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人相分”,还是“天人合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1:19:59
是“天人相分”,还是“天人合一”
是“天人相分”,还是“天人合一”
是“天人相分”,还是“天人合一”
天人关系是传统儒学的重要议题.这里的天有两种意义:一是指大自然,另一是指人从大自然领悟出的一些规律与道理,即所谓“天道”.前者指大自然本身,后者指大自然的精神.当谈到天人关系时,“天”有时指前者,有时指后者,有时两者混用,不分彼此,视其内容而定.例如周易中的天乾地坤:天、地是大自然,乾、坤是其精神,乾道是刚与健,坤道是柔与顺.
荀子的“天人”观是儒家一贯的“天人合一”论,而不是所谓的“天人相分”.其“明于天人之分”强调的是天、人各有其职分,人应遵守其本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亦并非忽视甚至罔顾自然规律,一味片面地强调改造自然,而是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裁取自然界中可以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或规律为人类服务.同时,荀子还继承了儒家之“时禁”等生态保护的思想,提出了诸如“应时”等不“失万物之情”的“天人合一”的原则,极力主张保护和有节制性地利用自然资源,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上古先民,为维护部落秩序,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常以神道设教,部族之长,即为宗教首领,此时为天人不分或天人合一的时代.世界上各地的文明,都是从宗教文明开始的.中国文明到了殷商时期,仍处于宗教迷信时代,鬼神祭祀活动是政治大事.但这个天人合一的时代到了西周的周公嘎然而止.周公提出“天不可信”的命题,开创了中国文明史上天人相分的新局面.
天人相分原是人类文明由混沌迷信走向人本主义的正确方向,但文化的发展是螺旋式前进的,清流与浊流交叉并行,浊流有时会掩盖清流.周、孔相传的天人相分观至荀子而发扬光大,但荀子以后,天人相分观隐而不彰,在历史发展的复杂因素下,天人合一观浊流变为主流.
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观的消长有历史发展的复杂因素.农业社会的生产与天象气候有密切关系,人们容易有敬天迷信思想,有利于天人合一观的发展.政治因素更是关键:从三代的诸侯共主到秦汉以后的皇帝皆称天子,统治者挟天自重,以强化其统治合法性,“天子”两字已充分表明政治鼓励天人合一观.汉武以后,儒学与政治挂钩,学术为政治服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适时而出,确立君权神授说.随着君权的日趋巩固,天人合一观成为学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