现实世界里,是何其的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去感悟,面对大喜大悲,唯有保持一颗柔软的菩提心,处变不惊,心静如水,智慧之莲才会在你心中绽放.
人的一生中,不经历磨难,是很难天生就有这种大智慧的.苏轼一生三起三落,历经宦海沉浮.这个从小钦慕范滂、敬仰蒙庄、天资聪颖、抱负远大的苏家公子长大后在官场屡受排挤,一路跌跌撞撞,多次被贬谪、放逐却从未停止过放达的脚步,正因为失意才成就了他宠辱不惊的品行.东坡居士在《超然台记》中写道:“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你总是被万物的好恶所左右,在得失取舍面前患得患失,那么你就会被物欲横流所击垮.因此,只有超然于物欲之上,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欢愉.
做清净之莲,是需要定力的.古人云: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如此怡然自得的赚,真好.真正的清净需要淡泊闲适的心境才能感受得到.“偷得浮生半日闲”固然惬意,倘若再能保持一颗菩提般的平常心岂不更妙.在浮躁的现世,喧闹的当下,这种定力显得尤为重要.记得有位学人说过:“以无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以悲观的心境过乐观的生活.”如此,足矣.
有人身陷职场勾心斗角的漩涡,有人沉溺于感情是是非非的纠葛,有人在名利场中苦苦挣扎,有人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下迷失自我.何不放下诸多的不愉快,去拥抱自然,用手心摩挲古树,让脚掌亲吻泥土;耳听泉水叮咚、山鸟欢闹,登高振臂一呼,山鸣谷应;举目四顾,顿觉海阔天空,豁然开朗.享受清净的欢愉之后,掸掸尘土,再去坚毅地迎接下一个挑战.
张晓风:初雪
“如果五月的花香有其源自,如果十二月的星光有其出发的处所.” 那么,父母对于我们无私的爱又何尝不是从哪里来的!文章以母亲的口吻写给她腹中的女儿,而我也从侧面看到了每一对父母对于儿女说不出言不尽的爱,作者笔下,初雪意味着生命的纯美洁净,是啊,生命如初雪,爱亦如初雪,让人在静穆中虔诚地观望、感受.如果时光倒流,曾经的父母也是有“权利”爱我们的第一个人,他们不需要看见我,了解我,认识我而后才决定爱我,我的笑貌在他们的梦里翱翔,具体而真实.我被这样的心境所感动了,亲情仿佛一段纯净的芬芳,缠绵飘散在我们最初的日子里,仿佛一寸寸的阳光,照亮了我们稚嫩的脸庞.它绵长,温和,浸润了我们生命的角落,于是银铃般的欢笑、无忧的歌声才同意入住我们的心灵.是的,我们的生命和父母曾经一度相系,然而我们无法将这种联系持续到永恒.每每想至此,我便觉得这殷殷爱情过于短暂,无论今日的欢乐让我们感到怎样的可靠,终于有一天,那个我们最初与世界相连的地方终会轰然倒塌.而整个宇宙的浩渺无边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段苦涩而孤独的旅程.回望过去的16年已经匆匆而过,我们的生命太短太短,我们和父母享受血脉之亲的日子却有三分之一已悄悄溜走······小的时候,我们或许只懂得游戏,懂得累了要回家,懂得受了委屈扑进父母的怀报,我们的懂得是因为我们的不懂.如今那只羽翼渐丰的鸟儿眼中已有了几分成熟,我从那份爱的背后体会到了艰辛和疲惫,我知道生命不是无穷尽的.那么父母,请原谅我的口拙,我不知道怎样言爱,我把它在心底酝酿了好久, 如今的我只想用稚嫩的双手表达感恩.然而,感恩是什么?我何曾知道它的意义!而让感恩伴我成长,这是不是太像一个目标,一份工作报告?我只是觉得,感恩父母太温情也太严肃,我面对它甚至感到有点束手无策.晚自修回到家已经10点了,亲爱的妈妈,我明天穿的衣服自己理,你先去睡吧.冬天下雪太冷了,爸爸你不要去加班了,家里一切都很好.周日晚餐后的疲倦留给我吧,让电视开着,我来洗碗.春天的中午您还是那样困倦吗?让我自己骑车去学校吧······滴水之恩尚要涌泉相报,而然,面对父母这样江流水涌般的爱,渺小而羞惭的我应该怎样去写感恩二字?我说不出,我写不下,而唯有泪水盈盈.我们长大了,他们苍老了,那份芬芳开始古旧和沉重起来,弥漫着生命最初的无邪走向另一端.我必定要有一天,褪去不敢表达感恩的青涩,为父母的居所扫地,为他们煮饭,在夕阳下陪他们散步,倾听他们最初的那些故事,注定有一天,我要为他们而奔波,任他们发脾气,承受他们衰老流泪的苦涩.然而,我愿意!那段爱的纯净芬芳发源于父母,受之于我,又渐渐发之于我,受之于父母,最终合二为一,达到生命的圆满.我渴望这样的圆满,失却感恩的成长使爱的芬芳枯竭,而我更愿意时时刻刻地呼吸它,感受它,让它在我和父母的日子里熠熠闪光.爱是一段太纯净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