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登高》与《登岳阳楼》的异与同从内容上或描写手法上,要具体!~~~两点都有最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07:43:49
急~~《登高》与《登岳阳楼》的异与同从内容上或描写手法上,要具体!~~~两点都有最好!
急~~《登高》与《登岳阳楼》的异与同
从内容上或描写手法上,要具体!~~~
两点都有最好!
急~~《登高》与《登岳阳楼》的异与同从内容上或描写手法上,要具体!~~~两点都有最好!
题解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鹊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句解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坼”,分裂.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全家人住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此时,他身体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聪,还患有慢性肺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交流.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戎马”,兵马,这里借指战争.大历三年(768)秋,吐蕃侵扰灵武,京师戒严;朝廷又命郭子仪率兵五万至奉天,以备吐蕃.
评解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分析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 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 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