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一下苏轼的诗词风格的变化,以及相对应的苏轼人生中的大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21:39:03
总结一下苏轼的诗词风格的变化,以及相对应的苏轼人生中的大事
总结一下苏轼的诗词风格的变化,以及相对应的苏轼人生中的大事
总结一下苏轼的诗词风格的变化,以及相对应的苏轼人生中的大事
在风格上,
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
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
一、 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 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 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人生大事: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今安徽阜阳市治).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慰平生).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号文忠(公).故有“历典八州,行程万里.”的荣誉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