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片断赏析关于水浒传的10个片断赏析,要保留原片断请直接贴上来,请勿用连接这个赏析的意思是对原文进行点评,并不是把原文搬上来完事?OK?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01:44:17
水浒传片断赏析关于水浒传的10个片断赏析,要保留原片断请直接贴上来,请勿用连接这个赏析的意思是对原文进行点评,并不是把原文搬上来完事?OK?
水浒传片断赏析
关于水浒传的10个片断赏析,要保留原片断
请直接贴上来,请勿用连接
这个赏析的意思是对原文进行点评,并不是把原文搬上来完事?OK?
水浒传片断赏析关于水浒传的10个片断赏析,要保留原片断请直接贴上来,请勿用连接这个赏析的意思是对原文进行点评,并不是把原文搬上来完事?OK?
1.
武松打虎(片断)
……
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后一声响,跳出一只吊晴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纵身往上一扑,从半空里才窜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又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大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山冈也动,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答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着挣扎,被武松尽气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拳头,尽平生动,只顾打,打到五六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
赏析:
《武松打虎》节选自《水浒传》,短文之所以能把武松打虎的经过写得如此具体、精彩,这主要归功于作者善于捕捉人物的动作.武松的"闪、轮、劈丢、揪"等一系列动作的贴切运用,写出了当时情况的危急、有力地突出了武松的武艺高强,其中,我们也发现选择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动作来写.这样,动作最能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此外,作者把老虎的动作“一扑、一掀、一剪"都写得惟妙惟肖,让人读后如临其境,为武松捏一把汗,作者对人物动作的观察是细致而敏锐的,本文的文字写得干净利落、情节曲折生动.
2.
水浒传》这部长篇英雄传奇的开山之作,有着空前的艺术成就,对明清以至现代小说的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风雪山神庙》节选自第十回,这部分在情节构成、人物言行和环境描写方面堪为观止.
一、情节张弛有致,揭示官逼民反的重大主题.
章回小说脱胎于“说话”,它有意识地追求情节的曲折生动.在《风雪山神庙》中,情节的设置和推进张弛有致,扣人心弦,时而剑拔弩张,时而微风细浪,极尽腾挪变化之妙,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愉悦.它展示出林冲性格由隐忍走向反抗的历史,又昭示了性格变化的社会制约因素,突出了官逼民反的重大主题.
本文由六个部分构建成完整的叙事单元.沧州逢故人是序幕,酒店授杀机是开端,买刀寻仇人、替守草料场、投宿山神庙是发展,火烧草料场是高潮,头祭山神庙是结局,雪夜上梁山是尾声.
序幕中作者虽云林冲“闲走”,其实闲笔不闲.它娴熟地利用偶然,牵出了穿针引线的人物李小二;表现了林冲扶危济困、慷慨尚义的性格;高太尉三字为后文窃听埋下了伏线,可谓肌理缜密,颇具匠心.林冲他乡遇故人,难中逢高朋,困厄之中出现意外之喜,情节设置显示为“弛”.
开端中,东京不速之客“闪”进酒店,约会无一面之缘的管营差拨,辞退招待,面授机宜,高价收买,使情节平地生波.读者虽不能断定来人是谁,高太尉三字已同林冲息息相关.情节骤然由驰变张,森森杀气弥满沧州牢城.
发展中,林冲闻风购刀,怀揣利刃,到处寻仇,情节继续升温.作者分三层来写,由当日的前街后巷,到次日的城里城外,再到三五日后的心下自慢,情节由张变弛,构成第一波澜.林冲替守草料场,杀身之祸未降,美差反而临头,情节松弛降到零点.到林冲雪夜沽酒,因草厅坍塌,投宿庙中,情节由弛渐张,却有惊无险,毒辣的杀机潜伏在林冲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表象之中.到草料场大火烧天,不共戴天的仇敌也来到庙下避雪,同林冲只有一门之隔,情节的紧张达到惊心动魄的高潮.
结局中,林冲手刃仇敌,邪恶的一方血染荒郊,暴尸野外,情节也由张变驰.林冲大步朝东,逃离现场,全文的情节也自然绾合.
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情节张驰中,刻画了林冲由隐忍到反抗的性格转变.东岳庙前,林冲惧于权势,教训高衙内的拳头自行瘫软.误入白虎堂,刺配沧洲道,野猪林中几乎命丧黄泉,林冲却苦劝鲁智深饶过董超薜霸.来到沧洲后,又用白银讨好管营差拨,苟且偷生,身履死地还随遇而安,想着请城里匠人来修缮草厅.草厅倒塌后,还要亲手摸摸炭火是否熄灭,可谓兢兢业业,尽心尽责.这一切都说明林冲本无反意,东京温柔的好梦总是憧憬在林冲的幻想世界,成为他屈辱求生的精神支柱.然而身为大僚的高太尉为了满足继子的淫心,却步步陷害,得寸进尺,追杀沧州营,火烧草料场,堵死了林冲所有的生路,只留下地狱一条通道.林冲到了不在反中为人,便在刀下为鬼的情况下,性格才产生了质的飞跃,表现出英雄本色,全部情节都是围绕官逼民反的深刻主题安排提炼的.
二、人物性格鲜明,开掘典型性格的内在逻辑.
林冲的性格首先是一个多维系统,既善良反抗,又隐忍幻想;其次是一个圆体系统,例如善良使他扶危济困,力助小二,又使他惯于以己之善,衡人之心,冤情如山却随遇而安,被骗到死亡谷地还以为吉星高照;再次还是一个流动系统,未到绝路时一忍再忍,相对稳定,邪恶压力超过他的最大包涵力的时候,又会显示出怒目金刚的雷霆之威.而这一切主要是靠林冲自己的言行来完成的.
例如林冲手刃仇敌时的三声大喝就是典型的个性化语言.三个仇人在得意忘形时的檐下对话,对自己的阴谋和罪行是无意的自白,对庙内的林冲是难得的供词.它使林冲对事件的内幕恍然大悟,对自己不为刀俎、便为鱼肉的处境也如梦方醒.于是轻移巨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喝一声:“泼贱哪里去!”这一喝,是人间最简短的反抗宣言,表现出怒不可遏的复仇意识,锋芒直逼为虎作伥的陆、富、差三人.接着胳察一枪先搠倒差拔,再后心一枪搠倒跑了十几步的富安.先搠此二贼的原因是,差拨乃为金钱出卖灵魂,富安属替陆谦帮闲,都是胁从,不必深咎.陆谦则不然,他是卖友求荣、出谋划策、认贼作父、落井下石的首恶之一.林冲先喝道:“奸贼!你待哪里去!”抓住他之后又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这二喝包容了林冲东岳庙被辱以来的无限酸楚和满腔义愤,更是对死有余辜的奸贼的罪行判决和道德审判.语言是小说的家园,言行是人物的自塑,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传达作者褒贬向背的外在形式.这三声大喝和杀仇行为,的确具有一箭三雕的作用.
三、景物层层渲染,营造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景物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本文中的景物,不是纯客观的自然复印,而是因人设景,因情布景,使景物成为推动故事情节,衬托人物心境,象征社会本质,构成性格处延的“积极背景”,耐人寻味.
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三个方面:风雪、大火和山神庙.
取路草料场时,“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这是暗示陆谦之流的阴谋已经开始实施,象征高俅之流构成的社会环境发刀风剑雪,极其恶劣.正因为风狂雪大,才使草厅撼动,摇摇欲坠,也才导致林冲市井沽酒的情节.“林冲一路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下得正紧.”这是进一步烘托险恶多艰的社会环境,突出一个“逼”字.虽然“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鲁迅《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也正因为这样猛烈的北国风雪,草厅才会“被雪压倒”,逼迫林冲投宿山神庙中,对情节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到晚越下得紧”,更衬托出邪恶势力的步步相逼,穷凶极恶.
山神庙的描写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远镜头,外景观.林冲沽酒去时于路边“看见一所古庙”,便跪拜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这为下文草厅倒塌后林冲来庙中投宿埋下了伏线,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表现了林冲孤苦无依的心态.武艺超拔的堂堂英雄,因被人陷害,千里为囚,孤身一人,挣扎在急风暴雪之中,在现实世界之外寻求山神的庇护,是对人间丑恶的批判.第二次是近镜头,内景观,是林冲入庙之所见:“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这种气氛萧条、阴森、威严,令人毛骨悚然,表现了林冲的潦倒、落魄、举目无亲.乾坤无边,却容不得林冲一人,就因为妻子美艳非凡,便落得有国难报,有家难投,陪伴林冲的只有破庙一间,泥塑三尊,面目狰狞而刚正,暗喻冥冥之中自有明察秋毫的神祗,主持公正,除暴安良,虽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却也是落难林冲此时此境下的心态,同时又为下文祭献罪恶头颅的情节设伏.林冲杀人,火烈雪猛,月黑风高,无人可见,无人可闻.然而,山神可证,人鬼可见,判官可闻.陆、富、差三人实属蓄谋已久,情理难容,方才的檐下交谈已将其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而杀人的武器则是权势、阴谋、大火、监牢,林冲只不过在忍无可忍时用刀枪进行正当防卫罢了.
火的描写是通过人物感受和直接描写实现的.林冲“听到外面必必剥剥的爆响”,在壁缝中看见草料场“刮刮杂杂地烧着”.火热冲天,才有可能在半里外听闻远观,也是林冲直冲云霄的内心怒火的外化.火烧掉了高俅父子的黄粱美梦,也烧掉了林冲的一肚皮窝囊气,烧光了陆谦一伙升官发财的野心,也烧光了林冲的奴气和幻想,终于在熊熊烈火中得到涅磐,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成为一员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的猛将.
3.
《水浒》里,“武松打蒋门神”是一出大戏.武松铁拳到处,一个恶势力的代表人物轰然倒下,演绎着水浒英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主题,端的大快人心.
然而武二郎在为谁鸣不平?施恩父子也.书中说得明白,施恩他爹乃孟州城监狱的管营,这位管营老爷品性如何呢?武松作为犯人最初解到时,
因为没有“孝敬”,管营大人差点照常规赏给武松一顿“杀威棒”,好歹在旁边的施恩另有打算,才免却皮肉之苦.这样看来,施恩的老子其实和当时多数墨吏一样,有钱好办事,无钱就会找人晦气.至于施恩本人,他自己也交待得极为清楚,他在孟州城黄金地段开的快活林酒店并非寻常,据其对武松介绍:“但有过路妓女之人,到那里来时,先要来参见小弟,然后许他去趁食.那许多去处,每朝每日,都有闲钱,月终也有三二百两银子寻觅,如此赚钱.”这不就是今之所谓收取保护费么?施恩的本钱是什么?无非是他老子的权势,和他本人曾“学得些小枪棒在手”,书中还写道,他的酒店之所以独霸孟州,还靠他老子管的八九十个拼命囚徒护场子,这小子也真能利用一切资源呢.可是“如此赚钱”的勾当却活生生被蒋门神夺了.蒋门神又有多少本钱,为何偏偏压过施恩一头?无他,拳头更大,后台更硬,所以一场火并下来,快活林换了主人,人们转而向蒋门神上交保护费了.
说到底,这施恩、蒋门神不就是当年孟州城两股“黑社会”吗?法律专家们说,“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有几个特征:犯罪组织比较稳定,人数较多,有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有组织地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称霸一方,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试看,“黑社会”的基本要素蒋门神、施恩们哪条不具备?究其实,施恩和蒋门神争夺快活林不过是“黑吃黑”.而武二郎显然见不及此,施恩父子给了他一些优待,天天好酒好肉,给他戴了几顶诸如“大丈夫”“义士”“神人”的高帽,便感激涕零了,死心塌地愿意为施恩父子驱驰.当然作为“黑社会”中的不同个体,施恩与蒋门神可能还有区别,这就是施恩本人相对地比较重哥们儿义气,这没什么奇怪,就像当代也有义气浓厚的“黑社会”老大一样,但这种义气却显然不能改变“武松醉打蒋门神”事件的性质:一边惩恶,一边帮凶.对在快活林周围做生意的各色人等来说,这保护费是交到施恩手中还是蒋门神手中,也并无本质的差别.可笑武松被别人的小恩小惠迷住了眼却不自知,他答应助施恩重夺快活林的当日,居然还振振有辞地说:“凭着我胸中本事,平生只是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
一个人糊里糊涂被人当枪使上了,这还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他对自己的角色全无认识,还自以为是在打抱不平替天行道.我为堂堂武二郎一哭.
这里有全部的《水浒传》:http://www.guoxue.com/minqingstory/shz/shz.htm
下面的赏析见第十回和第二十三回,直接帖实在太多了.
《风雪山神神庙》
林冲逼上梁山的故事是《水浒传》中最有代表性的精彩章节之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见于小说的第十回,写林冲在封建统治阶级的迫害下,完成了思想性格的最后转变。故事着重表现了“逼上梁山”的这个“逼...
全部展开
这里有全部的《水浒传》:http://www.guoxue.com/minqingstory/shz/shz.htm
下面的赏析见第十回和第二十三回,直接帖实在太多了.
《风雪山神神庙》
林冲逼上梁山的故事是《水浒传》中最有代表性的精彩章节之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见于小说的第十回,写林冲在封建统治阶级的迫害下,完成了思想性格的最后转变。故事着重表现了“逼上梁山”的这个“逼”字。林冲是在凶残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一步步紧逼之下,走投无路,才克服了思想性格的弱点,造反上山的。因而林冲思想转变的过程,就是封建统治阶级日益暴露其黑暗与罪恶的过程;作者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林冲的思想转变,也就深刻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林冲原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一名中层军官,属于统治阶级营垒中的人物。他虽然不像上山前的杨志那样忠实地为统治阶级效劳,但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必然要依附于封建统治阶级,千方百计要保住他的身分地位和美满幸福的家庭。作者从他一出场开始,就注意揭示出他对高俅一伙的迫害采取逆来顺受和委曲求全态度的社会根源。
高衙内为了抢夺林冲美丽的妻子,在高俅的支持下,逼得林冲妻离家破,并蒙上不白之冤,发配沧州。林冲虽然十分愤慨,但毫无反抗。到沧州以后,高俅一伙仍然不放松他,又派陆谦跟来,要谋害他的性命。林冲得知这一消息后,虽然在一怒之下去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要寻机报仇,但三五日过去寻不到人,便又松懈下来,复归于平静。调他去管草料场,他虽然有疑心,但没有想到是敌人的阴谋诡计,应声便去,还想在那里苟活求生,好好地过平安日子。直到草料场火起,他躲在山神庙里亲耳听见陆谦等人得意洋洋地道出是奉高俅之命要烧死他,还要拾他一两根骨头回京请赏时,才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愤然而起,杀了陆谦,毫不犹豫地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小说真实可信地写出了林站性格转变的根据,也就揭示了他造反上山的社会原因,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中心思想。由于林冲是一个由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人物,他的思想性格的转变,最后投身于农民革命,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瓦解与农民起义事业发展壮大之间的深刻联系,因而他的形象具有别的英雄人物所没有的典型意义。
这段故事体现了《水浒传》在艺术表现上的几个特点。
第一,人物描写的性格化,是《水浒传》现实主义艺术的突出成就。而人物的性格特色及其发展转变,是通过丰富的细节,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和内心活动的描写来表现的。这个特点在这段故事中有着极为鲜明的体现。作者通过丰富的细节,着意描写林冲在压迫者面前那种逆来顺受、忍辱苟安的思想性格,极力挖掘到他的灵魂深处。
林冲到了草料场,面对着在风雪中摇摇欲坠的草屋,想到的是天晴了要到城里去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因天寒要到市井去买酒取暖,临行前细心地将火炭盖了,生怕引起火灾;出了门,将那已经破败、很不严实的草场门反拽上锁;路过古庙,还去向神明顶礼请求保佑;回来看见草厅被积雪压塌,第一个念头便是担心火盆内火种未灭,赶快探身去检查;到山神庙权且安身,走时只带一床絮被,准备住一夜便要回来;看到草料场火起,便马上要开门去救火,而丝毫没有想到自己会因此获罪,应该赶快逃走……。所有这一切,都写得十分细致生动,极其深入地表现了林冲精细谨慎的性格,表现了他虽然已经沦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却仍然想苟安求生,平安无事地过日子的心思打算。
与此同时,作者又写到了林冲性格中不可忽视的另一面。在这回书的开头,作者特意安排了李小二这个人物,写了他跟林冲的关系,绝非闲笔。除了情节上的需要,便于后面写他夫妻二人听见陆谦等人的谈话向林冲报信以外,主要的是要表现林冲克己好义、扶危济困、正直善良的性格。这种性格,不仅与统治阶级的恶德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且绝然容不得丧理背义、谋害无辜的邪恶行为。这是他后来终于走上了反抗道路的内在依据。在他的胸中最后升腾起熊熊燃烧的反抗烈火以前,作者早已写出了他深埋于心中的火种;他连续几天持刀到处寻找陆谦,已使我们看到在外力的拨动下火星的闪耀。这样,林冲的转变尽管艰苦而又曲折,却写得有根有据,入情入理,令人信服。林冲杀陆谦时,先用脚踏住胸脯,把那口刀搁在他的脸上,来一番义正辞严的训斥质问而后才下刀,表明他杀得有理有据,陆谦死得罪有应得。这些行动言语,都是很有思想性格的。凡此,都是《水浒传》人物描写十分高明的地方。
第二,《水浒传》的艺术描写,处处从生活出发,符合生活的逻辑,因而真实动人。陆谦等人的罪恶活动是从别人的眼中耳中写出的,前后两次,情景很不相同,都写得非常真实。第一次,是写李小二夫妻的所见所闻。他们看见的,先是一个跟一个闪进店来,末后则又分两拨低头着走出店去;在店里要酒菜,打发李小二去请客,说起话来都是半吞半吐,没头没脑;李小二妻子到阁子后面去偷听,又只见交头接耳,听不见说什么。前前后后,只断断续续、隐隐约约地听见“高太尉”,“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只看见“一帕子物事”,“一封书”,又恰好都是十分重要,能透露消息的。第二次,是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陆谦等人说话,竟将他们的全部罪恶阴谋毫无隐饰地和盘托出,而且一字一句,听得清清楚楚。作者这样写,自然是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但又都非常切合特定的生活情景,人物的神态、语气,无不逼真传神。因为第一次,阴谋还在策划阶段,但处处小心提防,生怕被人识破,因而行动诡秘,鬼鬼祟祟,当然使人看不清、听不准。第二次,大火起来,陆谦等人以为阴谋已经得逞,只等回去邀功请赏,便得意忘形,无所顾忌,而根本没有想到山神庙里正藏着冤家对头林冲,因而一字一句,听得清清楚楚。这两段文字并不长,却前后呼应,真实而形象地刻画了统治阶级及其爪牙们阴险、狠毒和残忍的本性,在促使林冲性格的转变和发展情节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自然景物和环境描写极为出色,点染出浓厚的气氛,跟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性格的展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回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一路点染,三次写到那场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而妙在都仅寥寥数语,精炼而又传神。严冬的大雪给人以清冷的感觉,自然使人更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凄惨境遇。同时,没有大雪,林冲不会到市井去沽酒;没有大雪,两间草厅不会被压塌,林冲便不会夜宿山神庙:自然景物又关联到人物的命运和情节的发展。这些描写都极简练生动,和人物情节紧密结合,显示了《水浒传》艺术描写的杰出成就。
《风雪山神庙》是写人与人的斗争,《武松打虎》是写人与野兽的斗争,但同样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貌。
《武松打虎》见于《水浒传》和二十三回。整个故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武松在上山打虎以前在酒店里喝酒,是为写打虎做铺垫;第二部分写打虎,是情节发展的高潮;第三部分写打死老虎以后下山,是高潮之后的余波。
故事的中心是写人虎相搏。在展开搏斗以前,先通过酒店喝酒的情形,对人和虎两个方面都巧妙地作了介绍和渲染,而主要是写武松,写他的思想性格,写他的英雄气概。具体地说,是写武松的豪爽、机警、暴躁、刚烈,表现他的力和勇。
第一部分酒店里的描写,看似闲笔,实际很重要,是为武松上山打虎作准备。首先是通过武松的酒量食量进行渲染。写酒店,先特意点出那面“三碗不过岗”的招旗,这是为了写出酒家出卖的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烈酒,而下文武松跟酒家间一系列戏剧性的情节,都是围绕着这烈酒展开的。一般过往行客是“三碗不过岗”,而武松却是一气吃了十八碗“却又不曾醉”。武松数次斟酒,数次豪爽地连声称赞好酒。作者写酒是为了写武松,写吃酒是为了写打虎。英雄赞美好酒,好酒衬托英雄。单是通过他的酒量食量,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性格豪爽的打虎英雄便已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其次是通过武松和酒家之间的矛盾冲突,来展示武松的思想性格。武松要痛痛快快地开怀畅饮,酒家却好心好意地只卖三碗,双方便发生了冲突。作者通过一系列戏剧性的情形情节,表现武松那种英武豪爽中又透出焦躁和粗鲁的性格特征。他毫无根据地说酒家不肯卖酒给他是怕不付给钱;酒家不敢继续替他斟酒,他便出口伤人,并以倒翻酒店相威胁;喝完了十八大碗后,站起来,自得而略带示威地说:“我又不曾醉!”他出店以后,酒家追出来好心告诉他景阳岗上有猛虎伤人,不可在此时单独过岗,他反说别人这是耍的谋财害命的手段。他虽然焦躁粗暴,却又不全是蛮不讲理,他有他从生活经验里得来的自信和机智。这些性格特征跟后文的打虎是不可分割的。
再次是从酒家的眼中口中作渲染。别人是“三碗不过岗”,武松喝完三碗,酒家看见的是“武松全然不动”。十二碗下肚以后还只顾要喝,这时酒家道:“你这条长汉,倘还醉倒了时怎扶得住!”略一点染,武松那不平凡的气象、身手,便从酒家的眼中口中烘托出来了。
第二部分,景阳岗上打虎,是这段故事的主体和情节发展的高潮。写得惊心动魄,有声有色。而这一节又分成两段来写,很有层次。在老虎跳出来以前,着重写武松的心理活动写其变化,以及上山时的身姿步态,为老虎的出来预行布置浓厚的气氛。武松的心理活动与得细腻逼真。他先是不相信山上有老虎,然而对酒家的过分警惕却变成了对老虎的麻痹大意;待看到“印信榜文”,便相信“端的有虎”了。这时,在进退问题上写了武松的思想斗争:不回去,有被老虎吃掉的危险;回去,又会被酒家笑话,算不得好汉。干着急的结果是硬着头皮决定上山。他甘愿去冒被老虎吃掉的危险,也要维护英雄好汉的名声。武松是小市民出身,个人意识很重,同样是英雄,都有豪爽的一面,但他跟李逵、鲁智深就很不一样。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毕竟是英雄本色。写他上山时的身姿步态,则生动地传写出这位打虎英雄的精神面貌。他确有胆小心虚的一面,但乘着酒兴,却是直奔大虫出没的景阳岗上的乱树林来,这就透露出不同凡俗的英雄胆气。
经过充分的多层的铺垫和渲染,作者才正面写到打虎。人虎相搏这种瞬息万变的紧张场面,作者写来从容不迫,井井有条,严整有法。老虎跳出来以前,先写风,后写声,既渲染了老虎的凶猛,也使武松有了警觉和准备。写人虎相斗过程,先写老虎进攻武松避让,次写人虎相持拼搏,再次写武松打虎,由防御转为进攻。老虎进攻是一扑、一掀、一翦,武松避让则是一连三闪;武松转入进攻,先是打折哨棒,出现波折,而后继之以脚踢拳打。整个过程从人虎两面着笔,一来一往,一笔人一笔虎,一丝不乱。
打虎高潮之后的余波,却着重描写了武松在另一种情景之下的另一面:无力、胆怯、困倦。且看武松从血泊里将那大虫拖下山去时,“手脚都疏软了,动掸不得。”既而“一步步捱下岗子来”,“捱”字写出走路时很吃力的样子,与上山时“大着步,自过景阳岗来”形成鲜明的对照;突然看见从枯草丛中钻出两只大虫时,写武松失声叫道:“呵呀!我今番死也!性命罢了!”原来是猎户的伪装,竟将武松吓成这个样子。而最后,当众猎户设酒相贺,“与武松把杯”时,却又这样写:“武松因打大虫困乏了,要睡。”就此收束。这种实事求是的描写,显示了《水浒传》艺术表现的高明:以打虎后的无力、胆怯、困倦,回去映打虎时的勇和力。正因为打虎时用了大力气,打虎以后才没有了一点力气;因为用尽了力气,当再一次看到老虎时,才跟平常人一样感到胆战心惊。
武松打虎的故事,表现了《水浒传》在人物描写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夸张,但又不违背常情和生活逻辑。武松是一个威武豪壮、勇力过人的英雄,也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是两者的结合。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