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的种植技术谁能提供芦笋的详细种植技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02:26:55
芦笋的种植技术谁能提供芦笋的详细种植技术
芦笋的种植技术
谁能提供芦笋的详细种植技术
芦笋的种植技术谁能提供芦笋的详细种植技术
芦笋的繁殖法有分株繁殖和种子繁殖两种. 分株繁殖 是通过优良丰产的种株,掘出根株,分割地下茎后,栽于大田.其优点是,植株间的性状一致、整齐,但费力费芦笋园时,运输不便,定植后的长势弱,产量低,寿命短.一般只作良种繁育栽培. 种子繁殖 便于调运,繁殖系数大,长势强,产量高,寿命长.生产上多采用此法繁殖.种子繁殖有直播和育苗之分. 直播栽培 有植株生长势强,株丛生长发育快,成园早,始产早,初年产量高的优点.但有出苗率低,用种量大,苗期管理困难,易滋生杂草,土地利用不经济,成本高,根株分布浅,植株容易倒伏,经济寿命不长的缺点.因此,除土地多,气候温暖,芦笋生育期长的地方采用外,通常不大应用.但自70年代以来,由于地膜覆盖技术和除草剂的普及,解决了出苗率低和杂草滋生的问题,应用逐渐增多. 育苗移栽 是生产上最常用的方法,它便于苗期精心管理,出苗率高,用种量少,可以缩短大田的根株养育期,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1.育苗 芦笋按其苗龄长短分小苗及大苗两种.若按育苗场所和方法分,可分露地直播育苗,保护地播种育苗,保护地营养钵育苗等. 小苗苗龄为60~80天,苗高30~40厘米,茎数3~5个.一般于寒冷季节在保护地中播种,终霜后定植于大田,以利于延长年内的生长季节.这种小苗定植方便,省时、省工,且不会伤根,不易感染土壤病害.栽后的植株生长发育迅速,可大大缩短株丛养成期.一般在长江流域及华北地区于2~3月播种,5月定植,翌年即可开始采收.但在定植初年,田间枝叶覆盖度低,易受草害,且栽植浅,植株容易倒伏,因此,管理上要注意防除杂草,并进行多次培土. 大苗又称一年苗.一般苗龄长达5个月,在高寒区无霜期短,则需一年.其优点是便于苗期管理、茬口安排,可以深植,以后长出的地上茎粗大,而茎数较少,不易倒伏,栽植初年的枝叶覆盖度大,杂草少.但起苗和定植都很费力费工,且伤根重,易感土壤病害;根株生长发育慢,成园迟,初年产量和总产量均较低.不过在年生育期短的寒冷地区,可缩短大田株丛养成期,在干旱区定植成活率高.因此,寒冷地方及年降水量少的地区,仍用此法育苗.一般大苗所需的有效积温界限为2500~3000℃,在此范围内相应的株高为70~100厘米,肉质根12~30条,根株重20~60克.芦笋(1)露地育苗场地的选择 露地育苗常用于培育大苗,而大苗苗期长,苗株高,根多而长,故需有好的苗地,才能培育出健壮大苗.选择苗圃地需考虑以下几点:第一,苗地应适于芦笋根系发育,利于苗株生长,同时容易起苗、分苗.一般以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地下水位低,排水好,保水力较强,呈微酸性,pH5.8~6.7的土壤为宜.不要选黏性土地育苗,否则株间肉质根相互黏合,起苗、分苗费工,并会导致严重伤根.第二,要选择无立枯病和紫纹羽病等病菌的土壤.以免苗期携带这两种病害造成蔓延.因此,凡有这两种病的土地,如果园、桑园、胡萝卜、棉花、苎麻等地均不宜作育苗地,更不宜与芦笋连作.第三,芦笋苗生长极慢,而株行距大,易滋生杂草.因此,要选择杂草少的土地,尤其不能有多年生杂草. (2)整地 为使幼苗茁壮生长,根系发育好,每公顷施腐熟厩肥30000千克,翻耕入土.土壤酸度大的地方,还应撒施消石灰1130千克,以矫正土壤酸度.翻土要求浅耕,以免根系入土太深,不利于起苗.为防止地下害虫为害,整地时每公顷撒辛硫磷15千克,混在土中,然后筑成1.5米宽的高畦,并应挖好排水沟,以便于排灌.一般大苗苗圃与大田比值为1:10. 如果用营养钵育小苗,最好制备营养土.营养土要求肥沃、疏松,既保水又透气,土温容易升高,无病菌、害虫和杂草种子.一般用洁净园土5份、腐熟堆厩肥2~3份、河泥1份、草木灰1份、过磷酸钙2%~3%,充分混合均匀,用40%甲醛100倍液喷洒,然后堆积成堆,用塑料薄膜密封,让其充分熏杀、腐熟发酵,杀灭病虫和杂草种子.如土壤酸度大,还需加撒石灰矫正.堆制应在夏季进行,翌年播种前将这种培养土盛于直径6~8厘米的营养钵中. (3)播种 ①播种期 芦笋播种育苗时期应根据种子发芽对温度条件的要求,苗株生长芦笋发育规律及各地生态条件、育苗栽培方法的不同而定. 首先,根据种子发芽对温度的要求.露地播种需在地温10℃以上开始.地温在30℃以上,有碍种子发芽和幼茎生长,不宜播种.一般北方生长季短,只行春播;南方除春播外,还可行秋播. 第二,根据苗株生长所需的积温标准决定播种日期.一般标准大苗的生长积温为2500~3000℃.这样在寒冷地带,因年生育期短,应争取春季早播,否则生育期不足,会因苗小,根株含糖量低,越冬期易遭冻害.生长季节长的地区应推迟播种,以免苗株过大. 第三,小苗应在定植前60~80天播种.在无霜害的前提下,小苗定植愈早,年内生育期愈长,根株发育愈健壮,积累贮藏养分愈多,翌年春季收获的产量也愈高,并连续影响以后年份的产量.因此,小苗的理想播种育苗期应在终霜前或安全定植期前60~80天,行保护地播种育苗.若因茬口关系需推迟播种育苗,也应尽量安排在前茬拉秧早的茬口,以争取早播早定植.否则,小苗栽植的优越性不仅不能充分发挥,且会因定植过迟,遇温暖多雨天气而造成病害重、缺株多;或遇高温干旱天气,定植成活率降低. ②播种量 育苗时的播种量应有利于苗株茎叶伸展和根系的发育,有利于通风透光,减轻病害发生.此外,还应根据种子发芽率来决定. 一般露地直播育苗,大苗的行距为40~45厘米,穴距10厘米,每穴播种2粒,粒芦笋距3厘米.每公顷苗圃的播种量为3750克左右,可移栽本田7~10公顷.播种时,按行距挖3厘米深的播种沟,然后按株距播上种子,覆土1~3厘米,稍稍镇压. 移植育苗时,每平方米的播种量为30~40克,约有种子1500粒以上.播种前应浇足底水,播后覆土1~2厘米厚.当出苗后的第一次茎高10~15厘米,第二次茎未抽生时,进行分苗移植.其行株距与直播育苗相同. 大苗栽植,一般宜在冷床或温床中,行营养钵育苗.营养钵的口径为6厘米,每钵播种2粒,粒距3厘米,覆土1~2厘米厚.出苗后每钵只留回株苗.若直接播种于床土上,为便于起苗,减轻伤根,应扩大行距,通常行距为20厘米,粒距5厘米.床土最好用配制的培养土,以利根株发育和起苗. ③促进种子发芽和出苗的方法 由于芦笋种子种皮革质化,透水性较差,吸水慢,种子休眠的深浅不一,低温下发芽慢,出苗期长,为加速其发芽、出苗,可采用下列方法: 浸种:播种前将种子在20~25℃水温下,浸种2天(新种子在35℃水温下浸种2天).每天早晚换水一次. 低温处理:将新种子浸湿后,置于0~5℃低温下处理60天,或将种子与湿润黄沙层积于露地过冬,以利于完成休眠期. 选种:选用1年的陈籽播种,但应保管在干燥密闭处. 浇水:从播种至出苗期间要注意水分供应,防止干旱.在干旱期播种,应浇透底水,待土壤含水量适宜时播种.播种以后应覆盖地膜,以防水分蒸发,并提高土温,促进种子发芽. 温度:无霜期长的地区,应适当晚播,待温度较高时播种.无霜期短、必须芦笋早播的地方,以及在实行小苗定植的情况下,可采用保护地育苗,或在保护地条件下播种,待出苗展叶后,移植到露地苗圃.在播种出苗期间,应将床温维持在20~25℃之间. (4)苗期管理 ①间苗 齐苗展叶1周左右,每穴有2株苗时,应拔除1株.缺株穴应以间拔下的苗补植,或以预先准备的小苗补植. ②分苗 移植行分苗移植育苗的,一般都在保护地条件下播种,种子播后注意保温、保湿,温度保持在20℃以上.发芽出苗后应注意通风换气,白天温度不能超过30℃,并经常浇水,以免土壤干燥.在展叶待分苗移植时,应控制水分,降温炼苗,以利于移植苗的发根和成活.一般白天保持15℃左右,夜间10℃左右.分苗移植应在田间湿度适宜情况下进行,分苗后立即浇水.移植成活前,遇强烈日光时,应以苇帘或黑色遮阳网遮荫1周左右. ③中耕除草 芦笋幼苗生长缓慢,而行距大,易滋生杂草,需经常中耕除草,或喷洒除草剂予以防治.一般每公顷苗地用除草剂利谷隆1500克,加水1500千克,于播种后3~5天喷洒畦面及畦沟,但2个月后仍需人工除草. ④肥水管理 在间苗后或分苗移植时,浇1次稀薄的人粪尿液肥,每公顷10500~15000千克.约20天后再追稀薄人粪尿液肥一次.此后到7~8月追施秋肥,每公顷施复合肥300千克左右.若此时苗株生长旺盛,可少施或不施.以免因肥料过多,茎叶生长过旺,发生倒伏,且通风透光不良,易诱发茎枯病和褐斑病. 除了种子播后及分苗移植的缓苗期要保证有充分的水分供应外,在生育期间遇干旱天气时,应经常浇水,以免受旱害,促进苗株生育.一般5~7天一水,保持土壤见干见湿.但在下霜前1个月开始应控制水分,以抑制地上部分生长,把营养转入地下根茎贮藏.在多雨季节,应注意开沟排水,勿使田间积水,否则不仅不利于根系发育,还易诱发病害. ⑤病虫防治 芦笋出苗初期极易受地老虎、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的危害.7~8月常会遭受斜纹夜蛾等夜蛾类害虫的毁灭性危害.苗期最普遍的病害是茎枯病、褐斑病.应及时进行防治.方法见病虫害防治部分. (5)保护地育苗中的管理 在塑料棚等地设施下,行营养钵育苗或直接播种于苗床的苗期管理,应以温度、水分管理为中心.从播种至出苗阶段,除供给充足水分,于床土表面或营养钵上覆地膜保湿外,应将棚膜四周密封保温,尽量保持较高的棚温,以加速出苗.出苗后即去地膜并进行通风换气,降低床温,以免幼茎徒长,致使倒伏.还要随着外界气温上升,加大通风换气量.晚间要盖上棚膜,并覆草苫,以免霜害和冻害.一般白天床温保持在25℃左右,最高温不得超过30℃,夜间最低温在12~13℃,日平均温度为20℃左右.由于经常通风换气,床土极易干燥,营养钵苗更易失水,故应经常浇水.一般3~5天一水.苗期追肥只需2次,第一次于第一支幼茎展叶后,结合浇水公顷施尿素105~150千克,其后20天左右再施一次,量同第一次. 间苗在第二支幼茎将发生时进行,每钵(穴)择优选留.间苗应撬松培养土,连根拔除,否则残留的根株仍会抽生茎叶. 当苗高25厘米以上,茎数有3~5支,准备定植大田前,应进行揭膜锻炼,使秧苗处在露底条件下,并控制供水,以使根株充实,适应大田环境,缩短缓苗期,早发新根. 栽植 (1)栽培地的选择 芦笋是多年生宿根作物,种植后有连续10多年的经济寿命.因此,它比一般农作物的选地更需慎重. 要选择适于根系及根株发育的土壤.因为芦笋的根系不仅担负吸收功能,吸收水分和无机养料,供应植株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且还是一个贮藏器官,即为地上茎叶同化养分的贮藏库.因此,使根系发达,不仅能增强植株的吸收机能,而且还扩充了同化养分的库容量.所以,只有在利于根系发育的土壤上种植,以形成强大的根系,才能获得高产优质. 虽然芦笋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广,但不同性质的土壤对根系发育的影响仍极大.在疏松深厚的砂质土上,植株的肉质根多、长、粗;而在黏性重的土壤上,肉质根少、短细.一般以土质疏松,通气性好,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并有一定保水、保肥力的沙土或壤土为最适宜. 应避免选择透气性差的重黏土.这种土壤不仅不利于根系发育,更不利于培土、采收等作业,而且容易产生畸形笋. 避免选择耕作层浅,底土坚硬,根系伸展不下去的土地.要求耕作层有30厘米深,底土也较松软,不是重黏土或坚实的土层. 还应避免在强酸性或碱性的土壤上种植,以选择pH5.8~6.7的微酸性土壤为最适宜.微碱性的土壤还可种植,但在pH8左右的碱性土壤,植株的生长就会受很大影响. 不能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块种植.芦笋的根系可以深达地下2~3米,地下水位高时,根系就难以向下伸展,而且易引起根群腐烂,造成缺株. 不能在水稻的近邻种植,否则会因水田渗水,土壤长期过湿,会影响根系的发育和植株的生长. 不能在石砾多的土地上种植,否则会使嫩茎弯曲,降低产品的质量. 以前为桑园、果园、番茄地也不宜种植,否则易发生紫纹羽病. (2)整地与土壤改良 芦笋根系分布又广又深,深层土壤的理化性状的改良,只能依赖定植前的土壤耕作.因此,定植前必须通过耕作,创造一个适于根系生长,促进植株生育,有利于提高植株耐病力的土壤生态环境. 一般旱地要深翻30厘米,水田需更深一些.要打破犁底层,以利于雨水渗滤,避免田间积水.结合深翻,每公顷撒施腐熟堆肥75000千克.另外,每公顷需施过磷酸钙1200千克,与堆厩肥混和后施入土中,以尽量满足芦笋一生中对肥料的需要. (3)定植时期 定植时期可分春植.秋植和生长期定植3种.春植在春季根株休眠期刚结束,鳞芽开始活动,但尚未萌芽时进行.秋植在晚秋茎叶刚枯黄,根株开始休眠时进行.生长季定植在茎叶生长发育期间进行.至于选择何时定植为宜,则应根据各地气候条件、育苗方式、作物茬口等情况而定. 通常一年生的大苗都行春植或秋植.冬季寒冷的地方,因苗株耐寒性弱,起苗受伤的苗株经不起严寒,宜行春植.冬季气候温和的长江流域等地,则以秋植较春植有利.因为当秋季地上部枯黄时,地下根系还在继续生长,此时起苗定植,至翌春萌芽前,根部伤口早已愈合,根与土壤密接,萌芽早,植株生长壮旺.而在冬季没有休眠期的华南地区,无论春植和秋植均为生长季定植.因此,定植期主要根据育苗时期和茬口来决定.但从芦笋植株的生长节律来看,宜行早春定植.因为从12月至翌年2月,植株生理上有一个不明显的休眠期,鳞芽萌发少,定植成活率自然较高. 小苗栽植都在生长季进行,要注意带土定植,少伤根系,并应避开雨季,否则起苗受伤后的苗株,极易感染病害,造成缺株、断垄. (4)起苗 定植后的苗株不仅靠原有根系吸收矿质养分和水分,更依赖肉质根系的贮藏养分供应植株的再生长.故起苗时伤根严重的,对定植苗的再生长会发生很大影响;根系损伤少,贮藏养分多,吸收机能好,定植苗生长自然健旺,早年嫩茎产量也一定较高. 为减轻起苗与定植过程中的伤根问题,应在土壤干湿适宜时掘苗,便于将根系固结的泥土抖落下来,达到逐株自然分离,挖苗应深,尽量将肉质根留长一些.起苗后应避免日晒风吹,以免肉质根干瘪,影响定植成活率和植株的生长.最好边起苗、边分级、边定植,切忌长距离运输或隔天定植.在不得已时,置于塑料纺织袋中,保持湿度,最多只能放2~3天. (5)选苗与分级 据试验,生产上选择高产优质的苗株定植,可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数倍至10多倍.选苗时可根据苗株茎枝形态鉴别出以后嫩茎的优劣,如苗茎粗大,有生长粗大嫩茎的可能;第一分枝离地高,嫩茎顶部鳞片一定包裹密,不易开散;分枝与主茎的夹角小,嫩茎顶部鳞片也不易开散;主茎直立,断面圆整,分枝上方主茎上的纵沟浅,嫩茎多圆整. 将苗分级栽培的主要目的是便于田间管理,避免生长发育速度快的植株影响生长慢的植株.生长季长的大亩,一般根据根株重量或肉质根数分级.凡根株重40克以上,根数20条以上的为一级苗;根株重20~40克,根10~20条者为二级苗;根株重20克以下,少于10条者为劣质苗.由于各地气候、土壤条件、管理水平不同,苗株发育速度会有显著差异,实际分级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处于平均值以上者列为一级苗;近于平均值的列为二级苗;明显低于平均值的为劣苗.劣苗应予淘汰. 生长季短的小苗,可依据株高、茎数、茎粗、根数等综合因素来决定分级标准. (6)栽植密度 芦笋的栽植密度对株丛发育、嫩茎数量和质量,以及单位面积的产量变化,均有很大影响.一般稀植的株丛发育快,单株逐年收获量的增长快,嫩茎粗,质量好;增加栽植密度会不利于株丛发育,影响单株产量的增长,但早年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以后虽随株龄的增长其差距趋于缩小,但多年累计产量仍明显超出稀植,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对嫩茎质量并不会有明显影响. 但当密度超过一定范围后,尤其行双行栽培芦笋时,由于株间竞争加剧,嫩茎的质量会受严重影响,且株丛在养成期间由于茎叶过茂,田间通风透光不良,下部枝叶容易黄化落叶,招致病害蔓延.因此,最适宜的栽植密度,应在不使嫩茎变细的范围内,以达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为原则. 在确定栽植密度时,除栽培白芦笋需培土软化,为取土方便,应扩大行距外,还应根据各地有效生育期长短、雨量、土壤肥力、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决定.有效生育期短,土壤瘠薄,降雨少,可提高密度;有效生长季长,土壤肥沃,雨水充沛,株丛生育容易过旺,病害多,则应稀些,特别应扩大行距,以利于通风透光,便于控制病害蔓延.生育期长的,用母茎采收的,由于延长了采收期,株丛养育期缩短,避免了株丛生育过茂现象,则可缩小株行距.一般白芦笋栽培的行距为180厘米,株距30厘米.为避免株间剧烈竞争,都不宜行双行密植. (7)栽植深度与栽植方法 苗株栽植深浅,常会影响栽植成活率,株丛的生长发育,嫩茎发生的早晚、产量和质量.白芦笋栽培中,还会影响培土断根问题. 一般栽植过深,成活率低,根部氧气不足,早期植株发育不良,春季嫩茎发生迟,采收嫩茎时,残留部分多,消耗养料,影响产量.而浅栽虽然容易成活,株丛生长发育快,春季嫩茎发生早,数量多,但鳞芽瘦,嫩茎细,茎叶繁茂,容易倒伏,且易受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栽植深浅仅对植株早期的发育有影响,多年以后的根株在土下均处于相似的位置,表明地下茎在适合的环境下向水平方向生长,不适合时就会改变方向,达到适合的土层后又水平方向发展.因此,无论当初深栽还是浅栽,多年后植株周围的地下茎的位置,大体上都处于同一深度. 栽植深度应随苗龄大小、土质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异.多雨,土壤透气性差,宜浅;少雨,气候干燥,土质疏松,宜适当深栽.一般以10~15厘米为宜.刚栽植时覆土厚度只需3~6厘米,当新的地上茎长出后,再分次覆土到一定深度.否则,将由于根部氧气供应不足,降低成活率. 栽植时,应将苗株按一定株距摆放在预先准备好的定植沟中,并注意行内株间排列成一直线.由于粗大肉质根不易与土壤密接,摆苗时应注意将根系放舒展,不可弯曲或相互重叠,覆少部分土后将苗株向上提拉一下,以免根部留有空隙,然后再覆土、镇压,浇稳根水,再覆松土保墒,并避免土表板结.