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翻译创作背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的翻译采取追加分制度的好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9:56:33
《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翻译创作背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的翻译采取追加分制度的好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翻译
创作背景
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字词的翻译
采取追加分制度的好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翻译创作背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的翻译采取追加分制度的好吧..
没关系,我告诉伱.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1)本文选自西汉《战国策.齐策一》,相传由刘向编撰.邹忌:《史记》作邹忌,齐人,善鼓琴,有辩才.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修,长.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
(2)修:长,指身高.
(3)有:通“又”
(4)形貌昳(yì)丽:容貌光艳美丽.昳:美丽.
(5)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动词,穿戴.
(6)窥镜:照镜子.
(7)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孰与,谁,哪一个.徐公,人名.
(8)君美甚:你美极了.
(9)及:赶上,比得上.
(10)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美).宾语前置用法.
(11)复:又.
(12)旦日:第二天.明日:第二天.
(13)与坐:与之坐,陪客人坐.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4)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15)弗如远甚:远远的不如.
(16)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卧.之,代词,指妻、妾、客“美我”一事.
(17)之:助词.美我:以我为美.美,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18)私:动词,偏爱.
(19)诚:确实,实在.
(20)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
(21)方千里:方圆千里之内.
(22)宫妇左右:指宫内的妇人、姬妾;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莫:没有谁.
(23)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厉害.
(2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6)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谤:指责;讥,讽刺.谤讥,指责别人的过错.市朝,指人众会集的地方.(市朝:公共场合)
(27)闻寡人之耳者:被我亲耳听到,闻,使……听到.
(28)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
(29)时时:经常.间(jiàn):间或,偶然.进:进谏.
(30)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31)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3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的身居在朝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战胜敌国.意指国内修明政治,不必用军事力量就可以使敌国畏服
(33)题目: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谏,接受规劝.
zhāo 早晨(名词) 私人,自己(代词)
朝 cháo 朝廷(名词) 私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 朝见(动词) 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 修建(动词) 地方
整治(动词) 今义是一个名词
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
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句式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 式标志
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编辑本段]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形体容貌光彩美丽.早上,他穿戴好衣帽,查看镜子(里自己的形象),问他的妻子:“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来访,邹忌和他坐下交谈.(邹忌)问客人:“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打量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镜子审视自己,又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到了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心想:“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入朝拜见齐威王,说:“臣的确知道自己没有徐公美.但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事情)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土地,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妃子侍从,没有一个人不偏爱大王的;朝廷的大臣没有一个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一个不有求与大王的.这样看来,大王受到的蒙蔽太深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令:“所有的大小官员和百姓,能当面指责我过错的人,授予上等的赏赐;上书劝谏我的人,授予中等的赏赐;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并被我听说到的, 授予下等的赏赐.”命令刚刚颁布,许多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有时候间或有人进言;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都(派使臣)到齐国朝见齐威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修明内政,不用兵就可以战胜其他的国家.
[编辑本段]课文研讨
一、关于课文
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二、内容分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3段,进谏的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需要指出的是,“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符,是作者的有意夸张.
三、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与许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丛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见解的方法,委婉动听,往往收到比直进谏更好的效果.
分分.我要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