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各个少数名族有关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01:55:20
于各个少数名族有关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于各个少数名族有关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于各个少数名族有关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关于风俗: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打招呼: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西双版纳是中国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 进了傣族群众家,千万不能窥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从或堂的三角架上跨过.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
人应在包房后下马;勿手持马鞭进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骑马闯入羊群,不得追打猎犬和看家犬;不要称赞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经允许不要进入包房;在包房内不要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要吐痰,不要从主人的衣帽、枕头、被褥上跨过;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门栏;不要用烟竿、筷子、剪刀指别人的头部;礼品要成双,送接礼品用双手,忌用单手,更忌左手接礼;告辞时从左侧离开包房,出门后,不应马上上马或上车等.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活佛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维吾尔族待人接物很讲礼貌.路遇长者或宾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倾斜30度;来客,全家出迎,尔后女主人托盘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饭或到别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种双手摸脸的祝福).
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与伊斯兰教相同.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睡觉时禁头动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甩;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朝鲜族有热情待客、尊老爱幼的传统.客人进门前,要先干咳一声,或以“在家吗?”向主人示问;脱鞋进门,进门上炕;对长者起立让坐,为长者让路;让客人吃饱吃好;客人吃饱,汤匙应放在桌上,或放在汤碗内;请可、客吃饭,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离席;对稀客、贵客要以酒相待;节日饮食要与邻居分享.朝鲜族家庭礼节严格,讲究父慈子孝,晚辈敬重长辈.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单独设席;晚辈要待长者用餐后方可举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烟,如无法回避也要转身而饮;对六十岁的老人,全家要举行庆花甲仪式,跪拜敬酒祝寿.朝鲜族的禁忌有:严禁同宗、表亲通婚;不喜食羊、鸭、鹅及油腻食物,喜食狗肉,尤喜狗肉汤,但婚丧及佳节时禁止杀狗、食狗肉.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内参观或想体验当地民俗而住进船形屋,记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风俗.在船形屋内有禁忌:不得戴草笠进屋,不得在屋内吹口哨,不得在屋内扛锄头……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据说是屋场“多阴”“鬼神占地”,便要搬家等等.
在西藏民间,天葬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形式.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天葬令旅游者充满肃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驱使,想见识一番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
关于民族:
满族明朝末年,满族英雄努尔哈赤经过30年的努力,统一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初步形成满洲民族,即满族.他把满洲人分别组织在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族之中,实行全民皆兵.后来,满族政权还陆续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1644年,八旗铁骑入关,占领北京,席卷大江南北,建立了疆域辽阔的清帝国.
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一样;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满族男人留发梳瓣,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妇女头顶盘髻,穿宽大直统旗袍,不缠足.今天,旗袍已经成为典型的东方妇女服饰,风靡全球.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他们散居全国各地,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也有聚居区.
回族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在我国也称回教.回族喜欢环清真寺而居,在农村往往自成村落.他们的生活习惯有较深的宗教烙印,婴儿出生要请阿訇(伊斯兰教教士)起名字,结婚要请阿訇证婚,去世后要请阿訇主持葬礼.回族忌食猪肉、动物的血和自死的物.男子喜欢戴白帽或黑帽.
苗族
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聚居在“五溪”(今湖南省西部和贵州东部地区),后来不断迁徙,分散到南方各省.现在,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等地.
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苗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能歌善舞,芦笙是他们最喜爱的乐器.苗族的芦笙舞蜚声国内外.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少数在广西.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有定期赶集贸易的习惯.
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
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阿诗玛》是著名的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区和四川省东部等地.在唐宋时期,土家人手工生产的溪布、水银和朱砂远近闻名,成为贡品.“西朗卡铺”(土家铺盖)是土家族的两朵艺术之花之一,它编织精巧,色泽绚丽,有100多种图案.土家人的另一朵艺术之花是摆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朴优美,生活气息浓厚.
土家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黄果树瀑布周围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兴义、安顺地区的几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布依族居住区风景秀丽,除了黄果树瀑布外,还有被誉为“贵州高原之花”的花溪.那里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盛产木棉、剑麻、竹笋、香蕉、黄果以及松杉、青冈等建筑木材.
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两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林业.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侗族人大多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村落依山傍水,住房一般用杉树建造木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或堆放杂物.饮食以大米为主,普遍喜食酸辣味,好饮米酒,用油茶待客.
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为便于活动,袒出右肩或双臂,两袖系于腰间.男子将发辫盘于头顶上,女子将发辫披在肩上.农区女子大多在腰间系一条图案绚丽的围裙.农区以糌粑为主食,喜欢喝酥油茶;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西藏大部分地区不吃飞禽和鱼.献哈达是藏族一种独特的礼仪.哈达是特制的丝织长巾,一般分白、黄、蓝三色,在拜访谒见时双手献上,表达敬意.
高山族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岛的山地、东南沿海纵谷平原和兰屿上.由于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诱人,雅美人等不同的名称.高山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各地语言差别较大,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高山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旱稻、粟、黍等.雅美人以捕鱼为主,同时饲养鸡、犬、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壮族: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差异,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衣服的饰物很多,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贝纹、人纹、动植物纹等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花色艳丽.有些身着黑、兰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黎族妇女擅长纺织.黎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斓,图案新颖,质地细腻,经磨耐用.
僳僳族:僳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长或短的麻布衫,下着及膝黑裤,头戴黑色包头,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坠.德宏僳僳族男子佩戴长刀,颈戴贝壳颈圈,身背手工缝制缀有红绿色小绒球的花包,穿白色护腿.女子多穿长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长裤,系围裙,用青布包头,身背手工缝制的挂包,头戴白色砗磲片和红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乐”,有的绚丽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极有特色.(注:砗磲音为车渠,一种蛤)
佤族:佤族服饰有地区差异,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无领短款上衣,下着黑色或青色的大裆宽筒裤,剪发,用黑、青、白、红色的布包头,喜欢戴银镯,佩竹饰,出门肩挎长刀、挂包.女子多穿贯头、V形领紧身无袖短衣,下穿红、黑色横条纹的筒裙,披发,佩戴银、竹、藤制的饰物,喜欢用竹或藤做成圈状饰物装饰在颈、腰、臂、腿等处.男女老少都喜欢佩用极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挂包,男女青年还用作爱情的信物.服饰原料多为自制棉、麻土布,染成红、黄、蓝、黑、褐等色,配上各种色线,织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畲族:畲族男子过去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款式各异.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对自然之色兰色和绿色具有特殊的爱好.除此,红、黄、黑也是畲族妇女服饰常用的颜色.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
景颇族:景颇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饰、包头都习惯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对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头.裤子的款式为短而宽的裤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头.男子外出挂长刀或扛火枪,体现了景颇族尚武的习俗.妇女的上衣一般为对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缀满银泡和芝麻铃.下穿筒裙,裹毛织的护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鲜艳,喜欢佩银制物.过去景颇族男女都跣足.
藏族:藏族的服饰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的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土族:土族男子现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它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脚穿绣花布鞋.男服习惯绣花,镶黑、红边饰.妇女服饰五彩斑斓.坎肩多以黑、紫或镶边的蓝色衣料缝制,腰系花纹彩带.下穿绯红色镶白边的百褶裙,套镶白布裤筒,未婚妇女着红色,已婚妇女穿蓝色或黑色.足蹬彩云绣花长筒鞋.姑娘梳根发辫,已婚妇女梳双辫,末梢缀珊瑚、松石,外面戴织锦毡帽.土族妇女的传统头饰最讲究的是用五色瓷珠把银耳环串在一起,长长地垂在胸前.妇女的传统手工艺为刺绣、盘线.
满族: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不仅留发、结辫,还绾或髻等.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倍加宠爱.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的衣襟、鞋面、荷包及枕头上,到处都可看到龙凤、鹤鹿、花草等吉祥图案
羌族: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羊皮坎肩两面穿用,晴天毛朝内,雨天毛朝外,防寒遮雨.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都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妇女包帕有一定的讲究,姑娘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羌族妇女挑花刺绣久负盛名.
布朗族:布朗族过去男子穿花上衣,系青绿小条绳腰带,膝下系黑藤,裹红布包头.妇女上穿花衣,下着筒裙,崇尚黑、蓝色,发式为挽髻于脑后,戴青绿珠,饰海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环.现代布朗族服饰与早期服饰有了很大差异.男子上着圆领对襟长袖的青布衣,下穿宽脚长裤.男子头饰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布朗族很早就会用蓝靛染布,用“梅树”皮、“黄花”根作原料,经过一定加工程序,分别染成经久不褪的红、黄色,极具大自然的风韵.服饰的用料多为自织的土布,辅以必不可少的刺绣.
撒拉族: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妇女穿各种颜色和质料的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撒拉族妇女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姑娘从小就开始戴头巾,少妇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
毛南族: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边裤.上衣的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一宽两窄,十分别致.毛南族衣料多为青、蓝色,以银质的手镯、项圈、麒麟等装扮,蓝白分明,格外清秀.小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更显得婀娜多姿.“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妇女视为精美、珍贵的装饰品,帽顶编几十个蜂窝眼,内衬以油纸及花布,使蜂窝眼与周围花纹相映衬,极其美观.防雨防晒,美化容颜,兼具实用与装饰两种功效.
仡佬族:仡佬族,现有4 3 7 9 9 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锡伯族:锡伯族男子服饰是大襟长袍或对襟短衫.长袍的样式是大襟右衽,左右两边开衩,喜欢青、蓝、棕色,腰系青布带.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还喜欢穿红、绿、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摆处多褶的连衣裙,外套短坎肩.新娘的婚礼服饰特别讲究,面料质地优良、色泽鲜艳,制作精致考究.并佩戴额箍、簪子、鬓钗、绢花等首饰.男子戴圆顶帽,妇女则喜欢戴各色头巾,老年妇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头巾包头,冬季戴青色棉帽.男穿厚底鞋,女穿绣花鞋.刺绣是锡伯族妇女必备的技能,擅长将花鸟鱼虫等图案绣在服饰及生活用品上.
阿昌族: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出门喜欢背“筒帕”和“户撒刀”.男子包头和妇女衣饰都有着婚否的区别.未婚妇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妇女的银质装饰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钉四颗银纽扣,挂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着石灰、槟榔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