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有由来、历史、地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2 08:11:53
要求有由来、历史、地位.
要求有由来、历史、地位.
要求有由来、历史、地位.
《说长城》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雄伟的防御工程,是我国古老历史文明的见证.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长城的评价语为:“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中国最早开始修筑长城大约是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有效抵御入侵,在边界上修筑起一系列能传递信息的烽火台及防御性的驻军城堡,这些城堡被称为“列城”,又在烽火台和列城之间修筑高大宽厚的墙体,当时称做“边墙”或“长垣”,共有20多个诸侯国修筑过长城.
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齐国也是修筑长城较早的一个国家,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春秋战国时期长城的遗址,以齐国长城遗址最多.燕国、赵国、秦国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犯,建起了北方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维护中原地区封建经济的稳定发展,修缮了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部分旧长城,又另筑新长城,并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长达7000多千米的长城.秦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万里长城的第一次高峰时期.
西汉的初期,为抵御匈奴南侵,保护新开发的丝绸之路,西汉政权的做法是:(一)坚决打击进犯;(二)采取和亲政策;(三)修筑了规模宏大的汉长城.汉长城西起新疆罗布泊,东至辽东,长达10000余千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条长城.汉代是历史上修筑万里长城的第二次高峰时期.
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修长城的是明朝,原因有三.一是面对蒙古与女真的威胁,重视北方的防务.大规模的修筑长城达18次;二是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务,便于调遣兵力,明代把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守区域,称为九边九镇(即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固原镇、甘肃镇);三是为了加强京城防守和保护皇陵(今明十三陵),嘉靖年间又在北京西北增设两镇(昌平镇.真保镇),构成九边十一镇的强大防御体系.
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宁鸭绿江边的虎山,全长7000多千米,经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共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沿线有三个重要的关隘,它们是山海关.嘉峪关和慕田峪长城.当然还有北京最重要的居庸关.
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有四个:一是军事作用,它让游牧民族擅长骑射的优势转为劣势;二是经济作用:屯田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长城内外的人民和平互市加快了经济交流;三长城成为促进民族融合的纽带;四是铺就亚欧大陆桥.
北京境内现存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从平谷将军关附近进入北京,横跨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门头沟六区县,以怀柔旧水坑的“北京长城结点”为界,分为东西两个体系,从北京境内长城的布局特点可以看出,明代北京的主要军事威胁来自西北草原.
我今天重点介绍的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县,是北京境内长城中保存最完好,工程质量最佳,结构最严谨的一段.
金代已经有八达岭的名称,从这里住北可达延庆、赤城;往南可达昌平、北京市内;往东可达永宁、四海、密云;往西可达沙城、宣化、怀来、大同、张家口、道路四通八达,所以叫做八达岭.
八达岭位于关沟北端地势最高处,地势险峻且居高临下,是居庸关的门户.长城由关城、岔道城、墙体、敌台、墙台、烽火台、排洪洞等共同组成,是明长城中最典型的一段.其中墙体长约12千米,敌台24座,墙台4座.八达岭的关城呈不规则四方形,面积约5000平方米,东西两关门相距约64米.
东门于明嘉靖十八年重新修筑并镌刻“居庸外镇”额题,意为居庸关外又一重镇.西门于明万历年间镌刻“北门锁钥”额题,是形容八达岭好像北京门户的一把大锁,一旦锁被打开,整个北京也就门户洞开了.
关城入口处南侧有明崇祯年间铸造的大炮 “神威大将军”.
由于关城地域狭小,很难驻守大量官兵,在关城西北另建岔道城,城中建有守备衙门,武器弹药库,粮库,兵营等.岔道城是八达岭关天的前哨阵地,与关城相呼应,形成纵深防线.在墙体外建有排洪洞,以使水流通畅,排除暴雨洪水对墙体的冲击.
利用长城防御时,地势稍缓处第垛4-5人,地势较陡处,第垛2-3人,地势极陡处,第垛1人.
八达岭地形险阻,防守严密,在战争中直接强攻取胜的不多,大多都是绕道南口前后夹击,夺取居庸关,攻破北京.
从北京出发去八达岭,首先要过关沟.下面我再为大家讲讲关沟:关沟是北京燕山山脉和军都山山脉在境内交会的天然分界线.东南起自昌平区南口镇,西北至延庆县八达岭长城的城关,全长约20千米.是北京通往蒙古高原的主要通道,明代从北往南在关沟中布置了四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为八达岭;第二道上关;第三道居庸关;第四道下关,也称南口关.关沟中的道道关隘,锁住这条咽喉要道.
在这条全长20千米的关沟中,形成关沟七十二景,包括仙人枕与点将台、栓马桩、望京石等.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位于关沟中的居庸关,居庸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中“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记载.秦始皇曾经迁徙庸徒到此居住.居庸关居于两山夹峙的峡谷中,自古有绝险之称.既是明长城北京附近重要的内三关之一,也是明长城全线著名的“三关”之一.
在居庸设关始于汉朝,但当时并非长城线上的关口.历史上曾称为西关、军都关等,辽、金、元、明、清各朝代都称居庸关.如今南北关门上“居庸关”三字匾额是明景泰二年所题.
在居庸关关城内有一座汉白玉砌筑的高台叫云台,建于元代.元朝时一些文人给佛塔台座取了个别名叫“石阁云台”,取“远望如在云端”之意.台顶面积310平方米,台下正中开辟券门,这种过街塔是我国古塔中的一种重要塔型,台座下开券门让人通行,因此也称作门塔.
云台上的雕饰分藏传佛教图像与花纹及文字两种,佛像共2215尊.券洞两侧壁分别用梵文、藏文、八思巴蒙古文、西夏文、维吾尔文、汉文六种文字镌刻陀罗尼心经、十字密言、造塔功德记等.
云台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过街塔实物,为宋元以前的城关门洞形式,六种文字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字的重要资料,全部雕刻都是元代艺术精品,因此云台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居庸关一带峰峦叠嶂,山花烂漫,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皇帝御笔题写“居庸叠翠”,如今居庸叠翠碑立在关沟中部的叠翠山上.
在关沟中有一条铁路与公路平行前进,这就是著名的京张铁路,是我国清末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是中国人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使用两个火车头前拉后顶,并创造性地设计了人字形铁路,利用岔路回转运行,解决了火车因地势升高幅度过大而不能直接爬坡和转弯的难题,而且成功的打通了长达1091米的八达岭隧道.
(我不知道符不符合你的心意,你可以自己再改一改,但愿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