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4:35:27
从学习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从学习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从学习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追问: 这些我都知道 可是不到160字\x0d回答: 人们对“教学相长”的解释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将其纳入教学原则的范畴,认为“教学相长”一词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两者,依此而将其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相互促进”,如在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中就将其作为教学原则来解释,认为这一原则“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关系”.另外在王炳照等人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中,也将其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指出“‘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其二是认为“教学相长”是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认为“教学相长”一词的主体是教师,将“教学相长”理解为“教师施教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即教师通过教而促进自身的学.如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就持这种观点,“‘教学相长’的本意并非指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对这两种解释持质疑态度,如四川师范大学教师、西南大学博士刘秀峰认为“教学相长”所指的主体不是教师与学生两者也不是教师一者.“教学相长”的主体应是学生,“教学相长”中的“教”不是指教师的“教”而是指学生的“仿效”,因此,“教学相长”指的是学生“效师而学”和“自觉而学”两者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相同的益处.因此,“教学相长”不是“教学原则”亦不是“教师成长规律”,而是学生的“学习规律”,强调学习者一方面应自学、自修,另一方应“效师”、“效\x0d友”而学.“长”应为名词的“益处”之意,而非动词的“促进”之意. 补充: 《礼记》有记载: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者从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原则.它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强调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的重要性,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x0d教学本身是个双向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知识也不可能高效、速捷的获得,但教师也不可唯我独尊,搞一言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善于思考、乐于发言,并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沿着他们的思维去想、去做,否则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就像一位名师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常常有这样的体会:许多的知识,我们做学生时,认识并不十分清晰.即使懂得,也是朦朦胧胧,像雾里看花.真正有点心得,能够理性地把握,是在教了以后.这对教学,至少有两点启示:一是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回忆自己当初的学习过程,设身处地想一想,不要急躁,更不要怪学生笨——自己当初也是如此,甚至还不如现在自己的学生.埋怨学生,等于是诉说自己的无能或无奈.二是让学生当小老师,给学生以教的体验.因为教是学的一半,能教别人,才接近真正的懂得.孔夫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学相长,是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从学生的角度讲——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和难处.学生通过学习,开阔了眼界,体验了成功,兴趣就越高,也就越谦虚,越感到自己的不足,因而进步就愈快;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会体会到自己学问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提高.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和学中必须不断完善自我,边教边学,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和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承.教学相长,是建立在师生平等观的基础之上的.师生是学习的伙伴,通过教学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珍惜教育的机会,向自己的学生学习,才是教师的成功秘诀.孔夫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相辅相成,终身以之.“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前提和力量源泉,“诲人不倦”是“学而不厌”的展现和升华.教学相长,是一种美好的教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