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是中央官制还是选官制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11:54:08
九品中正制是中央官制还是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中央官制还是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中央官制还是选官制度
不知道你想说的是和什么时期相比的变动.就拿汉朝和唐朝比较吧.因为汉朝的政治制度应该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集大成者了吧,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都是在汉朝的基础上修改的.
汉唐的政府组织差别是很大的.首先是相权的变动.汉代宰相设一人,宰相之下有副宰相——御史大夫,其中宰相掌行政,副宰相负责监督与检查并且向宰相负责.汉朝以及之后的数千年时间内,之至隋朝为止,大体为三公九卿制!而唐代相权则有三个部门来分担——中书、尚书、门下三省,而监察权还不包括在这三省之内.中书省主发令,政府一起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门下省掌封驳,即如果认为命令不合适,可以退回去让中书重新拟定.其本质是一种副署权.尚书省只管行政,而不参与行政命令的讨论.这三省长官也并不是都为宰相,而三省的其他人也不是不能为宰相.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原先常在门下省举行,后来又改在中书省召开.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若尚书省长官不出席政事堂会议,即事先不获预闻命令决夺.故唐人目光中,须中书门下始称真宰相.后来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登记前曾经做过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因此唐太宗以后就无人敢做尚书省的长官,因此经常仅有两个副长官,即尚书左仆射及右仆射.尚书左右仆射若得兼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机务”等名,即得出席政事堂会议,获得真宰相之身份.最先尚书仆射都附此职衔,所以三省全是真宰相.但到开元以后,即尚书仆射不再附有出席政事堂之职衔了.如是则他们只有执行命令之权,而无发布命令及参与决定命令之权.但唐制除三省长官外,也有其他较低级官员而得附“参知机务”或“同三品平章事”等职衔的,如是则此人亦得参与政事堂会议,得到真宰相的称谓.
主管行政的尚书省,分为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起源于隋代.主管行政.因为唐代绝大多数的时间内,尚书省无权参加行政命令的起草与发布,因此没有宰相的权利与称谓,只负责行政.
再来说说汉唐官员选拔与选举的不同.汉代的官员出身于郎官.郎官是皇帝身边的一个后备知识分子团体.在汉武帝之前,郎官里边大多为二千石官员(三公,九卿以及地方最高长官)的后辈.之后规定只要太学考试得甲等就可以做郎官,而乙等的只能回家乡去做吏.因此后来郎官里边基本都是太学的普通子弟,而不是官僚集团的后辈.汉代的选举制度历史上称之谓乡举里选,一种是不定期的,比如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登记时,就会发布一道命令,征召人才.第二种是特殊的选举,比如朝廷要出使西域等活动,需要特殊的人才,也会发布一道诏令.第三种也是最主要的,就是选举孝廉,这是定期的,每个郡每年会给一定的名额.这部分人在汉朝中后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官位.西汉以后极致三国,出现了九品中正制等选拔制度,也是因为世事的变迁,但总体上还是以察举为主.
而唐代的官员选拨,则采用的是我们很熟悉的科举制了.全国读书人都可报名,除了商人和工人之外.而后由尚书礼部举行考试.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进士及第便有做官资格了.至于实际分发任用,则须经过吏部之再考试,所考重于其人之仪表及口试,乃及行政公文等.大抵礼部考的是才学,吏部考的是干练.又因吏部试有进士、明经诸科,故此制又称科举制.在官员的任命上,五品以上官,由宰相决定,但吏部可以提名.五品以下官,宰相不过问,全由吏部依法任用.
累死了,比写一篇论文翻得书、写的字还多.楼主如果还有什么疑问请直接留言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