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的诗句李白.孟浩然.杜甫的各2首.墨客大师帮帮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03:21:45
洞庭湖的诗句李白.孟浩然.杜甫的各2首.墨客大师帮帮忙.
洞庭湖的诗句
李白.孟浩然.杜甫的各2首.墨客大师帮帮忙.
洞庭湖的诗句李白.孟浩然.杜甫的各2首.墨客大师帮帮忙.
游洞庭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游洞庭 李白鉴赏】
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今湖南岳阳),与诗人李白相遇,时贾至亦谪居岳州,三人相约同游洞庭湖,李白写下一组五首的七绝记其事.这是其中第二首,它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
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其谁能察?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岂能“赊”?又岂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此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四溟诗话》).
游洞庭
李白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游洞庭 李白鉴赏】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组纪游诗.它由三首五言绝句组成.三首均可独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独特构思的抒情绝唱.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是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赶忙返至江夏.李白获得自由以后,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原来他又对朝廷产生了幻想,希望朝廷还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动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湘中.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他们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发出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感叹,而今到了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灭,竟至无路可走,数十年愤懑,便一齐涌上心头.因此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于是,发出了“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铲去君山,表面上是为了让浩浩荡荡的湘水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实际上这是抒发他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气.他多么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自己和一切怀才抱艺之士有一条平坦的大道可走啊!然而,这毕竟是浪漫主义的奇思幻想.君山是铲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岖难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还是尽情地喝酒吧!诗人醉了,从醉眼里看洞庭湖中的碧波,好象洞庭湖水都变成了酒,而那君山上的红叶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绯红的醉颜吗?于是又发出了浪漫主义的奇想:“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两句诗,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究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独立,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联系它们的纽带就是诗人壮志未酬的千古愁、万古愤.酒和诗都是诗人借以抒愤懑、豁胸襟的手段.只有处在这种心情下的李白,才能产生这样奇特的想象;也只有这样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达此时此际李白的心情.
李白在江夏时期写过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内容也是醉后抒愤懑之作.中有句云:“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此诗的“刬却君山好”,用意与彼正同.假若我们一定要追问“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和“刬却君山”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即使起李白于地下,恐怕他自己也说不出究竟,可能只会这样回答:“我自抒我心中不平之气耳!”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简注〕
张丞相:即张九龄,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十二一年)担任丞相职务.
云梦:古代的两个大沼泽,在湖北省长江南北两侧,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后来大部分变成陆地.合称“云梦泽”.
羡鱼:羡慕钓鱼.《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与其空口赞赏别人的成绩,不如自己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的傍晚,洞庭湖广阔而又平静,月亮倒影在微微的波光里,太阳的余热使湖面还留有淡淡的水雾,远处的岳阳城便随着水雾的摇曳微微的颤动(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事)
想要渡江河却没有船和桨(暗指想要出仕当官却没有人引荐),想要修身隐居却怕辜负当今这圣明的皇上与开明的政治环境,只有坐壁上观,羡慕垂钓的人钓上一条条大鱼了
这首诗是他写给当时的丞相张若虚,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引荐和重用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解释
1.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2.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裂开.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3.坼:分开,裂开.此指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极言湖之开阔.
4.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5.乾坤:此指日月.
6.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右耳已聋.
7.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8.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9.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10.戎马关山北: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译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现在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坼”,分裂.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全家人住在一条小船上,四处漂泊.此时,他身体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聪,还患有慢性肺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交流.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戎马”,兵马,这里借指战争.大历三年(768)秋,吐蕃侵扰灵武,京师戒严;朝廷又命郭子仪率兵五万至奉天,以备吐蕃.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简析
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是触景感怀之作.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并在如此境遇下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此诗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
登岳阳楼译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现在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编辑本段]诗歌赏析
【赏析一】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赏析二】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平生一快.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气象万千.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的博大襟怀.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