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和平鸽说说故事,体验和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7:02:16
毕加索的和平鸽说说故事,体验和平
毕加索的和平鸽
说说故事,体验和平
毕加索的和平鸽说说故事,体验和平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1%CF%BC%D3%CB%F7%BA%CD%C6%BD%B8%EB&in=20&cl=2&cm=1&sc=0&lm=-1&pn=19&rn=1
http://www.ynet.com/view.jsp?oid=5769628
毕加索与和平鸽
1949年,巴黎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的海报上,画着一只形象生动的白鸽,那只白鸽随海报很快翱翔于欧洲各大城市.看到矫健飞翔的白鸽,人们祈愿它象征的和平也能平安地降临.二十世纪的前五十个年头,已出现了两次大战的硝烟,人民多么盼望和平的生活啊.
这只象征和平的白鸽,出自当时已六十八岁的西班牙美术大师毕加索的笔下.其实在他心里,这只白鸽至少已存在了近六十年.
在西班牙南部小城马拉加的梅塞德广场,茂密的绿树上停息着许多白鸽.它们在蓝天展翅的身影,是居住在广场边的画家唐何塞灵感的源泉之一.他画了不少鸽子.1890年的一天,唐何塞惊喜地看到他九岁的孩子,也画了一幅鸽子,画得活灵活现.从此,艺术的天分如鸽子,闪动在这个孩子的内心.那孩子就是幼年的毕加索.
十年后,先后在巴塞罗那美术学院、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读完专业美术课程的毕加索来到巴黎.蒙马特尔区的一幢旧楼“洗衣船”里,一间墙面斑驳的房间,成为毕加索的居室.他的画有个时期以蓝色色调为主,这种天空、海洋的色彩,在他笔下有深和冷、孤独和失望的感觉,被称为“蓝色时期”.
然后,毕加索的画又进入了以描绘马戏团生活为主的“粉红色时期”.要是这个时期有朋友来拜访毕加索,就得穿过天桥,如同登船一般,再走上潮湿的楼梯,所以这幢旧楼称为“洗衣船”.在光线微弱的长廊中找毕加索的房间并不困难,那间有刺鼻的煤油味的就是.煤油可点灯,也是毕加索调颜料的油.进了门就能看到十几卷画布、散落在画架下的不少画作和画笔、颜料,还有凌乱的旧衣物和书籍堆放着.就在这间堆着杂物的房内,毕加索生活和创作着.
最初,罗浮宫和卢森堡美术馆是毕加索常去的地方.可是有一天,他却在巴黎的人类博物馆里久久逗留.馆内展品中的黑人雕刻、面具等非洲、大洋洲的民族艺术品,对毕加索产生了诱惑.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确切表达的强烈感觉,它们又用精简的几何形状表现,圆形表示眼睛,扁长方形代替嘴巴,是惊恐、惊怒?还是喜悦、欢乐?说不清.
毕加索思索着,并且从模仿走向创造.
1907年的一个夏日,毕加索请几位画家好友走进自己封闭了好几个月的画室.他们惊讶地看到一幅六米见方的巨幅油画.
“你是想让我们吞下抹脚破布,喝下煤油吗?”画家布拉克直言不讳.
“看来,你改行画讽刺漫画倒是挺合适.”说这句话的画家与毕加索友谊深厚,平时为人和善.
野兽主义绘画运动的头领,敢于大胆创新的马蒂斯也皱起了眉头……
因为他们看到这幅画上,有四个神态怪异的裸女.她们的眼睛、耳朵,特别是鼻子被古怪地夸张;过去绘画中线条柔美的女性裸体,在画中的两个裸女身上竟然棱角凸现.
毕加索创作的这幅后来被称为《亚威农姑娘》的画,成为二十世纪艺术立体主义流派的开山之作.尽管毕加索的这种创新绘画,其抽象的立体风格难以为人们理解,可他用色彩与几何形态的强烈夸张、对比,给视觉艺术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
1936年,在法国生活的毕加索听到祖国西班牙发生了内战的消息.佛朗哥法西斯独裁势力用战争镇压共和派民主政府.毕加索坚决支持共和派民主政府.第二年的5月1日,在佛朗哥势力纵容下,纳粹德国飞机轰炸了西班牙北部的格尔尼卡,无数平民在炮击中伤亡.这一震惊世界的暴行,使毕加索无法平静.他要用笔来表达心中的愤怒.一幅油画《格尔尼卡》在这年6月展出.
那是一幅三米半高,近八米长的巨画,画中有夸张与变形的人像,有马、公牛的变体形象,战争、暴力,孩子的死亡、母亲的悲伤,都被他用简洁的平面线条构成的图形一一勾勒.整幅画上只有黑、白、灰三种色彩,色彩的灰暗表明了民众的苦难.在画这幅《格尔尼卡》前,毕加索先画了四十多幅草稿.他说:“西班牙战争是一场反动势力对抗人民与自由的战争,我的艺术生涯也是对抗反动力量和艺术之死的不间歇奋斗……我正进行的《格尔尼卡》,甚至在我所有的近作中,都清楚地表达了我的厌恶与反感,因为那一小撮军人让西班牙沉溺于苦海及死亡深渊.”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军队入侵巴黎.德军大炮和坦克碾压法国大地的噪声,骚扰着毕加索的画室.这时早已成名的毕加索,在巴黎有专用工作室.在物资供应紧张、空袭警报频传的巴黎,毕加索仍在作画.但他的作品中,各种野兽头骨和尖锐的刀、变形的叉等餐具,在烛光中与大葱、香肠共处,象征着战争的野蛮、粗暴.他坚持自己的操守,顶住了德军的威胁.
德国盖世太保带着军警突然搜查毕加索的家.粗暴翻检他的衣物和画作.一个纳粹分子看到《格尔尼卡》的照片,问毕加索:“这是你做的吗?”
“不,是你!”毕加索毫不客气地回答.
是的.制造《格尔尼卡》惨案的,正是法西斯德国的飞机和炸弹.当德军战败,仓皇撤离巴黎后,街上的欢庆鼓乐声震动着毕加索工作室的窗户,毕加索在欢庆的鼓乐声里边哼歌边作画.
毕加索创作时,如同梦游一样,全身心地投入.“他凝视着一个才出土的泥偶像,流露出诧异的神色.瞬间,脸上又转变成观看照片时的凝重……忽而又陷入莫名的忧伤和焦虑中……”法国著名作家马尔罗生动地记录下了他在画室里见到的那个毕加索.那天,毕加索告诉马尔罗:那些非洲、大洋洲等黑人面具的造型,并没有影响自己的创作,只是提醒自己绘画上想追寻的目标是什么.
“我不寻找,我只发现.”这位艺术大师九十二岁去世,留下了二万件油画、素描、雕塑、拼贴画和陶瓷艺术作品.他对艺术的发现和追求创新让世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