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这片文言文的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08:12:01
《口技》这片文言文的解释
《口技》这片文言文的解释
《口技》这片文言文的解释
口技
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课 文 评 点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于厅事〔厅事:大厅,客厅〕之东北角,施〔施:设置,安放〕八尺屏障〔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而已.众宾团坐〔团坐:围绕而坐〕.少顷〔少顷:一会儿〕,但闻〔闻:听见〕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同“座”.〕 ,无敢哗者.
交代口技表演者和演出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听众的情况、开演时的气氛.
这一段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渲染和铺垫.
一个“善”字统领全篇.四个“一”字,列数道具,以道具的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写“抚尺一下”所形成的肃静而紧张的气氛.一个“满”字,一个“无”字,点明人人如此.八个字既衬托了表演者的口技之“善”,表现宾客对这位名噪京城者的向往之情,表明他那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又为即将开始的演出创造了静谧的氛围,是下文写精彩表演的烘托和伏笔.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欠伸:打呵欠,伸懒腰〕,其夫呓〔呓(yì)语:说梦话〕语.既而〔既而:不久〕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抚:抚摸,安慰〕儿乳〔乳:喂奶〕,儿含乳啼,妇拍而呜〔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之.又一大儿醒,絮絮〔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一时:同一时候〕齐发,众妙毕备〔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毕,全、都.〕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微笑,默叹〔默叹:默默地赞叹〕,以为妙绝.
写口技表演者摹仿一个四口之家被深夜犬吠声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默叹.
这一段是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
点明故事发生在人们入睡之后.“犬吠”,既是一家人由睡而醒的缘由,又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以致一切都听得十分清楚,连“欠伸”“呓语”之声都能听见.
由“遥闻”至“絮絮不止”,说明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的过程.口技表演循序渐进,变化多端.大儿“絮絮不止”是因为被吵醒后心里不痛快.这里分写各种声音.
由“分部唱”转入“大合唱”.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一时齐发,众妙必备”,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由“遥闻”至“以为妙绝”,写出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疏而密、由少而多的过程,表现了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的情形.
一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未几〔未几:不多久〕,夫齁〔齁(hōu):打鼾〕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器倾侧〔倾侧:翻倒倾斜〕,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稍稍正坐.
写口技表演者摹仿四口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这一段既是四口人被吵醒而喧闹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齁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两个“渐”字,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一个“止”字,说明妇人和小儿也由醒到睡.一个“微”字,突出深夜寂静的氛围,给人一种轻且慢的声感.以上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
二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俄而:一会儿〕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间(jiàn):夹杂〕力拉崩倒〔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曳(yè)屋许许(hǔhǔ)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凡所应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无所不有.虽〔虽:即使〕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摹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名:说出〕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奋袖出臂:扬起袖子,露出手臂.奋,扬起、举起.〕,两股〔股:大腿〕战战〔战战:哆嗦的样子〕,几〔几(jī):几乎,差点儿〕欲先走.
写口技表演者摹仿一场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这一段是口技表演的第二个高潮,也是全文的高潮.
以上三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把表演的技艺和表演的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
三个“大呼”、五个“百千”,表现由屋内起火到火势向外蔓延,再到救火的过程;“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失火的声音之复杂、逼真.以上写声音突然大起,并且越来越大,越来越杂乱,表现火势的猛烈蔓延,救火人的紧张慌乱,再现了火场的紧急气氛.说明口技表演以假乱真,犹如失火现场一样.
三写宾客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对宾客的神态、动作形容尽致.“先走”两字,写出宾客以假为真,惊慌欲逃的神态.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这一段与首段呼应.
“一人……”以重复开头作为文章结尾,照应首段,再次突出道具的简单,以反衬口技表演的繁杂、热闹,表明口技艺人依靠的是高超的口技,而不是借助于外物.若改为“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同样是首尾照应,但它只表明演出的结束,起不到余音绕梁的作用.
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它既可以作为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层次清楚,有条不紊,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文章以时间先后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及表演即将开始的情况.“京中有善口技者”,介绍口技表演者.“宾客大宴”,说明口技表演者献技的由来:既是“大宴”,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出表演地点,说明它是一个临时舞台,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表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又将道具一一列出,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最后以“抚尺一下”“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静而紧张的气氛.这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张本,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场表演主要有两个场景:一是一个四口之家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二段),摹拟一家人深夜里被惊醒的情形.表演从“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这声音能不受干扰地从远方传来,使人产生夜深人寂的感觉.这样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由远而近地移向犬吠的地方,想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接着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象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摹拟妇人的“惊觉欠伸”,妇人听到犬吠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摹拟丈夫的“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不止”.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了深夜的静谧.这样的生活情景在当时一般家庭中是寻常可见的,从中可看出口技表演者设计的精心.
第二层(第三段),写这家人再次入睡.先摹拟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在缓慢推移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和“盆器倾侧”的声音,表示夜已更深,一家人已睡熟,又以妇人朦胧中对老鼠示警的咳嗽声做反衬,加重静谧的气氛.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转入基本静止状态,为下面即将摹拟的一场大火灾做铺垫.
第三层(第四段)摹拟一场突然而至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面.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摹拟这个四口之家遭到意外变故时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急遽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惊恐万状的心理,又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使表演达到高潮.至此,听众已感到置身于“火海”之中,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出众表演的确是用“口”演出来的.文章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正面描写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主题是本文另一特点.文中抓住了口技表演中的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绘听众的神态、动作,表现听众的反应,这是侧面描写.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表演,后写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突出了口技表演之“善”.此外,课文交代口技表演场面,写出道具极其简单,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只是从一张嘴里发出,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之“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只做正面描写有更好的艺术效果.
文字简练贴切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全文所记之事奇妙纷杂,却只用了三百多字.其中对口技表演的描摹尤为精妙,写由静到动,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大动,写声响由远及近,由内及外,由少到多,由微弱到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不仅层次井然、严谨有序,而且错综复杂,高潮迭起,变化多姿,把口技表演之“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用“欠伸”“呓语”写声音之近;用“大啼”“大呼”写声音之大,用“渐拍渐止”“微闻”写声音之小;用“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写声音之多,用“但闻”写声音之少;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是在罗列各种声响之后,用“齐发”“毕备”“齐作”等词语加以概括,还用“中间”“又夹”等词语来说明多种声响同时发生的情况.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例如,“少顷”用于听众入座到开演之间,除表示时间不长外,还有等了一会儿的意思.“既而”表示承接上一声响之后的短暂时间.“当是时”表示正在那个时间.“一时”表示同一时间.“忽”和“忽然”都表示意外情况突然发生的时间,而“忽”又显得更突然些.用词的变化多样,说明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