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0:21:15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庄子和《庄子》一书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和《庄子》一书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 虚构 形象恢诡的论辩 富有诗意的语言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庄子》33篇,分为内、外、 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庄子的身 世不可确考,从《史记》本传和《庄子》一书的记述中,可以大略知道一些.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 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 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庄子人生就 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 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 (《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 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 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 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文”(《寓言》).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 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 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庄子》一书,大 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三言”之中, “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庄子》内篇及外、杂 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 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 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 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 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个题句, 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文章结 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 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 机体.《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文章先为 主题作铺垫,然后是主题的阐发,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之 中.内篇中的其他作品,也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之下,以各种各样的寓言,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的展示,最后完全避开逻辑推理下判断,而以 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 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 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 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 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同时,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 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 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 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 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 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千里震 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都饱食此鱼.(《外物》)宏伟壮观,惊心动魄, 写尽大之玄妙.杯水芥舟,朝菌蟪蛄(《逍遥游》),蜗角蛮触(《则阳》), 曲尽小之情状.而骷髅论道(《至乐》),罔两问影(《齐物论》),庄周梦蝶 (《养生主》),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万物齐同,毫无界限, 想象奇特恣纵,伟大丰富,“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 要》第三篇“老庄”)
  《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艺概·文概》),是《庄子》的主要特征.南海之帝儵和北海之帝忽为了报 答中央之帝浑沌的款待之情,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想 象多么奇特大胆.这个故事耐人寻味地说明了“有为”之害.“颐隐于脐,肩高 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脾为胁”的畸形形象(《人间世》),怪诞而不 可思议,所要表达的是忘形免害、无用即大用的思想.《庄子》中奇幻的想象, 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批 判精神.蜗角之中,触氏、蛮氏相与争地,伏尸数万,旬有五日而后返(《则阳》), 想象夸张之奇,令人难以置信.而这正是战国时期“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 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曹商使秦,得车 百乘,得意忘形,刻画了不择手段,谋取利禄,追求荣华富贵的小人嘴脸.舐痔 破痈,正是对这种小人最为辛辣尖刻的讽刺(《列御寇》).而像“儒以诗礼发 冢”(《外物》),对儒家诗礼的揶揄,也与圣知之法为大盗守的批判相一致 (《胠箧》).“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艺概·文概》) 《庄子》奇丽诡谲的艺术形象,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其深沉情感迂回 曲折的流露.《庄子》作者尽管主张忘情寡欲,心斋坐忘,但也有强烈的个性与 感情.楚狂接舆歌中,表现出生于乱世的绝望和悲哀(《人间世》);匠石运斤 成风,流露了诤友惠子去世后,高山流水,无人再赏的孤独和寂寞(《徐无鬼》).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諔诡的艺术境界,具有 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 于议论文.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 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 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 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如齐是非、 等寿夭、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来说,都近于诡辩.《庄子》中一些比较纯 粹的议论文字,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但若 仔细考察其推论过程,在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如《马蹄》、《骈拇》、《胠 箧》等篇,都以一个假言前提为基础开始论述,但这些假言前提与推导出的结论, 事实上并无必然的联系.《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 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 惠子辩有用无用,均为寓言.惠子先说大瓠“无用”,庄子认为他是拙于用大, 又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 惠子再以大樗为例,说明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以狸牲跳梁,死于网罟为 例,说明汲汲追求有用之害,然后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浓厚的结束语: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 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因苦哉?
  不仅回答了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所 追求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界,真是得鱼忘筌,大辩不言.这样的辩论, 超越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进入了“无言无意之域”.正因为这样,庄子哲学充满 了诗意.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 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 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昭昧詹言》卷十二)庄 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如《齐物论》写大风: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 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 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譹者、穾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 喁.泠风得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而像《逍遥游》末段那样的文字,简直就是 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